参考消息标题

广告缩水 发行骤减 台湾媒体日子不好过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10-0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广告缩水 发行骤减 台湾媒体日子不好过 【香港《经济导报》周刊9月17日一期报道】题:台湾传媒面临转型(作者曹海丽) 台湾经济自今年以来出现严重下滑,也'...

广告缩水 发行骤减 台湾媒体日子不好过


【香港《经济导报》周刊9月17日一期报道】题:台湾传媒面临转型(作者曹海丽)
台湾经济自今年以来出现严重下滑,也使台湾的媒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杂志,日子都很不好过。
台湾经济增长率今年第二季度的统计结果显示多年未遇的负增长,全年的估计也将会是负数,对媒体来说,直接的冲击当然是作为主要生命线的广告收入出现巨幅缩水。业内人士称,普遍至少减少了50%。华视董事长助理黄新生说,华视的广告更减少了七成。《今周刊》社长谢今河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亦表示该周刊今年遭遇了过去20年未遇的亏损,发行量剧减。最为严重的一个案例或许要算纯网络报纸《明日报》的破产解体。
面对生存危机,台湾媒体正试图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成本,缓解经营压力。重要的一个行动是裁员。据台湾新闻界同仁向记者告知,《中国时报》就打算今年裁员500人左右。联合报业集团今年虽适逢创业50周年,但裁员仍将在所难免。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电视台。
谢今河说,“因为台湾市场太小,竞争太激烈。”他表示,就媒体密度来说,台湾在世界范围内堪称极高,仅有线电视频道就达80多个。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经济出现不景气,给媒体造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媒体经营者都悲观地看待现状。《商业周刊》社长金惟纯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便认为,台湾经济不景气,媒界整体是受了很大影响,但有强和弱的差别。即弱势媒体受到的影响比强势媒体大。因为广告客户预算减少,就会希望将有限的预算集中到具有一定实力的媒体,将资讯送达到目标消费群,而不是“广撒网”。自称为台湾杂志界的领导品牌,金社长说《商业周刊》1—5月的发行量并无变化,特别是零售。广告盈收有微幅衰退,幅度仅为10%,和业界同仁相比,算是状况良好的。
杂志:面临转机
金惟纯对自己所经营之事业抱有信心是因为和其他形态的媒体比较起来,杂志市场仍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他说,“未来几年,杂志会出现明显的发展增长趋势”。
主要的原因是杂志市场尚未饱和。台湾的人均杂志购买量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广告预算分配在杂志上的比例也偏低。金惟纯认为,台湾的杂志市场仍在不断成长。目前的问题不在需求,而在供应,即真正的高品质的杂志仍然不多。“只要能办出高品质的刊物,这个市场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
拥有相当丰富媒体经营经验的金社长的观察是,台湾杂志界存在供应的问题是由于人才不足,因而导致投资不足,没有人愿意花大钱投资杂志,市场因此不能扩张。
金社长说,过去台湾以报纸、电视为人才集中地,杂志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跳板,而且由于薪金亦通常低于前两者,往往留不住人。而一份好的刊物其实对人才要求非常高,这也导致了过去投资人对投资杂志缺乏足够的热情。“其实杂志潜在的需求是很高的。”金社长称,杂志可以分门别类,针对读者不同的需求作清晰的定位。只要做出领导品牌,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
事实上,金社长认为,目前台湾正有着这样一种趋势:即报纸的人才流向杂志。特别是报纸现在面临大面积裁员,其中有很多人才可能要转行,杂志会是一个理想的选择。而他认为报纸即使没有遭遇不景气,也面临大问题……市场没有成长,但竞争极度激烈,导致成本变得很高,获利率则不断下降。??报纸:竞争惨烈
台湾报业过去一直是《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业集团的天下,后来虽有倡导本土化的《自由时报》加入竞争,但其发行量只维持在10万份左右,经营上也处于亏损,所以基本上仍是前两者处于垄断地位。台湾的报业在1988年报禁解除后,便迅速扩张。但是扩张太快,结果之一是成本急剧上升。而报纸的重头广告龙头工业房地产业从1989年开始走下坡路,在最近的这波经济衰退中,更是来势汹涌。除了报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有线电视的崛起也给报纸带来不小的冲击。结果是“大家共‘惨’”。
发行量锐减已成为各报系在业界不避讳的一个事实。像《联合报》,过去有免费送报,现在为节省送报人工成本,已经取消了这项服务。为了促销,《联合报》给长期订户送摩托车,“现在把订户的胃口都养大了。”《联合报》系下属的《经济日报》广告组主任曹唐忠说。《中国时报》也不能幸免,必须做同样的促销活动。
电视:诸侯割据
最热闹的应该要算电视媒体了。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小岛却拥有80多个有线电视频道,仅新闻频道据称就达20个左右。同时,台湾观众还能收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卫星、有线电视。一名原有线电视记者曾用“战国时代”来形容台湾电视界的格局。
和其他媒体有点不同的是,台湾的电视发展受政党影响较大。三大无线电视台:中视、台视、华视均为政府背景,台视是“财政部”,中视是国民党,华视是“国防部”。它们在有线电视开放以前一直垄断着电视市场,无论是从资金实力还是政治资源来说。由于它们在政治上倾向于执政的国民党,几乎没有给反对党留什么空间,对反对党很不利。因此长期以来,台湾社会上希望对此垄断有所打破,以给反对党传播声音的机会。1996年由民进党出资支援的民视无线电视台便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民视同时还拥有同名的有线新闻频道)。
台湾的有线电视在80年代就出现了,但一直处于地下状态。1993年,台湾有线电视法案通过,标志台湾有线电视从地下走向开放,在法律上保证了有志之士可以合法地投资。台湾由此一下子冒出多家仿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24小时新闻有线电视台。有线电视除了在数量上不加限制,在报道上亦毫无禁忌。
各类有线电视台的大量出现,无论是对无线,还是对平面媒体,都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特别是24小时有线新闻台,其本身是政治多元化后的一个产物,不仅在内容提供,报道方式上掀起一场革命,在台湾的政党争斗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更在市场占有率上冲击了无线电视。据华视董事长助理黄新生称,有线已抢去45%的收视份额。
有线之间的竞争也处于白热化。经营从一开始就不太乐观,即使处于领先地位的公司也尚未赚钱。
无线、有线都在积极地想办法。为了降低成本,华视采取重播节目,降低预算的措施。甚至通过出租摄影棚增加一些业外收入。但这些都非治本之策。华视黄新生说他已经考虑很久,认为无线的出路是整合成两个大集团,才能和有线竞争,在大中华地区竞争。
象山集团控股的中天有线电视则试图走多媒体、跨经营的道路。该集团除了电视,并辖有报纸《劲报》及多媒体互联网。但《商业周刊》社长金惟纯认为跨媒体经营可能不如跨区域经营更能成为一种趋势。因为台湾的市场空间有限,向两岸三地发展的商业机会会更多,空间更大。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