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跟着“上帝”感觉走——今日商家行销之首要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9-1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跟着“上帝”感觉走——今日商家行销之首要 【台湾《经济日报》8月25日文章】题:行销 跟着消费者感觉走 对顾客上街购物而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

跟着“上帝”感觉走——今日商家行销之首要


【台湾《经济日报》8月25日文章】题:行销 跟着消费者感觉走
对顾客上街购物而言,购买的并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提供的各种效用,或者可以说是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家用冰箱为例,消费者需要的是食物的储存、保鲜、防腐等。这些属于顾客真正想要的部分,营销学上称之为“核心产品”;而看得见、摸得着的冰箱实体,则为“一般产品”或“有形产品”;至于像品牌形象、交货安装、付款条件、退换维修等售后服务,属于“扩增产品”。
基于人们总希望“好钢用在刀刃上”,套句经济学术语,就是期待消费的效用最大化,那么消费者在购物时,斟酌的多半是其伴随的各种“特质”,而非物品“本身”。
这个在今日看来简单无奇的观念,却被经济学家忽略了百余年,直至1966年才在兰开斯特(Kelvin Lancaster)的论文中述及。他认为传统分析把商品本身当作研究对象不够深入细致,应该探讨的是商品所隐含的各种属性,厂商因而可针对不同类别(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提供差异化的产品组合。譬如对旅馆业而言,低收入的住宿者,真正想要的是休息和睡眠这样的核心产品;而高收入的房客可能就希望摆置鲜花、精美早餐、亲切服务这类的扩增产品。
兰开斯特教授的论点除了为经济学开拓了一个崭新视野之外,也连带为营销学带来了消费者导向的思维。学者埃尔默·惠勒就曾呼吁:“不要卖牛排,要卖牛排端出时的嘶嘶声!”而露华浓的创办人也强调:“虽然在工厂里我们制造化妆品,但在化妆品商店中我们销售美丽的希望。”
不过,属性的观念也并非无往不胜。个别特质在数量上的多寡,固然会影响消费者对产品“附加价值”的认知,但有时这些属性的彼此搭配情况更为重要。单一考虑下看来颇为周详的东西,整体检视之余不见得有卖点。可口可乐于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新配方就是惨遭失败的非常明显的例子;相反的,个别看来丑陋不堪,放在一块却可能美不胜收。
兰开斯特教授“产品属性”的观点,提升了我们对人类经济活动的了解,也令企业转向以扩大产品“认知”层次为竞争手段,并引导营销人员正视购买者的欲求。营销管理大师莱维特说得好:“新式竞争并不在于企业改变生产何种产品,而是企业将包装、服务、广告、顾客建议、融资、交货安排、仓储或其他消费者认为有价值的事物,附加在产品上。”
一言以蔽之,今日商家在产销上的经济行为,首要任务是跟着消费者的感觉走,并进而创造“情人眼里出西施”的那种效果。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