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希比蒂的无敌密码 印第安土语通讯员 建立二战无名功勋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7-23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希比蒂的无敌密码 印第安土语通讯员 建立二战无名功勋 【香港《南华早报》6月9日文章】题:准备作战(作者 盖伊·萨维尔) 查尔斯·希比蒂是尚健在的最'...

希比蒂的无敌密码 印第安土语通讯员 建立二战无名功勋


【香港《南华早报》6月9日文章】题:准备作战(作者 盖伊·萨维尔)
查尔斯·希比蒂是尚健在的最后一位科曼切语密码通讯员。在诺曼底登陆期间,他曾带领一小队印第安人使用一种比德国“谜”密码还难破译的密码在战场上传送高度机密的情报,令德军大伤脑筋。迄今为止,希比蒂使用的这种密码仍是人类军事史上唯一尚未被破译的通讯密码。
应征入伍 重任在肩
希比蒂从小生长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宁静的印第安居留地。二战期间他远离家乡去参战,但在诺曼底登陆前的最后时刻,他所思所想的并不是家乡,而是自己从未学过游泳,登岸前就有可能淹死。
当时,登陆艇的舱门被猛地拉开,他来不及多想了。刹那间他就站在齐腰深的冰冷海水中,与他并肩站在一起的是美国陆军第四信号连的其他成员,他们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奋力向海滩前进。那是1944年6月6日拂晓,诺曼底登陆的日子,盟军反攻纳粹占领下的欧洲的战斗才刚刚打响……
希比蒂今年已经78岁了。上了年纪的他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他仍然住在俄克拉何马的一座平顶房子里,里面陈放着他所有的印第安服装。尽管已时隔数十载,但他仍清楚地记得战争的情景。
他回忆说:“我是1941年1月入伍的,当时不满20岁,还是个孩子。我是看到了当地报纸上的广告后参军的。
“广告说:‘征召年轻的科曼切人(居于俄克拉何马州的印第安人——译注)。条件:未婚、无家庭拖累、会说本族语。’他们在语言方面要求极为严格。如果你说得不流利,他们就不要你。”
希比蒂和其他12人被送往佐治亚州本宁堡接受基本军事训练,学习无线电发报技术。但直到当年夏天,他们方才明白工作的真正性质,以及军方需要科曼切人的原因。8月,这批人被召集到了阅兵场。休·福斯特中尉告诉他们:“对信号连来说,你们的土语非常重要。它从未用文字书写。除了你们没有人说这种语言,也没有人听得懂。这意味着,它是无法破译的,是绝妙的密码。美国陆军需要你们去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需要你们成为密码通讯员。” 
土语密码 双重保险
到底是谁想出来让印第安人用他们的土语传递密码信号,一直众说纷纭。可能性最大的说法是:它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一名美国情报官员听到了一群印第安士兵的谈话。他一句也听不懂,但却突然想到,鲜为人知的语言如果用作密码将具有巨大的军事价值。他将这一想法报告了上司,但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停战协定就将和平带到了欧洲,这一创意也就被束之高阁了。
20年后,第三帝国发动了统治欧洲的战争,日本也企图控制太平洋地区,于是美国陆军旧话重提,开始招募少量的印第安人做密码通讯员。
但是,该计划也存在一个潜在的缺陷:20世纪20年代,一群德国学者对几种印第安语言展开过研究。尽管并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曾具体研究过科曼切语,但美军仍是慎之又慎。他们交给福斯特中尉一项任务:在科曼切语内创建一种密码,从而使之具有双重保险性、更为晦涩难懂。
这名年轻军官和他的印第安士兵立刻就行动起来。他们创建起了一个包括250个军事术语的词汇表。由于科曼切语中没有描述现代军事设备的词语,他们经常使用比喻说法和拟声词。
于是,在他们的重重伪装之下,轰炸机成了“怀孕的鸟”,自动化武器由于发出时断时续的声音而被称为“缝纫机”。一天,福斯特与这些印第安人见面时带来了一张照片:“我们需要给这个人起一个代号。”这些印第安人看了看照片,那是一个黑发、留着卓别林式胡子、表情严肃的奥地利男子。希比蒂想起了他看过的欧洲新闻短片,于是说:“‘疯了’怎么样?或者‘疯狂’?”后来就确定使用“疯狂的白人”称呼那个元首。
登陆血战 大展神威
对密码通讯员的训练一直持续到日本轰炸珍珠港。在美国正式宣战以后,他们就两人一个小组,分配到第四步兵师的司令部。有两名科曼切人甚至发现自己在前总统的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准将身边工作。
1944年1月,参军后差不多3年,希比蒂被派往英国。
他和其他密码通讯员驻扎在德文郡的集镇蒂弗顿。他们最关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反攻欧洲的战斗。他们明白自己的技能将在登陆中起重要作用。几个月后,到了春夏之交时,密码通讯员们发现他们的行动越来越受限制。他们需要考虑安全问题,还要参加军事训练和进行发报练习。5、6月间,他们每晚都要进行战斗模拟演习,一直持续到6月的第6天。
诺曼底登陆开始了……当希比蒂登上犹他滩时,他听到指挥官在向他喊话:“酋长,我需要你发报。通知总部我们成功登陆了。重复一遍:登陆成功,现正准备占领敌方阵地。”
希比蒂顶着炮弹掀起的沙子和海水前进,找到他的无线电发报机并发出了这条信息。这只是历史上一个微不足道的时刻,也是美国陆军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拒绝公开承认的一件事情:科曼切密码通讯员希比蒂发出了第一条信息。
犹他滩上,炮弹和曳光弹不断在头顶上爆炸。一阵静电干扰之后,无线发报机重新开始工作:“信息收到。守住滩头阵地,弄清敌人方位。增援部队很快抵达。完毕。”希比蒂将电文从科曼切语译成英语报告给他的指挥官,后者于是命令部队前进。
继在诺曼底滩头大展神威之后,希比蒂又被派往纳粹占领的法国,亲眼目睹了瑟堡和巴黎的军事行动。
到了那个时候,他差不多每天甚至每小时都要发报。
简单易行 速度取胜
时间不长,美军就意识到这些密码通讯员有多么重要。他们能以其他密码无法企及的速度传递机密情报。因此尽管一些更为正统的密码专家对此表示抗议,但并不科学却行之有效的科曼切语很快成为军方所需。
巴黎解放后,希比蒂所在的部队移师比利时,但部队在比利时和德国边境的许特根森林受阻。连续5周,他们在试图前进时受到持续轰炸。希比蒂所在的部队受炮火压制动弹不得。指挥官召见希比蒂,告诉他部队需要立即增援。由于周围都是德国人,信号必须用密码发出。而且如果敌军意识到他们想干什么,就有可能为消灭他们拼个鱼死网破。
希比蒂极为迅速而准确地用科曼切语向总部发出了信号。大批美国兵立刻赶来增援,将德国人赶走。这使他赢得了上司的尊重。德方的“谜”密码运用数字方法,依赖机器和每日更换的指令来解译密码,而科曼切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的迅速和易于操作。信号可以立刻发送和解译——在战役的白热化阶段,这显得极为重要。
希比蒂说:“不久以后,发报对我来说几乎是本能反应了。我不再觉得我是在用密码交谈,只是将它看成我发报任务的常规组成部分。但军官们不这么认为,他们总是告诉我,我们的工作有多重要。”
尽管纳粹情报部门总能破译盟军其它密码,但科曼切语对他们来说始终是个谜。他们甚至在确认这是一种语言之后,也始终未能找到破译的方法。
未获表彰 反遭压制
希比蒂又参加几次重大战役之后,盟军已稳操胜券,密码通讯员的工作也显得不如从前重要了。1945年,德国投降后不久,希比蒂和其他科曼切人就光荣退伍了。
但他们并没有因作战勇敢或为国服役而获得表彰。恰恰相反,五角大楼命令他们死守秘密。在五角大楼看来,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因而到时又将需要密码通讯员的技能。
与苏联的战争始终没有打起来,密码技术的进步使科曼切语显得多余了。但五角大楼继续对他们进行压制,40多年来,这些密码通讯员一直默默无闻。
在俄克拉何马,希比蒂结婚生子,在当地的玻璃厂找了一份工作。后来他成了有名的舞蹈者,在美国国内和国外都广受赞誉。
直到步入老年,希比蒂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才最终得到承认。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人类学家威廉·梅多斯博士在与希比蒂等3名当时健在的密码通讯员交谈时,偶然发现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此后不久,国家安全局决定举办一次展览,以纪念这些密码通讯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作的贡献。国家安全局密码史中心主任戴维·哈奇博士说:“科曼切密码通讯员在战时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们的英勇行为拯救了成千上万名盟军军人的生命。”
今天的希比蒂已经逐渐习惯于这些溢美之辞了。作为最后一名健在的科曼切密码通讯员,他经常应邀参加社交活动,讲述他的战时经历。但希比蒂也略有感伤。他叹息说:“我的朋友们都很勇敢,在战争中冒着牺牲的危险。但因为密码是机密,没有人知道他们。这使我很伤心。我多么希望在他们活着时就能获得勋章。”
他的表情随即又明朗起来:“我的同行是不会被人遗忘的。”
图片:
题图:反映二战期间印第安土语通讯员生涯的影片《风语者》剧照;最上方小图为这批密码员的历史照片。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