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前苏联核弹元勋晓尔金一位反对核战争的天才物理学家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7-16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前苏联核弹元勋晓尔金一位反对核战争的天才物理学家 【俄罗斯《议会报》文章】题:苏联核弹元勋的宠辱人生(作者 弗拉基米尔·古巴廖夫) 莫名其妙遭解职 '...

前苏联核弹元勋晓尔金一位反对核战争的天才物理学家


【俄罗斯《议会报》文章】题:苏联核弹元勋的宠辱人生(作者 弗拉基米尔·古巴廖夫)
莫名其妙遭解职
基里尔·晓尔金是前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是前苏联核武器研究奠基人库尔恰托夫最默契的战友、是斯大林最信赖的科学家;他同萨哈罗夫、哈里托诺夫一道领导了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试爆工作,在乌拉尔地区创建了第二座核武器研究中心;他胸前佩戴着3枚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勋章……
然而,一切转瞬间皆成浮云:他突然被解除所有职务,禁止谈论和研究他为之耕耘了数十年的核武器制造事业,也不能造访那些倾注了他毕生心血的核设施。对于科学家来说,还有什么打击比这更为致命呢?
官方消息是这样表述的:“鉴于健康状况的严重恶化,基里尔·伊万诺维奇·晓尔金同志请求辞去所担任的一切职务。”
乍听上去,这一理由无可厚非。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人从来都是以健康作赌注。库尔恰托夫便是因为罹患放射性疾病而英年早逝,年仅58岁。40年代末,“不惜一切代价造出原子弹”的口号风靡全国。不久,大批研制人员被查出不同程度地患有心肌梗塞、中风、癌症等疾病。晓尔金也不能幸免。但是,他的离职来得猝不及防,更附加了其他苛刻条件,难免会令人生疑:这绝对不只与健康有关,其后必定隐藏着玄机。
当时,美苏争霸正酣,两国都频频进行核试验,研制更具杀伤力的新式武器。那是为核武器而疯狂的年代。包括一些核专家在内的有识之士纷纷对此表示反对。他们推举萨哈罗夫为代表,向赫鲁晓夫反映了大家的呼声。但赫鲁晓夫非但对此置若罔闻,还将其定罪。此后,核试验的车轮更是滚滚向前。
不久,一批知名核物理学家相继离开“阿尔扎马斯—16”核基地,退出研究。他们的表态掷地有声:“我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我们没有必要继续留在那里工作。”
据晓尔金的同事和朋友们说,他内心并不赞成大张旗鼓地发展核武器。然而,他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或许他的成长经历会帮助我们解开这团迷雾。
事业曾如日中天
晓尔金绝对是核物理天才。他在克里米亚念完大学,而后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列宁格勒化学物理学院的研究生学业。早在学生时代,他便以新颖的视角、独辟蹊径的实验方式引起了导师的关注。他最感兴趣的是气体的燃烧与爆炸。通过副博士论文答辩后,他成为主任研究员。
卫国战争爆发了。1941年7月,他与不少知识分子一道,响应号召,拿起武器,加入了民兵队伍。然而,苏联科学院向斯大林提出请求,希望将最得力的研究人员从军中召回,继续从事重要研究工作。那时,战争正处在最艰难的相持阶段。斯大林从长远利益出发,同意了这一请求。晓尔金也在召回人员之列。
战后,他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气体的迅速燃烧与自旋爆炸》。尽管这与原子弹没有直接关系,却展露出他极高的实验天赋。
经尼古拉·谢苗诺夫院士的举荐,他开始参与核武器研究。不知为何,斯大林对他分外信任,经常接见他,同他讨论各种问题。他不久便成为“阿尔扎马斯—16”的第二把手,并兼任副总设计师。
晓尔金不仅是位天才的物理学家,同时也具备极高的组织天赋。根据斯大林的命令,苏共中央委员们曾经为研究所遴选了许多知名学者、党务干部和大企业负责人,总之,他们都是公认的杰出组织者和高水平的专业人士。谁知,他们却被斯大林授予最终决策权的晓尔金一一婉拒。他认为,如果将科技界所有功成名就之士集中在一起,非但不能群策群力,反而会在内部引发种种名利之争,倒不如挑选一批年富力强、名不见经传的人员来从事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因为他们勇于冒险、充满激情、甘于奉献,这才是最可贵的。
锲而不舍克难关
众所周知,关于原子弹的众多情报得自美国。然而,将理论数据转化为实际成果仍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阿尔扎马斯—16”基地的实验场上,时常会听到轰鸣的爆炸声,看到刺目的闪光。晓尔金试验小组的成员在不断增加,1947年3月,他只有茹奇欣一个助手,1年后,他周围汇聚了众多学者、设计师、工程师和技艺精湛的机械师。
1948年,他们用铝芯代替钚,进行了第一次实际爆炸,结果失败了。但随后又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
茹奇欣回忆道:“每次,我都会被晓尔金的乐观所感染。每次失败后,他从不沮丧,总是安慰大家:凡事都不容易,成功的背后总是艰辛与汗水。他信奉一种很古怪的逻辑,如果一开始就遭遇失败,这很正常;如果一举成功,那就得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走错路了。开始大家都对此不以为然,后来我们才发现,生活中很多事都是如此。”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得偿所愿:替代核弹芯的铝芯在爆炸后依然完整。全场沸腾了!
那些日子,晓尔金的神经如同紧绷的弹簧,因为他肩上的担子与日俱增,核爆炸的成败取决于他和他领导的班子。当第一枚原子弹从组装车间运出时,他用颤抖的手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就是说,他把一切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原子弹被送上试爆塔,他一直守候在旁。凌晨5时,他亲手填装了第一批密封炸药。5时40分,一切准备就绪后,他才最后一个离开。
半个世纪以后,翻看试爆场的历史档案,还能查到晓尔金对此负有全部责任的纪录。
多年来,原子弹和热核炸弹一直用“РДС”代替,旁人对此揣摩半天,有人竟以为这是“斯大林火箭发动机”的简称,而实际上这只是“俄罗斯自我研制”的缩写。这个名称是由晓尔金提议的。
核爆炸的蘑菇云预示着旧时代的终结,新的一页被掀开……
有口皆碑的为人
多年以后,曾与晓尔金共事的科学家们对这位奇才仍然记忆犹新。
他的助手说:“晓尔金平时吝于赞美别人。然而,我们时刻都能从他的行动中体会到他对每位同事的关心。对研究结果感到满意时,他总是满面春风;但如果谁一时疏忽,或是虚报、谎报结果,他就毫不留情:‘我对您寄予厚望,您却令我倍感失望。’大家都觉得,这番话的效果胜过雷霆万钧的指责或是严重的处分。”
而试爆场上的军人对这位物理学家又是另一种感觉。上校工程师达维多夫回忆道:“第一次见到他时,我并不知道他是位曾经在化学物理所工作过的大学者。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不算太好:身材高大壮硕、脖子短、脑袋大、发型怪、鹰钩鼻、目光桀骜不驯。他头上扣着一顶歪戴的帽子,穿一件大得惊人的外套,脚踩破凉鞋,走路一摇一摆,像只鸭子,哪有半分学者的儒雅?他说话态度生硬,从不客套,令人反感。不过,与他接触时间长了,你不由自主地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深深吸引。”
晓尔金并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对党和国家机构中某些人员的不良习气非常反感。一旦发现国家利益受损,他总是直言不讳,这种性格难免会得罪不少人。
50年代中期,晓尔金主张在乌拉尔地区建立第二核武器研究中心,这便是“车里雅宾斯克—70”,它是“阿尔扎马斯—16”的翻版。晓尔金认为,这有助于在两个中心之间营造相互竞争的学术氛围,推动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他亲自担任了中心科研负责人。
反对核军备竞赛
时至今日,完全可以断言,正是由于晓尔金对发展核武器的立场导致了他的失宠。当时,超级弹药的时代已经来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后,赫鲁晓夫更加不可一世,竟然在联合国大会上用鞋底狠命地敲桌子,加勒比海的危机(即古巴导弹危机)几乎令全世界陷入战争的深渊。此时,晓尔金挺身而出,对此提出异议。由于与最高领导人意见相左,“不合时宜”的他被解除了一切职务。当时,库尔恰托夫已经去世,晓尔金失掉了最有力的庇护者,不少同僚也将他视为竞争对手,巴不得他早点消失。
从1960年到1968年,他一直定居莫斯科,教授技术物理学。没有哪个学生会想到,给他们授课的竟然是位曾在核武器领域叱咤风云的大学者。
我曾邀请晓尔金前来新闻工作者之家作客,同中央各大报刊的科技记者聊天,谈论他刚问世的新书《微观世界中的物理学》。我们好几次试图把话题绕到核武器上,但他一直缄默不语……送他出门时,他忽然极其诚恳地对我说:“真的很对不起。但我已经被禁止谈论与武器有关的话题。不过,我向你保证,一旦解禁,我会详细讲给你听……”
几天后,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竟满怀遗憾地告别了人世,再也无法履行他许下的最后诺言。
图片:
1、基里尔·晓尔金
2、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