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亲历中国——一位美国教师在长江之滨的两年生活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7-10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亲历中国——一位美国教师在长江之滨的两年生活 【美国《政策评论》双月刊6月15日一期文章】题:亲历中国(作者 劳埃德·理查森) 彼得·赫斯勒最近撰写了'...

亲历中国——一位美国教师在长江之滨的两年生活


【美国《政策评论》双月刊6月15日一期文章】题:亲历中国(作者 劳埃德·理查森)
彼得·赫斯勒最近撰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生活的书《江畔之城———长江之滨的两年生活》,写得非常精彩并耐人寻味。从1996年到1998年,赫斯勒在中国西部的四川涪陵度过了难忘的两年,他在涪陵的一所师范学校教授英国文学。涪陵是一个近半个世纪都没有西方人居住过的地方。赫斯勒在涪陵期间一直坚持写他的“江城”日记。他在记述中不仅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品评,而且把自己也当作社会中的一员。
一幅生动的乡镇画卷
作为这个社会的参与者,赫斯勒同形形色色的人们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他对这些人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大学门口开饭馆的一家人、时常光顾茶馆的老人、艺术家、赫斯勒的学生和他的中国同事以及共产党干部等等。赫斯勒对这片土地和当地人民的感情构成一幅生动的中国乡镇画卷。
这本书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中国的农村特征。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准是农业人口的比例。在中国,75%的人口仍然在从事农业劳动。从农业国的角度来说,我们很难理解中国,因为这是一个我们西方人没有经历过的社会。
中国的第二个特征在赫斯勒的书中也很明显,那就是:尽管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传统社会的分量仍然很重。社会的阶级组成已经改变,但社会关系没有变。这是一个变化的社会,但一些东西是经久不变的。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社会发展仍然远远落在后面。
赫斯勒还对中国人的爱国主义感触很深。他说,无论何时,中国人对祖国的感情都很深。我们必须理解这一点。他们对自己的历史感到骄傲;对长期的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对过去20年来的经济进步感到骄傲;甚至对他们的政府也感到骄傲。
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华民族的特征就显露出来。中国人对他们自己的民族有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总是先说“我们中国人”,然后再提到世界其它地方。赫斯勒写道:“他们对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非常满足。”中国各地的文化特色可能有很大差异,但这些差异与中国人的共性比起来就微不足道了,他们有共同的历史、习俗、语言,甚至外貌。纵观历史,中国遇到过中亚一些部落的军事威胁,这些部落有时能够占领一些土地,但他们从来不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任何影响。
一顿最香的中国饭菜
由于在中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外国人是很少见的,所以任何看起来不像中国人的人都成了人们关注的对象,这是一种自然的好奇。赫斯勒写道:
“当我走在大街上,人们不断回头看我并冲我喊叫。他们常叫的是‘外国人!’或‘老外!’。这些词并没有故意的侮辱性。另一个他们喜欢用的词是‘哈罗!’,这个词经常被有些调侃地延长为‘哈罗———’。
“这个词与外国人的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有些时候人们会说:‘看,那边来了两个哈罗。’在涪陵,人们还把外国人称为‘洋鬼子’、‘大鼻子’,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了这些词的含义。”
对赫斯勒比较友好的一家人姓黄,他们在大学门口开了一家面馆。中国的春节(一般是在2月)是假期最长和最重要的节日,人们总是要和家人一起过节。对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来说,这是一段非常难过的日子,没有人和他们过节,孤独感非常强烈。在涪陵的第二年,赫斯勒应邀到黄家共度除夕,这是非常高的礼遇。唯一的问题是,黄家有一个两岁的儿子,他不喜欢赫斯勒的长相。这是可以理解的,赫斯勒的长相对孩子来说实在太“外国”了。当赫斯勒出现在黄家饭桌前时,那个孩子感到很害怕,在卧室中躲了一个多小时。在黄氏夫妇问赫斯勒如何看待中国人对一个外国人的好奇时,赫斯勒写道:
“我并没有说孩子的恐惧是我在涪陵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写照,人们对新的、外来事物总是捉摸不准。我和那个孩子一样完全是无辜的。黄氏夫妇早知道孩子会因为我的出现而大哭,但他们还是邀请了我,而且他们邀请我并不是为了猎奇。他们知道我单身一人在这里,我是他们的朋友,其它因素并不重要。他们只是非常善良好客,那是一顿我在中国吃过的最香的饭菜。”
赫斯勒记述他在涪陵第二年的感受时还说:“我仍然感受到一种矛盾———中国人对外国人可能会很严厉,但同时他们也可能非常耐心、慷慨并对你的家乡感到好奇。”
在这里,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人的爱国主义。中国人并不像那些形体巨大但性格温顺的熊猫,他们是非常厉害的。他们不得不这样。正如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对历史是难以忘记的。他们付出了太多的牺牲,一次又一次。
赫斯勒还用了大量篇幅描写周围人们的慷慨和善良,包括他的朋友和熟人,甚至陌生人。作为一个传统社会,这些优点已经深深印入了中国社会的经纬。任何人只要有时间体验一下中国社会,就会印证这一点。
在对外政策上,我们被迫从社会和国家的角度看待中国人。其实,民族特征才是真实而重要的。如果美国希望制定成功的对华政策,就必须了解中国人民和他们的思想。中国政府和它的政策可能会改变,但中国人是不会变的。中国历史证明,中华民族的特征是明显的,也是经久不变的。正如一句中国谚语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