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被“可靠情报”蒙住了眼睛纳粹德国曾通过反间谍战迷惑苏军统帅部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2001-07-09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被“可靠情报”蒙住了眼睛纳粹德国曾通过反间谍战迷惑苏军统帅部 【俄罗斯《军事评论周刊》6月25日一期文章】题:斯大林骗了政治局(记者 亚历山大·普'...

被“可靠情报”蒙住了眼睛纳粹德国曾通过反间谍战迷惑苏军统帅部


【俄罗斯《军事评论周刊》6月25日一期文章】题:斯大林骗了政治局(记者 亚历山大·普洛宁)
苏德战争爆发前,为什么斯大林一直不肯相信纳粹德国会对苏联发起进攻?为什么他认为希特勒不会同时在两线作战?换句话说,只要德国尚未结束同英国的战事,苏联就还有时间为对德战争作准备……
从俄罗斯联邦对外情报局档案室业已解密的文件中可以得知,原来从1940年秋季起,法西斯情报机构就开始向克里姆林宫散布假情报,迷惑斯大林。
希特勒施放烟幕
1941年2月15日和5月12日,德国法西斯军队总司令部连续两次发布《关于迷惑苏军统帅部的指令》,这一指令的始作俑者正是希特勒本人。
为使斯大林相信,在外交上与德国作交易是明智的,德国政治家不择手段地向苏联情报机构提供所谓有关德国真实意图的“情报”。
当时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德国将宣布要求长期租借乌克兰,或者要求参与巴库油田的开发,或者要求给予德军部队在乌克兰、高加索、土耳其和伊拉克的通行权。散布这些谣言的目的就是要使斯大林相信,希特勒只想从克里姆林宫捞取一些外交利益,而并不打算进攻苏联。
当德军的数十个师已经往东转移、真相无法掩盖时,希特勒还在设法蒙骗斯大林。德国婉转地向苏联暗示:苏德冲突是有希望和解的,柏林希望莫斯科主动提出和谈;在苏联边境采取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为迫使克里姆林宫接受柏林大集群部队通过的要求,借以打击英法近东军队集群的后方。
为了更好地制造并散布谣言,德国情报部、总参谋部、外交部、宣传部绞尽脑汁,成立了专门编造、散布谣言的组织“里宾特洛甫委员会”,由帝国安全总部派往德国外交部的官员鲁道夫·李库斯任最高领导人。
李库斯在外交部有“特权顾问”之称,可以直接面见希特勒本人。在盖世太保同僚们的协助下,这位职业的情报编造者不断寻找苏联情报机构派出的军事政治间谍,引其上钩,让他们将德方精心炮制的假情报源源不断地发往克里姆林宫。
苏联情报官上钩
1940年夏季,乌克兰内务副人民委员阿马亚克·科布洛夫被任命为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驻外情报机构谍报员。
科布洛夫于1906年生于第比利斯,长期在小企业任出纳员和会计。1927年,在身居要职的兄长关照下,科布洛夫开始供职于高加索安全机关。在契卡工作10年后,由于“大清洗”造成干部奇缺,他一跃成为副人民委员。
科布洛夫缺乏情报工作经验,不懂德语,但虚荣而愚妄,很快在柏林出了名。到柏林不久,他在一次招待会上因醉酒出丑而犯了错误,引起监视苏联外交人员的德国反间谍机构的注意。科布洛夫后来又犯了一次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在光天化日之下约见柏林反法西斯组织“红色乐团”首领,并在翻译和警卫陪同下进行“秘密会见”,其规模如同一个代表团。只是由于盖世太保的疏忽,这名首领才幸免于难。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弗拉基米尔·梅尔库罗夫被这个新手的鲁莽所激怒,专门发密电严禁他与重要内线人员接触。但上司的一记耳光并未使科布洛夫冷静,他决定自己寻找情报线索。
1940年8月初,科布洛夫报告莫斯科,说他物色到一个拉脱维亚侨民,愿意有偿提供其在德国外交部搜集到的情报。此人名叫奥列斯特·贝尔林克斯,时任《里加日报》驻柏林记者。科布洛夫不曾料到,他物色的这位新对象,正是李库斯派来的盖世太保的奸细。不久,科布洛夫即向莫斯科报告,希特勒及其元帅们的注意力好像在中近东、非洲和其他地区,而不是苏联。
斯大林难辨真伪
此后,这个所谓的“可靠情报源”不断地向克里姆林宫提供假情报。假情报由德国外交部长冯·里宾特洛甫亲自编写,并在希特勒亲手审批后转给李库斯,再由李库斯通过“可靠情报源”尽快转给科布洛夫。
这些精心编造的谎言,如“德国尽可能避免两线作战”、“元首不可能冒险与苏联开战”、“德国的粮食储备已经耗尽”等等,都原封不动地呈报给斯大林,真假难辨。1941年6月16日,当“德国进攻苏联准备就绪只待时日”的著名情报放在斯大林的面前时,斯大林作出了历史性的批注:“让呈送这份情报的谍报员见鬼去吧,这不是情报员,而是假情报制造者。”
原帝国安全总部情报处工作人员、盖世太保军官米勒,战后沦为苏联的俘虏。他在1947年5月21日受审讯时供述,元首非常关心有关科布洛夫接受情报时的态度细节,比如面部的表情、谈话的声调、握手是否热情等等。希特勒在以此推想,斯大林是否真的相信这些赤裸裸的谎言?
当审讯米勒的材料送达苏联国家安全部领导后,苏联情报机构揭开了“可靠情报源”贝尔林克斯的真正面目。此人在柏林完成他的使命后,于1941年夏被李库斯调往瑞典。战后,他到美国寻求避难,苏联安全部门未能将其抓获。
当米勒承认这一事实后,科布洛夫成了“里宾特洛甫委员会”行动的主犯。1953年,他被特别法庭判处了死刑。
图片:
1、战斗中的苏联红军战士
2、战争前夕,斯大林受直觉欺骗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