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标题

日本大豆业界人士来我国参观访问后说:中国正健壮地欣欣向荣地成长起来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本大豆业界人士来我国参观访问后说:中国正健壮地欣欣向荣地成长起来 称赞我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向着建设一个新国家的目标迈'...

日本大豆业界人士来我国参观访问后说:中国正健壮地欣欣向荣地成长起来


称赞我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紧密地连结在一起,万众一心,向着建设一个新国家的目标迈进;说我面对美帝侵略,从容不迫,充满信心;要日本执政者尽早来中国好好看看;但有人则怀疑我第二代第三代能否保持住今日的革命精神。
【本刊讯】随日本大豆业界访华代表团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来我国访问两周的记者、日本《粮食业界新闻》周刊主编世良弘在该刊七月十、十七和二十四日号上发表了他的访华观感和他主持的该代表团的一次座谈会的记录。摘要如下:一切都依靠自力更生——《粮食业界新闻》主
编世良弘
本记者这次是战后第三次到中国去旅行,距第一次旅行(一九五四年)正好相隔十年。访问了几个城市以后,得到了五个强烈的印象:
第一、商店里陈列着的食品和日用品丰富了好几倍;
第二、马路的铺设和植树搞得彻底;
第三、新建了许多规模巨大、绿树成荫的公园,管理得井井有条;
第四、飞机场也好,车站也好,马路上也好,到处可以自由地照相;
第五、从清晨到深夜,民兵在各个地方都忙于军事训练。
这些是十年以前几乎完全看不到的现象。举国一致的口号是“自力更生”。本记者感到,这个基本方针贯彻于政治、经济、贸易、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是一切工作的基石。
我们出国以前,报纸说:美国增兵越南,对越南北方的轰炸逐步升级,英美军舰频繁地进出香港。……本记者当然就预料,中国大概也充满了“战时色彩”。
就本记者所看到的来说,除了从新闻、杂志上感到中国非常“愤怒”以外,是一片这样的景象:山河悠悠,山明水秀,六亿五千万人民埋头于各自的工作。也许可以说,中国比十年以前更加从容不迫,更加充满信心了。也许这就是中国人的新的国民性。百闻不如一见——代表团离穗回国前座
谈对新中国的印象
岩田政胜(酿造公司经理):我深深地感到,新中国在年轻的一代的组织力量和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之下,正在健壮地、欣欣向荣地成长起来,开花结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黑田正吾(制油公司副经理):我对中国的第一个印象是,到处贴着“美帝国主义从台湾滚出去!”“一定要解放台湾!”“中国共产党、毛主席万岁!”等口号。我曾经想,这有点象日本战时到处张贴“尽忠报国,灭私奉公”之类的标语的时代啊!但是,一个星期,两个星期,在各地参观访问的过程中,我不得不认为,这并非一种只在表面上看来是勇壮万分的呐喊。换句话说,在看到青年人怀着坚定的信心勤奋地从事各自的工作的面貌以后,我不得不认为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而且,我深刻地感到,这是不可能等闲视之的。
对于以工人为中心的一切制度、一九五八年的大跃进、国家彻底统一意志等等,我受到感动,但是也还有若干疑问,就是:目前中国是第一代人当政,所以好,到将来政权传到第二代、第三代的时候,今天这样的紧张状态仍能够原封不动地保持住吗?
山田素弘(钻石豆腐公司营业主任):就我看到的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低。但是,人民万众一心,向着建设一个新国家的目标迈进。对于这种姿态,我感到钦佩。中国的青年人真是认真努力,我痛感这是日本青年必须学习的。
三堀参郎(代表团团长、日本大豆协会会长):我最佩服的一点是,在一个土地如此辽阔、人口如此众多的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能够把国家意志统一起来了。而且,到处新建公园,街道洁净,重视公共财产,马路上的树都得到培育,出现了一条条整齐美观的林荫路。我看到这些景象以后,感到国家的威令彻底地得到了发挥。
但是,这一切光靠中国共产党的命令是搞不起来的。我想,其原因就在于,经过教育,每个国民的觉悟都提高了。而且,难道不是因为国家和共产党已经和群众紧密地连结在一起的缘故吗?(全体团员都点头表示同感)
日本的政治家、执政者必须尽早地,而且要不为思想、主义的束缚,来中国——我们的邻邦好好地看看,好好地了解了解。
岩田: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对于大概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阶级来说,如果和战前那种悲惨的生活状况比较,那么,今天的生活水平不是已经显著地提高了吗?我们如果不认识清这一点,就不会对中国作出正确的评价。
田中恒二郎(日本酱公司经理):甚至可以说,中国革命的特点是,在精神方面取得的成就比在物质方面取得的成就来得显著。真是,如果不到中国来看一看,那是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国家是这个样子的。(文内小题是原来的——本刊注)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