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通讯社贝尔格莱德21日电】“政治家报”就7月22日波兰国庆节发表文章。文章的一部分说:“在波兰庆祝国庆节这一天,南斯拉夫公众高兴地回忆起贯穿在波南关系当中的一种强烈的动力。毫无疑义,波兰和南斯拉夫是被具有悠久历史的共同感情联系起来的。无论不久以前或者遥远的过去,两国间都经历过同样的困苦、同样的斗争,也有着同样的目标。”评论说:“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波兰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所表现的壮烈精神和英雄气概。为巩固独立、为争取我们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进行的斗争,把我们联在一起。我们正在为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但是在过去波南两国之间是缺乏多种多样的联系的;这些联系现在正在不断地发展着。多次的互相访问以及在各种活动上加紧互相学习,可以成为我们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进行有益的合作的一种范例。”评论最后说:“这方面的合作无疑是会加强的。”
    【本刊讯】波兰“克拉科夫报”6月21日以“后备力量问题”为题刊载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在经济学家会议上所作的报告的摘要,报告是根据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经济委员会的材料写成的,文章说: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起我们的失业问题。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有根据,并且到怎样一种程度?首先让我们看看统计学向我们提供的无可争辩的材料。
    1954年,劳动局登记了二万失业人员。当时有四万一千个空额。1955年,登记了三万名失业人员,当时空额是四万六千个。1956年,失业人数增加到三万八千人,但是空额数量又增加了两千个。最后,根据统计数字,1957年第一季度末我们总共有五万六千名失业人员,九万七千个空额。
    仅仅从我国国民经济中普遍的就业情况来看,这些数字并没引起特别的不安,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劳动力不足的地区没有用劳动力过剩的地区来补充。大家知道,特别是在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感到劳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在中部和东部地区却感到劳动力大大过剩。例外的是热苏夫省,那里连年感到农业劳动力不足。经常性的失业发生在波兰的几十个城市中,特别是几个大城市中。例如,最近在华沙登记的有二千一百名失业人员,而空额只有一千一百个,在克拉科夫登记的有二千人,而空额只有八百四十二个,在拉当登记的有一千人,那里没有空额。还必须指出,这些数字是不十分准确的,因为劳动局的统计距准确性相当远,这些数字原则上可能还要高一些。
    我们这几年来在就业安排方面的困难增加了。但是,这种困难在最近由于某些原因特别地尖锐起来。
    行政机构缩减编制就是这些原因之一,结果,到1957年2月止已有五万六千人失业。应当注意到,到今年年底还将解雇四万七千人。侨民归国是另外一个原因。应当预料到,到今年年底归国侨民总数将达到十二万人左右,同时他们之中只有极小部分的人能够在农业中找到工作。最近中学、技术学校和高等学校将有十二万名毕业生,这种情况使劳动安排更加困难。此外,据初步的统计数字,现在在波兰各城市里有二十五万十四岁到十八岁的青年人既没上学又没有工作。如何吸收这些人参加生产工作,用什么办法,并且能够更快地不使他们堕落,这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尽管可以加紧解决这些或者其他的问题,但是应当估计到,假如不把自然增长率缩减到某种适当的比例,将来在劳动安排方面还会出现新的严重问题。
    可是,现在就可以提出若干办法来解决当前在这方面的严重局面。目前已经可能采用许多补救办法了,这些办法最低限度可以大大缓和人力安排方面的紧张情况。这些办法之一就是设立各种服务性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显得非常薄弱。例如,在苏联除农业人口之外有25%左右从事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工作,美国在这方面的数字是50%,而波兰只有16%。农村劳动力不足同样是改善劳动介绍所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谈到农村居民,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稀少,这一点也使人感到不安。许多人同过去一样由农村流入城市,甚而流入波兰中部的城市,这只能使劳动结构状况更加恶化,同时严重地妨碍农业的发展。
    还有另一条克服就业困难的道路。从生产岗位上撤出一部分妇女,特别是有孩子累赘的妇女。然而,这个措施并不是那样简单。要靠巨大的财政支出,才可能实现这个措施。领养老金的人的劳动安排问题也是同样情况。
    如果有钱去提高养老金,如果领养老金的人因此离开了生产岗位,在全国范围内就约可以空出35万个工作位置。
    节约原料是可以增加就业人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我这里所指的是可以节约原料的技术进步。由于技术进步而节约下来的原料能够形成一种物质基础,使许多人获得工作,而我们许多企业的生产能力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最后,考虑缩短工作日的时候已经到了。此外,消除劳动力局部过剩现象和劳动力局部不足现象的一个手段是发展住宅建设,特别是用有失业现象的地区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力不足地区的住宅建设。
    【波兰通讯社华沙20日电】“华沙生活报”登载了著名政治评论家斯坦尼斯瓦夫·布罗茨基论述苏共中央委员会6日决议的一篇文章。
    布罗茨基一开始说,自从列宁在世时以来,自从对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难忘的讨论,或是后来对海牙会议的讨论以来,外交政策现在是第一次成了苏联党内讨论的公开题目。这件事本身就是具有如此重大意义,以致于如果苏共中央委员会决议仅只涉及到这一个问题,那它就将成为苏联历史转折点之一。
    布罗茨基继续说,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修正了列宁关于战争的不可避免性的见解,而认为,在目前阶段,战争决不是不可避免的。
    布罗茨基写道,“然而,这决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已经接受了这个见解,虽然没有人公开攻击它。根据各种事实可以得出结论,莫洛托夫并没有同意这个见解,他固执地抱着这种看法,即,战争的不可避免性是帝国主义时代不可分割的一个特征,和平共处只不过是一个策略性的口号,可能只是一个宣传口号。他认为更大的和平机会只是在于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力量的增长,而完全忽视了资本主义国家中所发生事态进程。”
    可以预计,目前在障碍消除之后,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将会得到圆满解决。
    但是根据一个条件,那就是西方国家不要得出关于苏联的“软弱”、关于“等着瞧”的必要性等等错误的结论。
    其次,布罗茨基谈到通往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和团结之间的关系。他强调说,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否认一个国家循着它自己的通往社会主义的独立道路的可能性及由此产生的后果。
    布罗茨基接着说:“这一点在他们对待南斯拉夫的态度上最为明显。这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南斯拉夫的国内制度和它的外交政策。不管这种或那种特有的特征,南斯拉夫是一个人民群众在掌权的社会主义国家,当这一点对所有的社会主义力量说来已经变得很明显了的时候,莫洛托夫固执地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种宗派主义的看法。他的主要指责之一是说,任何国家当在军事集团的关系上采取中立政策时,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这在理论上显然是错误的。的确,国内和外交政策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但绝不是机械的。而且,这种或那种政治的和军事的集团并不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所产生的,相反地,它们是被现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集团所强加在这一制度的身上。
    譬如,很明显的,如果说波兰是华沙条约的成员国——大家知道,这个条约并不排斥任何国家——这显然不是因为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居住在某一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好几世纪以来受到德国军国主义的威胁和袭击的国家里的波兰人民。如果在战前波兰的政权是掌握在‘正派的’资产阶级政府的手中的话,鉴于纳粹危险,我国肯定地会参加集体安全体系;它肯定地会和苏联结成联盟。
    在另一方面,没有人会比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尤其是波兰的人民更高兴,如果国际局势缓和的进展使得有可能取消军事集团的话。因此,莫洛托夫对南斯拉夫的指责是以虚伪的和片面的国际主义标准为掩饰的宗派主义的又一表现。他把这作为对苏联的某种确定得很清楚的态度的唯一表现。
    苏联批评了这个狭隘和歪曲的国际主义观点并且又一次承认选择不同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这个事实对我国和苏联的关系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两国的关系是以1956年11月18日的波苏宣言为基础的。”
    【美联社莫斯科18日电】前总理马林科夫今天遭到了新的指责,说他把苏联的艺术拖进了庸俗化的深渊。在他被开除出苏共中央主席团以后所遭受的各种指责中,这一种指责是最新颖的,但是决不是最严厉的。
    马林科夫在艺术方面的罪行是在莫斯科的一次“思想会议”上揭露出来的;这次会议是讨论共产党中央6月全体会议的决议的。
    “苏维埃文化报”所刊登的这次会议的报告说,参加会议的人们指责说,马林科夫在艺术问题上所发出的指示,具有“有害的”影响。他自从下台不作总理以后就担任电站部长,因此这种指示一定是他在总理任内所发出的。
    会议报告说:马林科夫的“学识是得自低劣的来源的”,“他对艺术典型所下的定义是庸俗的”。
    【法新社莫斯科18日电】苏联报纸今天透露,谢皮洛夫现在正被指责要对在苏联作家和艺术家中间发生的“偏差”负责。
    苏联文化部机关报“苏维埃文化报”在它的上两期中刊载的文章里指责谢皮洛夫把作家和艺术家“引入歧途”,目的在于在发展“迎合人意的作品”的借口下使知识界和艺术界人士“迷失方向”。这家报纸说,他“所提倡的理论同苏联文艺是完全隔膜的”,这种理论在“对作家和艺术家的修正主义倾向问题上”造成了“不能容许的容忍态度”。
    这家报纸还指责谢皮洛夫在对党的领导人在这方面的作用问题上发展了“妥协公式”。这家报纸说,他并没有利用他的地位进行批评,而是只局限于发表“一些暧昧不明的意见”。
    这种批评可以同上周苏联“文学报”对著名作家康斯坦丁西蒙诺夫和安娜·瓦尔采娃夫人进行的批评联系起来。
    “乌克兰真理报”本周早些时候指责谢皮洛夫对可能把诺贝尔奖金授予苏联作家米哈伊尔·萧洛霍夫一事进行“破坏”。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