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1957年5月24日台北反美示威以及5月30日英国单方面宣布放宽对华禁运,在美国国内各方面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强烈反应。现将各方面的反应简述如下:(一)美国的报刊舆论,除“时代”杂志等个别报刊外,大多数有影响的报刊和评论员都较为一致地要求重新和彻底考虑美国对华政策。他们提出的观点归纳起来是:(1)台北事件的根源是“美蒋目标的不一致”,表现了蒋帮对美国的深刻的不满,由于蒋“事实上被关在台湾”“蒋有被出卖了的感觉”;(2)美国保住台湾的可靠性已值得怀疑,“美国绝对信赖国民党而完全排斥他同北平达成协议的可能性是愚蠢的,应彻底审查保有台湾到头来是否行得通”;(3)台湾作为一个战略基地已“并不重要”,“美国政府由于保持蒋介石,可能夸大了他所占有的那个岛屿的军事重要性”;(4)因此,必须立即“重新考虑中国问题,准备就台湾人的前途和最终承认毛泽东中国问题求得最后解决的办法”,办法是使“两个中国合法化”,而再“拖延会使两个中国也不可能”;(5)对华政策的必须改变,还因为应该考虑到其他因素:盟国已放宽对华禁运,裁军问题没有中国参加不行,必须看到中苏两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理论上的争论”和“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应当把美国“放在较为灵活的地位上”,不应把“莫斯科—北平轴心”看成是“永恒的”。(二)美国国会对台北事件的反应是普遍感到惊恐,出乎意料之外。众院外交委员会曾对事件进行了秘密的调查,对“暴乱是否受人指使,谁指使,为了什么”特别关注。委员会主席扎布洛基表示应该对美国“关于台湾的态度进行彻底的审查”。在英国单独放宽禁运以后,国会中要求修改对华政策的主张更有增加。对英国的行动表示同情和谅解,并主张修改美对华贸易政策,实行所谓新面貌政策的有以参议院多数派领袖约翰逊为代表的许多有影响的民主党人(如麦格纳逊、汉弗莱、格林、莫尔斯、埃伦德、斯马特斯等)。而对英国的行动表示遗憾和反对改变对华贸易政策的仅少数派领袖诺兰等个别共和党人。6月5日艾森豪威尔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贸易终究无法制止以后,约翰逊更明白地表示“总统有广泛的自由行动的权力”,“这个国家将指望总统进行领导”,并暗示他将促使国会“认真和同情”地考虑艾森豪威尔提出的“任何建议”。参院商务小组委员会更定于6月20日举行意见听取会,研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关系。“新闻周刊”把上述约翰逊的谈话看作是“标志着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并报道说两院大体上都同意他的主张(传能得到民主党人和自由共和党人的支持)。“新闻周刊”还透露国会议员都在私下谈论美国承认两个中国已“为期不远”。6月16日参院外交委员会主要成员富布赖特更公开对记者表示承认我国是不可避免的,并主张从谈判着手来处理这个问题。条件是“共产党保证中国国民党岛屿堡垒台湾的独立”。
    (三)美国政府对两项事件的反应是慎重的,艾森豪威尔和杜勒斯都曾数次表示不致因此考虑改变对华政策。但是,也有一些动态很值得注意。首先,美国对台北事件虽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但对事件的背景疑虑重重。国务院曾同董显光一道声明过蒋经国同事件无关,但实际上却在暗中调查。艾森豪威尔6月5日更公开宣称事件背后是有组织的。英国放宽禁运后,艾森豪威尔所说“我是赞成相信终究无法制止贸易那派主张的”更值得重视。英国舆论把它看成是“试探性气球”,“时代”杂志也认为这“决不是一时兴会之言”。“时代”还指出美国政府中主张对华贸易的大有人在(包括总统直属对外经济政策委员会主席朗戴尔、总统首席经济顾问豪吉、副国务卿赫脱、副国务卿帮办狄龙等)。此外,在台北事件之前,曾传美国有意在今秋中止日内瓦中美会谈,美国代表约翰逊大使休假两月回国述职似即与此有关。据6月5日华盛顿消息,助理国务卿罗伯逊确曾主张中止会谈,但后来为杜勒斯所否决。6月6日消息,罗伯逊本人也否认了他曾有此主张。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一)美国国内要求考虑彻底改变对华政策和摆脱台湾僵局这个包袱的主张,从报刊舆论到美国统治集团内部大大抬头。诺兰等人的所谓“援华院外集团”等阻挠力量则明显削弱。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它基本上改变了1956年美国大选时,“援华院外集团”尚能嚣张地打击任何主张对华政策应有所改变的言论的情况。参议员富布赖特在6月16日对记者表示不可避免要承认中国的时候向提问题的记者所说:“这样的话在6个月以前就要被认为是政治上的自杀”,就说明了这种情况的转变。正如诺兰派的重要人物,“援华院外集团”美国对华政策协会主席柯尔堡在台北事件前三天给国会的备忘录中所指出的,从1956年11月以来,在美国内要求改变对华政策的舆论就一直在发展着,而这次台北和英国放宽禁运两项事件,特别是前者,则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美国对华政策上的“两个中国”的路线,经过长期的酝酿以后,现在开始表面化了。由于世界形势的发展,美国在一方面如这次富布赖特和许多人所不得不承认的“承认赤色中国”已终究是“不可避免”,“唯一的问题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做”,另一方面,美国并不愿放弃对台湾的侵占。因此,承认“共产党中国”的同时,就要以“共产党保证中国国民党岛屿堡垒台湾的独立”为必要条件,这就是美国许多人解决中国问题的“如意方案”。从台北事件以后的反应看来,这种方案已成为目前美国各方面舆论的主流。例如著名美国政论家李普曼第一次公开赞助这种主张,接着,罗斯福夫人也公开支持他的意见。政府和国会在这次事件后公开承认有这种打算的言论虽不多(仅富布赖特),但也可以看出以艾森豪威尔和参议员约翰逊为代表的主张改变的一派是倾向于这种意见的。今年年初总统特别助理克斯顿鲍温,驻台北大使兰金,参院外委会主席格林等关于承认我国的言论可以看作是一种推行“两个中国”路线的试探。4月间,美国同意盟国放松禁运,表示愿意考虑少数记者来华采访也都说明美国对华政策正逐步有所变化。英国这次放宽禁运的单独行动,从美国的反应看来,估计也是得到过美国的默契的,而艾森豪威尔同约翰逊在对华贸易问题上的相互呼应则又更进了一步。虽然步骤方式花样有所不同,逐步实现“两个中国”可能是美国企图解决对华关系的方向。
    (三)美国为了推行“两个中国”的阴谋,除了必须在国内削弱以“援华院外集团”为代表的阻力以外,还
    必须对付蒋帮同美国的对抗,迫使蒋帮同意美国的安排。台北雷诺事件本来是蒋帮对美国这种意图的反击,但其结果却并不有利于蒋帮。美国对台北事件虽然采取了暂时缓
    和矛盾的态度,但今后却必然要更加强对蒋帮的控制和压力。“进一步屈从美国”还是“坚持同美国对抗”,对于蒋帮说来已更加尖锐。今后美蒋关系的变化对于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是否会有进展,将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四)美国必须考虑改变对华政策,是世界形势的发展所迫,例如美国在联合国关于我国代表权的问题上已经愈弄愈困难。今后,美国除了继续纠合盟国阻挠在联合国内讨论恢复我国代表权问题外,在必要时也可能要在国际间逐步推动事态往“两个中国”的方向发展。美国也理会到,“两个中国”的想法在国际范围内不是没有市场的,不少亚非国家对“两个中国”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幻想。因此,美国今后将会利用这种情势,对目前支持或同情我国进入联合国的一些国家进行欺骗和分化,使恢复我在联合国的席位,承认我国及台湾地位等问题更为复杂化,来达到继续拖延解决这些问题,和继续霸占台湾的目的。(五)美国对华政策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要遭到很大的阻力。以杜勒斯、诺兰、罗伯逊、雷德福等人为代表的阻挠力量不会就此罢休。即使主张有所改变的人也还要考虑到对华政策的任何变化都将在美国国内外引起对美国整个世界政策不利的连锁反应。因此,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和在政策执行上的某种程度上的松动将是缓慢和逐步性质的。美国国内的阻挠力量将利用一切可能进行阻挠,事态的发展将不是直线的。
    【中央社台北20日电】中华民国工商界东南亚经济考察团长陈良20日说,今后政府和工商界应采取的步骤是在主观上克服各种困难,鼓励输出,提高质量,减低成本。在客观上运用各种方法与当地政府及侨胞多多联系,争取畅销。他说,东南亚各地有数逾千万的华侨,对于祖国一向忠贞爱护,此为我国发展东南亚贸易绝对有利的因素。
    近年来日本之工业产品亦畅销于东南亚各地,而共匪剥削大陆人民血汗之产品更不计成本廉价倾销,因之使台湾外销产品感受莫大威胁,实则台湾工业产品并非没有前途,但主观上由于运输、外汇、售价等之限制,客观上受到日货及共匪物价产品之竞销,因之使台湾对东南亚之贸易未能很顺利的开展,但并非没有前途。今后应积极采取步骤,在主观上克服各种困难,鼓励输出,工业界本身努力于提高品质,减低成本。在客观上运用各种方法与当地政府侨胞多方联系,争取销场。尤其重要者为各地经济情况之调查,市场之研究及货品之宣传。此次我国商品在泰、越各地举行展览极受欢迎,并踊跃订购即可见宣传对于贸易之重要。
    至于各地华侨经济情况虽早奠定基础,但年来一方面由于当地政令之限制,一方面由于侨胞工商企业组织尚欠健全,除少数侨胞经营之事业不受影响外,大多数均遭受甚大之困难,故今后各地侨胞除逐渐将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使资金趋于正常发展外,并须注意现代化企业组织与管理制度之建立,俾能与各该地新兴资本相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出产之砂糖、茶叶、食盐、香茅油、棉、毛、丝、麻、人造纤维之纺织品、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水泾波、樟脑、铝锭、车胎以及手工艺品之草席、草帽、藤竹制品等均可外销东南亚各地,以换取菲律宾之铁砂、?r麻、椰油、柳安木,泰国之橡胶、药材,柬埔寨之豆类、咸鱼、橡胶,越南新马等地之橡胶、椰油、锡等,各国并欢迎我国资金及技术人才前往设厂,海岛经济必须借国际贸易以互通有无,而增加输出实为促进工业发展繁荣经济必经之路。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