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57年6月10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路透社说艾森豪威尔的谈话是一个试探气球 '...

    【路透社华盛顿5日电】看来艾森豪威尔总统今天放出一个“试探气球”,看看是否可能放宽美国对于共产党中国施行的全面贸易禁运。
    他说,同共产党的贸易到头来是不能制止的,他并且表示同情英国放宽对于北京的贸易限制,这里的外交人士认为,这些就是试探气球。
    总统现在小心地在他的政府中的对立派别之间走中间路线,他承认,这些派别正就美国今后对中共的政策进行辩论。可是人们感到他已经暗中鼓励国会中的一些派别,以图试探一下公众对于恢复同中国大陆的某种商业关系的主张的反应。
    外交人士认为更意味深长的是,他没有说美国在朝鲜战争期间对共产党中国施加的全面贸易禁运仍是有效的。总统规避了这个问题,他说,“只要那个法律仍旧记录在案,当然事情就只能那么办了。”
    观察家们认为,总统在放出他的试探气球的时候显然是受到他的这种了解的影响的,就是他认为国会在过去对于同中共的贸易关系的问题采取了一种比他自己的政府或杜鲁门总统政府要为坚定不移的方针。但是现在,甚至于所谓的“院外援华集团”也只对英国的决定提出了温和的抗议,而其他强大的政治经济集团都积极支持对中国大陆采取一种比较宽大的贸易政策。
    牵涉在这一点中的是这样一种信念:美国既不能够在对华贸易问题上在政治方面同它的盟国继续隔绝,又不能牺牲大陆上现在可能在开放的市场。
    这里没有人预料艾森豪威尔总统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承认共产党中国——像英国所已经做的那样——或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支持它进入联合国来代替国民党中国。但是观察家们一致认为,这样一种局势正在发展,这就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可能认为,如果它决定学英国的样放宽贸易禁运的话,它有相当的把握会得到国会的支持,或者国会至少会保持中立。
    【合众社华盛顿6日电】参议院商务委员会主席麦格纳逊今天赞扬艾森豪威尔总统所说的话,即共产党中国和自由国家之间的贸易是“不能(永远)制止的”。
    麦格纳逊说,他认为,美国和赤色中国进行贸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其他每一个人都在这样做”。
    麦格纳逊的委员会不久将举行关于与赤色中国进行贸易的整个问题的意见听取会。麦格纳逊说,但是,在让美国公司出售货物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现实一点。他说,这将与“我们承认他们的政府和让他们进入联合国的问题毫不相干。”
    麦格纳逊也对所谓贸易将能使北平政权建立起工业机器的说法不表赞同。“如果我们把我们的产品卖给他们,他们将会依赖我们自己的工业,而不是发展他们自己的工业。” sqW品论天涯网


    【合众社华盛顿8日电】据今天透露,艾森豪威尔总统已经对一位共和党议员说,他不打算只因为一次民意测验表明他的外交和内政政策不为某些芝加哥选民所欢迎,便改变这些政策。至于他的内政方针,他说它是以共和党1956年竞选纲领和他自己竞选时的诺言为根据的。他说,他不想“背弃”这些诺言,并且“任何忠诚的共和党人都不应该这样做。”
    目前共和党人正对政府的预算和有关援外开支的建议提出愈来愈多的责难,总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写给伊利诺斯州共和党众议员希汉的一封信里表示这种意见的。希汉警告艾森豪威尔说,他最近在伊利诺斯对第十一选区(芝加哥)的选民进行了一次民意测验,测验结果表明,选民对政府的支持已经下降到“历来最低的程度”。
    希汉写道:“假如目前举行任何选举”,他将对它的结果感到非常害怕,并且要求在1958年国会选举以前对政府的各项政策加以“改变”。
    总统在复信中写道:“……全国各地公众对于任何既定纲领的支持往往是忽高忽低的,尽管纲领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显然,外交政策不能同样地跳来跳去。政府将坚定地走它认为对全国利益所必需的道路。除我们目前作的努力之外的其它做法都是很可怕的。按照它们的顺序,先是要毒化的美国,然后是破了产的美国,然后是组织化的美国,最后是失败的美国。
    希汉在信里说,至今为止,参加测验总人数只有35.9%一般地“同意”共和党的外交政策,只有41.8%同意艾森豪威尔政府执政,这使“十分担心”。他说1956年大选中,赞成共和党外交政策的有62.3%,赞成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有76.4%。罗斯福夫人指责政府对华政策不现实
    【中央社纽约8日电】罗斯福夫人表示赞成“两个中国”的主张。她在各报联合发表的专栏“我的日子”——这里是“纽约邮报”发表的——里写道:
    我愿意支持李普曼关于美国对远东的新政策的建议。我认为我们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问题上很久以来没有面对现实。事实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一个政府显然是一个比较站得住的政府。假如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个事实,那是不现实的。
    没有人怀疑中国大陆上是会发生变化的,但是看起来这些变化只能由在中国当权的政府来促成,而不能由外界的干涉来促成。同时,就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和台湾政府而言,我们在支持一种假想的东西。
    在我看来,假如我们允许中国人处理自己的问题或许更好些。假如台湾希望作为联合国保护之下的一个独立的岛屿而继续脱离大陆,我们自然应该予以支持……。 sqW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曼彻斯特卫报”6月7日以“是重新估计美国政策的时候了,总统在面对着杜勒斯和死硬派的情况下的任务”为题发表从华盛顿发来的电讯说,美国国会对艾森豪威尔总统5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提出来的看法作了迅速的、令人鼓舞的反应,艾森豪威尔总统认为,重新估计对华贸易关系的时机可能将要来到了,这甚至会牵涉到放宽美国的禁运政策。艾森豪威尔先生详细地解释道,如果实行这样的政策的话,也不会因而正式承认关于“两个中国”的计划,或者承认北京政府,取消美国对台湾的义务。但是即使在贸易问题上,他的意见同国务院表示的意见也是矛盾的。
    当英国进而结束对华贸易的特别限制的时候,国务院公开表示失望。负责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罗伯逊发表了许多演说,批评英国的行动。但是在罗伯逊先生领导这个运动的时候,国会、特别是参议院悄悄地产生了一派出人意料的意见。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对参议员诺兰在反对英国的决定时的比较温和的指责深深感激。民主党领袖参议员约翰逊一直在悄悄地谈论是否有可能以放宽对华贸易政策作为最后重新考虑美国对北京政权的政治态度的第一个重要步骤。他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支持。
    艾森豪威尔总统必须亲自带领,在开头的时候负起责任来。如果他这样做的话,他就会受到绝大多数民主党人的支持,使他不受到右翼共和党人的批评和反叛的影响。
    在国会以外,有影响的企业界领袖一直在主张结束美国的禁运。但是如果认为,艾森豪威尔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对记者的问题所作的即席答复,说明他准备在今后几星期中提出新的贸易政策,从而在国会中向他自己的党提出挑战,那还言之过早,而且大概是错误的。在他个人的主张和他的政府的正式的政策之间常常有惊人的差别。
    杜勒斯先生不久就要到将审查整个贸易问题的参议院商务委员会去作证,那时真正的考验将会到来。将领导这次质询的参议员麦格纳逊宣布,美国应该拉起在朝鲜战争时期放下的“经济的帘幕”。到目前为止,根据公开的纪录,杜勒斯先生同罗伯逊先生的意见接近的程度比同总统的希望接近的程度大得多。政府继续进行辩论的结果可能是修改总统的意见。 sqW品论天涯网


    【中央社纽约6日电】斯克利浦斯—霍华德系报纸外交问题编辑勒德威尔·丹尼从伦敦报道,英国政府“将拖延使北平政权获得联合国席位的任何努力”。
    据丹尼说,“由于四个因素,麦克米伦首相暂时不会像俄国和英国舆论所要求的那样,使用在联合国的表决权给赤色中国会员资格。
    “这些因素是,第一,害怕联合国中的赤色投票集团扩大,这个集团会在德国、中东和远东一些问题上反对英国。第二,如果北平在全世界的威望增长,印度在亚洲的领导地位将发生危险……第三,麦克米伦不愿意在英美联盟从苏伊士的打击和对华贸易方面的新挫折中恢复过来以前过急地破坏英美联盟。第四,麦克米伦先生愿意等到赤色中国进入联合国不会使英美联盟发生危险的时候再说。
    “他认为,蒋介石的台湾事件,加上日本的压力和盟国的不满,是促使美国最后改变态度的因素,只要共产党中国不发动新的侵略。”
    【合众社联合国6日电】艾森豪威尔总统已经正式敞开了与共产党中国恢复贸易的大门。但是还看不出西方反对北平参加联合国的程度有任何减弱的希望。
    联合国外交家们今天预测,在英国、法国和其他盟国的支持下,美国今年在联合国就接纳共产党中国代表问题举行的任何辩论中还要取得胜利。
    英国的态度很久以来就成为美国在联合国所采态度的关键,英国在这方面愿意跟着美国政策走,这一点在使其他盟国也跟着走这一方面是有功的。既然英国已经达到了它可以有较大的自由和中国进行贸易这一目标,而且面临着台湾国民党人警告说,他们将加紧对开往中国的船只的封锁的情况,联合国官员希望今年作全面的努力“来避免在一个已经很够微妙的局势中造成新的复杂情况”。
    台湾最近的反美骚乱也使外交官员认为,由于美国进行重新估价,将引起美国远东政策的“逐步改变”。这些外交官们相信,这种改变会不可避免地导向美国和北平关系的正常化。
    参议院和众议院仍然支持它们数年以来一致同意的反对把联合国席位给予北平的声明。虽然“百万人委员会”,最近不大活跃,但它仍然是征集舆论反对北平让步的一个强大的力量,这个委员会征集了三百多万人在呼吁书上签名反对对共产党中国作任何承认。 sq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