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5年2月9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5-02-0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里根发表国情讲话:美国“迎接新挑战”的时刻已经到来 '...

    【美联社华盛顿二月七日电】里根总统昨晚在他发表的第四次国情讲话中宣称,美国「从未像现在这样准备创造一个更加安全、更加自由、更加和平的世界」,但是,「如果自由遭受围困」它不能「被动地坐视不管」。
    里根在每年一度的讲话中声称:「从一九八二年以来,我们一直决心谋求达成公平合理的和可以核查的减少战争风险和核武库规模的武器协议。」他的讲话综合了他对国内政策和世界政策的看法。
    他说:「现在我们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的决心对苏联产生了影响,使它回到了谈判桌旁」,他指的是美国和苏联预订于下月在日内瓦恢复的会谈。
    他断言:「我们的谈判代表必将在美国人民的一致支持下去参加谈判。」
    他说:「在一个并不天真的世界上我们在国外决不能表现得天真无邪。如果自由遭受围困,我们也不能被动地坐视不管。
    「没有实力,外交就不能获得成功:我们的安全援助计划帮助友好国家政府保卫自卫并使它们有了为实现和平而努力的信心。国会应当懂得,一个个美元的安全援助,对全球安全所作的贡献同我们自己的防务预算所作的贡献一样大。」
    里根在确定他的第二个四年任期的议程时说:
    「迎接伟大的新挑战的时刻已经到来,这就是带来希望和机会的美国第二场革命,这是通过把知识和空间的疆界向后推而使我们达到进步的新的高度的一场革命,是触及美国灵魂、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能够唤起更大的力量的一场精神革命,是在一个和平的世界上把人类自由美好希望带向国外的一场革命。」
    美国总统根据他提出的自由贸易计划,要求明年就「扩大贸易和加强竞争」的问题同美国的贸易伙伴举行新的一轮谈判。
    他说,自由市场原则还应当适用于美国农场主,他承认美国许多农场主处于「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中」。
    里根在讲话中宣布带来希望、机会、技术进步、建立一个自由与和平的世界的希望的「美国第二场革命」已经开始。
    【美联社华盛顿二月七日电】(记者哈里·罗森塔尔)六日晚,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苏联人和尼日利亚人以及高官显贵们都在众议院大厅里站起来,祝愿美国年龄最高的总统七十四岁生日愉快。
    里根在发表他的关于国情的第四个报告时脸带微笑,向全场致意。里根夫人南希在议会大厅贵宾席里也笑容满面。
    总统说:「在美国,如果我们有信念、意志和信心,任何事情都可以办到。」
    总统国情讲话的首席起草人今天早些时候说:「自由是他(里根)的哲学的基本支柱。」 lU1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华盛顿二月七日电】(记者卡罗尔·贾科莫)国会一小组委员会对谋杀美籍华人记者刘宜良的事件感到气愤,今天通过一项提案,要求台湾把被控参与这一事件的台湾公民交给美国审判。
    在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亚洲事务小组委员会一致通过这项提案以前,美国一位高级官员说,里根政府也认为刘宜良的死是一件令人气愤的事情。
    但是助理国务卿帮办威廉·布朗说,他认为这次行刺事件不是恐怖活动,也不是骚扰美国人的行为。
    布朗坚持说,政府一直在积极调查这一案件,要求台湾把被控的罪犯送交美国审判。
    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的众议员诺曼·米内塔(亚洲裔)说,里根总统不把这次谋杀事件称为恐怖主义行为是伪善的,如果刘宜良是其他种族的人,那会引起全国大哗。
    刘宜良的夫人崔蓉芝在这个小组委员会上说,她确信台湾政府派人谋杀她丈夫是因为他丈夫写了批评台湾的文章,是为了杀一儆百。
    崔蓉芝说,除非在美国审判凶手,否则她不相信谋杀她丈夫的案件能得到公正的审理。该案人员对她“大胆”作证表示赞扬。
    小组委员会的提案要求政府搞一个不成其为条约的协议,以便在今后的案件中能够引渡。
    小组委员会主席、众议员索拉兹说,美国“不应该让想压制不同政见的外国政府在美国行刺。” lU1品论天涯网


    【纽约《中报》二月七日文章】题:马树礼升迁与蒋孝武接班有关
    国府“亚东关系学会”驻日代表马树礼为何取代蒋彦士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只要了解马树礼和蒋孝武的关系,便知此项安排绝非偶然。
    马树礼现任中广公司董事长,蒋孝武则任该公司总经理,两人私交十分密切。去年十月,蒋孝武访问日本,并获中曾根首相私下接见,完全是马树礼一手安排的。此外,马树礼在驻日期间,亦曾以中广公司董事长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党部,内容说《中央日报》社长和中广公司总经理向来都膺任国民党中央委员,而《中央日报》董事长曹圣芬更膺任国民党中常委,比照此例,身为中广公司总经理的蒋孝武,也应该担任国民党中常委之职。这次马树礼被任命为国民党秘书长,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为蒋孝武继承权力铺路的。如无意外,马氏未来在国民党权力接班过程中,可望扮演重要角色。 lU1品论天涯网


    【中央社马公二月五日电】国防部长宋长志今天到澎湖巡视防务,转达蒋总统对防区三军官兵的关怀,并提前向官兵们贺春节。
    宋长志由国防部与政战部副主任陪同,于上午十时三十分搭机到达澎湖。随即由防区副司令宫陪同,分赴各驻军阵地巡视。宋长志于下午四时结束在澎湖的巡视行程,搭机返回。 lU1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伦敦二月四日电】曾一度主宰世界经济的英镑现在落入困难时期。
    由于美元坚挺和石油市场多变,英镑汇率跌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英镑疲软对经济不一定完全是坏事,但许多人认为,这是强国如何衰落的象征。一个曾统治着地球五分之一的地方,占据着世界三分之一的市场的帝国,现在缩小到了不过是少数几个岛屿。过去支配世界经济的英镑现在几乎落到了硬通货篮子的底部。
    除了造成英镑疲软的直接原因(石油和美元)之外,人们普遍认为,英国染上了一种神秘的病症,消耗了其工业实力,而西德人和日本人却在奋勇前进。
    一九八四年,英镑对美元的比价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从一九八○年等于二点四五美元的高峰不断下跌,到一月初在某些市场上仅为一点一○美元。
    玛·撒切尔首相说,英国的经济情况比英镑所反映的情况要好得多。她对电视台记者谈话时说:「这有点不可思议。」
    的确,这个国家看来正在从长期的经济衰退中复苏。其国际收支有盈余,石油产量达历史最好水平,通货膨胀率从一九八○年的百分之二十下降到百分之五。
    投资额是历来最多的。人们可以从企业家中看到一种高兴的心情,与七十年代中期的忧郁心情形成明显对照。
    据设在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计算,从英国普遍的挣工资者的购买力来看,一英镑应该等于一点八○美元。
    英镑疲软的好处是外国人争购房地产,这反过来又提高了英国的信心。伦敦街头到处是美国旅游者,他们在使用坚挺的美元。 lU1品论天涯网


    【英国《泰晤士报》一月二十三日文章】题:葛罗米柯的宏伟构想
    一月上旬举行的日内瓦会谈中有那么一会儿,正象一位与会者后来所说的那样,“我们都认识到我们正在回顾历史。”
    美国国务卿舒尔茨把美国怀疑苏联能否遵守现有军备控制条约这一点说了出来。苏联外长葛罗米柯却不为他的话所动。据回忆,他当时说:“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开始讨论裁军问题以来一直持这一论点……”。他是根据亲身体验说这番话的。这些年来他一直身居高位。
    现年七十五岁的葛罗米柯正处在他掌权的全盛时期,而且显然身体健康如昔。葛罗米柯能有这样的地位是因为他有渊博的防务和外交知识。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死后,政治局失去了在经验方面可以同他挑战的最后一个人。最后选定索科洛夫元帅为乌斯季诺夫的接班人,而索科洛夫连政治局候补委员都不是,这确实是耐人寻味的。这一点使葛罗米柯在其同时代人里居于特殊地位。
    由于葛罗米柯的经历和信念,他认为,对美关系是对外政策的核心。在安德罗波夫执政时期,葛罗米柯的地位无疑是降低了,但不明显。
    契尔年科接替安德罗波夫后,葛罗米柯的地位再度上升。契尔年科也认为超级大国间的关系必须是莫斯科政策的核心。
    葛罗米柯在同华盛顿举行的新的会谈中将要遵循的战略是从去年年初为研究苏联军备控制政策而建立的一个研究小组那里得来的。一九八三年十一月,苏联人退出了在日内瓦举行的欧洲导弹会谈,十四天后,他们又暂停减少战略导弹会谈。有人问该研究小组:下一步如何办?
    现在尚不清楚莫斯科当时希望通过这两种行动中的任何一种行动达到何种目的。苏联问题专家中的一种看法是,苏联人在欧洲导弹问题上使自己陷入困境。另一种看法是,苏联希望在西欧制造紧张气氛,以便使西欧,尤其是西德被迫推迟今后的导弹部署行动。
    在一九八四年春末,该小组就苏联退出会场的战略遭到失败和打算采取新态度的问题写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显然送到了政治局,据西德人士说,在去年四月底或五月初,已由政治局通过。
    综观随后发生的事态,美国人士看出苏联有如下的打算:
    恢复同美国的谈判。只要苏联被看作是不妥协的一方,采取政治行动的其他渠道就被阻塞。
    通过坚持任何会谈必须是“新的会谈”这一点来挽回自己的面子。
    为了把潘兴导弹和巡航导弹说成是“美国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为了提供一个新的议程和为“和平”运动加油,苏联将在国际上开展一场反对美国的反卫星和反导弹计划的运动。 lU1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