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时效性得到改善,也在寻求多样化,但是“日闻”似乎还很多,报道面还不够大
【日本《每日新闻》八月十四日报道】(记者:田好彦)现在,中国与情报有关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从长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下解放出来,对外“开放情报”和对内“迅速传达情报”成了突出的课题。情报也和其他领域一样正在向现代化转变。
到前几年为止还经常是这样一种情况,即北京广播电台向中国国民及常驻北京的外国记者宣布重大消息说:“党代表大会结束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幕了”。也就是说,在人们还不知道开幕这回事的时候突然在某一天只广播了会议的结果。
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在召开党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事前由大会发言人举行记者招待会。党代表大会虽然还没有那样做,但在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时允许旁听,每逢这时都公布主要的报告和决议,有的时候还可以拿到译成日文的资料和文件。
另外,从今年三月起,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每周举行一次定期新闻发布会。另一方面,建立了政府机关和各种团体发言人制度。由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随时举行这些发言人的记者招待会。除此以外,记者可以不同新闻司联系而直接采访这些机关和团体。
有关国内报道,问题是如何做到“短、快”。
中国的报纸,都是党和团体的机关报。同日本等其他国家报纸的性质不同,在新闻报道上竞争意识薄弱。中国各报直到三月二十三日才报道了商业部十八日关于“全国通用各地布票”的通知。
只有情报畅通和灵活运用,才能成功地实现中国为之奋斗的“四个现代化”。象鼓励生产消费者喜欢的商品一样,在情报领域也应满足国民的需要和爱好,中国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的必要性。
【日本《每日新闻》八月二十一日社论】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采取开放体制,这种政策的变更不仅影响到经济,而且影响到报道界。
这种措施成为新闻本身,令人痛感到,中国过去是怎样地封锁情报。这种情况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严重。
打倒四人帮以后,一直在设法慢慢改善报纸的素质。比如,报头上的毛主席语录消失了,不时地刊登一些漫画和广播电视的节目。一九七七年九月《人民日报》开始刊登读者来信,这不是来自上头的宣传,而是来自下属的呼声,引起了人们注意。
同时,也在寻求情报多样化。报刊的发行量和种类飞快增加,电视机的产量由一九七九年的一百三十万台增加到一九八二年的五百六十万台,城市的黑白电视机普及率达到了百分之六十七。商品广告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和街头上,也是近几年的事。
据中国方面发表的调查和统计材料,新闻媒介目前还是报纸占第一位(占百分之三十八点七),其次是广播(占百分之二十五)、电视(占百分之十九点四)。“最近的消息”占版面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尽管时效性正在得到改善,但“旧闻”似乎还很多。
社会主义中国如何扩大报道面,满足人民“知道的权利”,毋宁说是今后的课题。
说中国努力同这个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但在出口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商品质量较差,二是许多商品当地也能生产
【《中东经济文摘》八月十二日报道】题:中国加强在中东的贸易攻势(记者:斯蒂芬·蒂姆维尔)
尽管阿拉伯国家石油收入的减少影响了中国对中东的出口,但是中国却在努力同这个地区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关系,特别是武器贸易的关系。
上海外贸公司副总经理认为,中国商品在中东是受欢迎的,可以在那里找到市场。但是,在满足许多商品的需求方面还存在问题,因为中国的工业还不能随着市场情况的变化而迅速进行调整。一九八二年,上海向中东地区的出口价值约六亿美元,约占中国向这个地区出口总值的百分之十。
除纺织品外,中国还向海湾地区出口从自行车到文具的一系列轻工业产品。罐头食品是中国的另一种重要出口产品;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进口的大半的百分之七十就是由上海供应的;侨居在海湾地区的大量印度人显然是欢迎中国食品的。
自从七十年代末期沙特阿拉伯解除了它同中国的贸易禁令以来,中国同这个王国的贸易已经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同阿曼、南也门、北也门和埃及也有大量的贸易活动。它同埃及的贸易额每年达到一亿八千万美元左右,进出口产品主要是埃及的棉花和中国的纺织品和机械。穆巴拉克总统今年四月访问北京时双方还讨论了进一步加强贸易关系的问题。中国对所有的北非国家都有出口。中国还同伊拉克和伊朗进行贸易,中国同伊朗的贸易是通过科威特进行的。
但是,中国在扩大其对中东的出口方面面临两个重大问题:在盛产石油的海湾国家,许多中国商品价格的低廉可能还不足以补偿其一般地质量较差的问题;在诸如埃及、摩洛哥、南也门和北也门等国,中国出口的许多商品是当地也能生产的。
中国军事装备的出口比其它商品出口的增长要快。出售军火已经成为中国外贸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根据它的以增加出口资助其日益增加的进口的政策,中国销售其武器、出口其商品的雄心勃勃的作法肯定还会继续下去。
【日本《朝日新闻》八月二十一日报道】题:中国福建省在日本发行债券
中国福建省决定在日本发行五十亿日元的“私募债券”(指外国政府或有关部门,为在日本国内筹集资金,而对限定在五十个人或公司之内的投资者发行的债券——本刊注),并于本月二十六日在东京签字。
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在一九八二年曾发行过这种债券,而福建省作为地方机构采取这种方式却是第一次。
这次发行的主办单位是福建省的引进外资机关
——福建投资企业公司。债券的偿还期限为十年,年息百分之八点五,并由中国银行作保。
福建省将把这次筹集的资金用来建设糖厂。
日本国内各金融机构在积极买进债券。
决定购买这一债券的金融机构已有三十七家。三洋证券公司人士说,“(金融界)对中国关心之甚使人吃惊”。
【印尼《独立报》八月五日报道】印度尼西亚依赖进口燃料油的局面将随着芝拉扎炼油厂和其他炼油厂扩建工程的竣工而消逝。苏哈托总统是在星期四上午在中爪哇主持芝拉扎炼油厂扩建工程竣工仪式致词时说这番话的。
耗资一万亿盾的芝拉扎炼油厂扩建工程每天可提炼出二十万桶燃料油。而原来的提炼能力每天只有十万桶。另外两个正在扩建的炼油厂是在杜迈和巴厘巴板。这两工程不久也将竣工。
国家元首说,扩建这些炼油厂旨在使印度尼西亚在燃料油供应方面能够自给,因而满足国内的燃料油需求,而不依靠进口。
总统承认,印度尼西亚盛产原油。原油是造福于本国人民的天然资源。目前从陆地和海底开采的原油超过了本国的需求。因此绝大部分供出口,以致赚取了为数不少的外汇以便用于从事国家的建设。
【日本《每日新闻》八月二十一日报道】题:斯里兰卡发生种族动乱一个月来,经济创伤深重
七月下旬,在印度洋上的岛国斯里兰卡爆发了独立后最大规模的种族动乱,迄今已近一个月了。贾亚瓦德纳政权一方面为解决少数民族问题,正在寻求同泰米尔人对话的途径,另一方面也开始努力振兴经济。但是,动乱给发展中小国的产业带来了深重的创伤。甚至出现了这样一种严峻的看法,认为重建经济需要数年时间。首都科伦坡市内虽然恢复了生气,但在政府机关和主要街道上,仍然可以看见荷枪实弹的士兵以随时都准备射击的姿势,严密地监视着周围,街道两旁被放火烧毁的商店变成了一堆堆凄惨的瓦砾……动乱所留下的痕迹仍未消失。
据驻科伦坡的西方外交人士说,以轻工业为主,大约有一百家工厂和四百多家商店被烧毁和破坏,这必将给今后的经济建设以巨大的打击。
受害最严重的是纺织业。国内市场占有率为百分之二十五的首都及近郊的十八家缝纫工厂全被烧毁,一万三千人失业。另外,首都百分之七十的塑料制品厂、百分之八十的氯乙烯工j厂、百分之四十的皮革制品厂都遭到了破坏。这个国家的主要出口资源——宝石业,自发生动乱后也处于瘫痪状态。
以产量占世界第二位而自豪的椰子油生产也由于九所大工厂被烧毁而使产量减半。这些遭到破坏的工厂,大多是在这次动乱中受袭击的泰米尔人经营的。另外,斯里兰卡的重要外汇来源——旅游收入也骤然下降。每年八月份都有三万多名外国观光客人,旅游业繁盛,但今年只有两千游客。国内旅馆全部空着,无人住,据说,损失达六千万美元。
对政府来说,棘手的问题是,工场和商店被烧毁的泰米尔人担心即使重建起来也有可能再次被多数派的僧伽罗人袭击,因而不愿意重建。另外,各发达国家也没有为斯里兰卡动乱后的复兴提供援助,斯里兰卡有必要把现在进行的大型工程项目开发资金转用于复兴。因此,财政部长德梅尔表明严峻的见解说,“要完全复兴,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对于要依靠引进外资的积极开发政策向中等国起飞的贾亚瓦德纳政权来说,动乱后重建经济的道路仍然是险峻的。
【新加坡《联合早报》八月二十一日转载英国《金融时报》专稿】美国钢铁工业已经好转,不过,它还需要仔细调理。从整体经济的复苏程度看来,美国的钢铁工业仍落在其他工业之后。今年第二季里,在美国七大钢铁生产公司之中,只有一间取得每吨九美元的盈利。相反的,美国钢铁公司却面对每吨八十二美元的亏损,这是因固定成本过高与过份依赖生产压缩钢板和结构钢铁所造成的。
许多耐久消费品工业如汽车、用具等有关制造工业今年的需求快速上升,造成钢板与电镀钢铁的生产也随着上升。但是能源与建筑业仍然不振。
同时,许多产品的价格仍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价格竞争也比去年更激烈,折扣优待看来更加普遍。许多公司认为享有津贴入口钢铁,价格更便宜,对钢铁市场所造成的冲击力是导致钢铁价格低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经过减低成本和增加资源运用率之后,大多数公司在第二季的营业成绩皆比第一季为佳。不过,在这季度内,七家美国钢铁厂仍报告亏本五亿一千六百万美元,使半年的赤字达十一亿美元。看来在八四年以前美国钢铁业似乎是无法赚钱的。
(八月三十日)
公元前三十年埃及女王克丽帕特拉让毒蛇咬她而自杀身亡。
一五二六年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一世在莫哈奇战役中打败匈牙利军队,匈国王路易二世在战斗中身亡。
一六四五年美洲印第安人和荷兰人在新阿姆斯特丹(纽约)签订和约。
一八九八年英德就葡萄牙在非洲领地的前途达成秘密协议,根据这项协议,英军将取得迪拉果阿湾的租借权,德国将得到莫三鼻给和安哥拉港。
一九二八年印度组织印度独立联盟。
一九六○年东德对西柏林实行部分封锁。
一九六三年为了减少突发战争的危险而在华盛顿和莫斯科架设的所谓“热线”投入使用。
(美联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