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2年3月2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2-03-02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西方通讯社评述:我领导人和首都群众参加“文明礼貌月'...

    【路透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包括胡耀邦在内的中国领导人今天扫马路,把垃圾装上汽车,为全国美化环境、提倡礼貌的“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月”运动作贡献。
    新华社报道说,胡耀邦与三位副总理和另外四名高级官员清晨八点钟乘一辆面包车来到北京市中心的北海公园清扫马路。
    毛泽东主席在世时,高级干部必须参加体力劳动。毛泽东认为,干部不参加劳动就会失去同群众的联系。明天正式开始的“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月”是为了提倡文明礼貌。由于在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的文化革命中,文明礼貌被斥为“资产阶级”的习俗,许多年青人缺乏这种品质。
    【合众国际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霍尔斯坦)中国领导人今天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
    官方宣传机构说,中国首都一千万市民中约有二百万人参加“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月”活动。
    商店和街头挂起了成千上万写有政治口号的红色横幅,系着红领巾的儿童排队走在大街上,装有扬声器的汽车播出了有关这场新运动的通告。
    共产党主席胡耀邦清晨率领高级官员到北海公园打扫,赵紫阳总理到国家电视台呼吁全国人民热情支持“社会主义文明礼貌”运动。
    在赵总理的讲话中穿插了明显的政治内容。他说,他希望这场运动能够影响“党风”。
    【法新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数百万的中国电视观众今天观看了共产党主席胡耀邦在北京闹区扫路,作为“文明礼貌月”的部分内容。
    这个电视节目标志着为期一个月的运动正式开场,以鼓励大家讲卫生、讲礼貌和改善环境。这个运动今后每年三月举行。
    赵紫阳总理在由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的十分钟的讲话中鼓励全国十亿人民“维护道德、增进身体健康”。他的讲话被认为是不寻常的行动,他强调高级官员们、党员和共青团员们“起模范作用”。
    【法新社香港二月二十八日电】随着中国贸易和旅游的开放,一些外国来访者对中国的卫生条件和服务态度提出了批评。
    人们认为目前的这场活动说明中国是确实想努力改善自己在外国游客和商人眼里的形象。现在来中国的外国游客和实业家一年比一年多。 7a1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上海二月二十八日电】(记者:龙布乐)十年前的今天在这里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的两层楼的礼堂没有升起美国国旗。
    没有一家上海报纸提到前总统尼克松一九七二年访问中国的十周年纪念日。
    【路透社北京二月二十八日电】中国今天对具有历史意义的上海公报签署十周年根本没予重视。
    中国官方报纸只字没提上海公报签署十周年这件事,这说明了中美两国关系自里根总统上月决定向台湾出售战斗机以来出现的紧张状况,因为如果政治气氛比较欢快一些的话,中国几乎肯定会发表赞扬中美友谊的讲话,以示纪念。
    自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访问北京以来,中美双方对两国关系的紧张状况一直闭口不谈。霍尔德里奇那次前来北京的目的是向中国领导人解释里根的决定。
    新华社昨天援引中国驻华盛顿大使柴泽民的话说,两国关系因美国打算向台湾出售武器而出现障碍,这是令人遗憾的。
    新华社说,柴泽民说,他希望两国本着上海公报的精神和关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联合公报的原则,努力克服两国间的严重障碍。
    柴泽民是在他在纽约为前总统尼克松举行的宴会上讲这番话的。
    【南通社北京华盛顿二月二十八日电】不管在华盛顿还是在北京,人们都非常谨慎地纪念签署《上海公报》十周年。上海公报开辟了美中关系正常化的道路。
    在上海公报发表十周年之际,里根总统给中国总理赵紫阳发了一封信。
    南通社华盛顿记者报道说,已发表的这封信的唯一的一部分内容表示美国总统希望进一步发展两国间的关系。
    南通社驻北京记者报道说,中国报纸没有借此机会发表文章,而中国外交部也没有就外国记者提出的问题发表什么意见。 7a1品论天涯网


    【美国《纽约时报》二月二十八日报道】(记者:格韦茨曼)美国国务院就上海公报发表十周年发表了一项声明。国务院中国科科长对记者说,国务院并没有发表这样一项正式声明。国务院拟定了关于回答记者们就中美上海公报发表十周年提出的问题的提纲。《纽约时报》记者从国务院得悉这个提纲,并写进了消息。但是这是打算在回答问题时用的,而不是一项正式声明。 7a1品论天涯网


    【中央社台北二月二十七日电】美国外交委员会主席扎布洛基表示,提供足够防御性武器给中华民国是与台湾关系法规定的原则,是他极为关切的一件事。
    扎布洛基以信函答复国民大会代表全国联谊会申请美政府重新考虑售我高性能战斗机时,作了以上表示。
    他在信中说,众院外交委员会将商讨里根政府的决定,并在第九十七届国会中,提出出售武器给中华民国的建议。全联会的电文,已交付该委员会的亚太事务小组主席史蒂芬·索拉兹,让他就其本身立场在此期间加以考虑。 7a1品论天涯网


    【台湾《中国时报》二月二十八日专电】(该报驻美特派员傅建中发自华盛顿)
    中华民国北美事务协调会驻美代表蔡维屏博士,昨晚在美国保守派「政治行动会议」所举办的酒会上,会见了美国总统里根。
    里根总统在这次小型酒会上和蔡维屏代表做了亲切的谈话。北美协调会此间人士形容蔡代表和里根的会面,是「亲切晤谈,甚为愉快」。
    据悉,昨晚里根总统和蔡代表的谈话颇具「实质内容」,并非仅限于泛泛的社交谈话。而且,里根总统主动向蔡代表表达美国对维持与中华民国友好关系的信念。谈话时间虽然不长,但宾主双方都深感愉快。蔡代表夫妇是以特邀的贵宾身份出席这次酒会的。 7a1品论天涯网


    说十年来苏军力已由劣于美国进而优于美国。为了制止苏联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所有友邦与盟国,中国也是一样。想以失去中国为代价来拯救台湾,那将是愚蠢之极。
    又说中国必须认识到,一个美国总统不可能让自己在一项有关美国的事情上听从别人指挥。两国一定不能让分歧危害双方关系
    【美国《纽约时报》二月二十八日文章】题:访问中国以后的十年(作者:尼克松)
    正好在十年前,上海公报结束了我在公报发表后的宴会祝酒词中所称的“改变世界的一周”。
    那时,许多人是透过令人不安的感伤这种迷雾来看我们打开中国的局面这一行动的,有的人说这是迟迟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存在的,有的人则说这是关于人类的兄弟情谊的不虔诚的说教。不是这样。国家是根据实际的利益而不是根据感伤的情绪行事的。我们是睁着眼睛、为了国家自身利益这种适当的原因而建立这种新关系的。中国人也是这样。他们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他们。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是将近十亿的世界上潜在能力最大的人——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处于战略地位,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中苏分裂是一件震天动地的大事。中国人对俄国人是又恨又怕。如果我们能够利用这一点与中国建立新的关系,我们也许会建立一种新的均势,这种均势可能更好地维护和平,保证我们以及中国的生存。
    当我们回顾十年前使我们走到一起的事情时,我们看到,在当时是重要的东西在今天已成为绝对必要的了。
    在这十年中,苏联通过大规模扩军,已在总的军事力量方面从劣于美国的地位进而处于优于美国的地位。苏联发起的侵略行动的迅猛推进,已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进行了不祥的侵蚀。为了制止苏联帝国主义,我们需要我们能够获得的所有友邦与盟国。中国人也是这样。
    一九七二年,台湾问题是我们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双方认识到其它问题显然是重要的,我们找到了避开这个问题的办法,实际上就是同意持有不同意见。
    台湾问题再次引起意见分歧特别是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一事的分歧的吵闹声。双方要避免采取极端作法,这再次变得极其重要了。美国有些人坚持认为,在武装台湾问题上,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干,北京除了抑制其反对意见而和我们呆在一起之外,别无其它选择。这是一种危险的错觉。北京的确有一种选择,不管是多么使它不快的选择。中国和俄国一样,仍是共产党国家。如果它不再信任我们,它可能重新与俄国言归于好。这将是一场悲剧,但是,悲剧,即使是自己造成的悲剧,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来危害我们与北京的关系的那些人并不会帮台湾的忙。正如美国与以色列的阿拉伯邻国保持良好关系最符合以色列的利益一样,如果美国而不是俄国对北京有影响的话,台湾则会更安全些。
    如果想以失去中国为代价来“拯救”台湾,那将是愚蠢之极。如果中国重新回到苏联的势力范围,世界上的力量对比将会变得对我们十分不利。
    我们必须认识到,对中国人来说,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但是,中国人必须认识到,一位美国总统不可能让自己在一项有关美国政策的事情上听从别人的指挥。中国人必须认识到,我们需要有一种政策,这种政策应尊重我们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所承担的义务。
    归根到底,双方必须认识到,保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新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两国一定不能让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分歧在内的任何事情危害这种关系。
    一个虚弱的中国会招致侵略。一个强大的、经济上健康、发挥负责任作用的中国对世界和平的前景是至关重要的。看来中国现在在使自己的中国色彩多些。如果他们继续这样做下去,到二十一世纪,他们就能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中国人是适应性活动外交官。他们的领导人对于苏联威胁的了解要比许多欧洲人更为深刻。我们和他们都必须保证,我们将继续并且发展我们在过去十年间所共同开始的东西。 7a1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