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社北京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电】中国共产党在经过了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灾难性的“文化革命”之后,至今仍在继续努力重建其形象,它为此而重新发表了一九四五年的一篇告诫党员必须纠正错误,而不是为了保全面子而犯更多的错误的讲话。
官方的新华通讯社今天说,党的副主席陈云三十六年前在党的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这篇讲话将刊登在明天的《人民日报》上。
新华社说,在这篇讲话前面加的按语说,陈云这篇发言所讲的道理,“在经过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十年破坏,党的优良作风遭到了严重损害的今天,更值得全党同志认真学习和领会”。
最近,中国共产党要求党员做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清除自己身上的政治灰尘”,卓有成效地领导各方面的工作。
陈在这篇讲话中批评了有种高傲自大的党员,说这种人“有功的时候他一定要居;有过的时候你批评他,他总是想很多道理来解释,其目的就是说明他没有过”。
陈还说,“所以说高级干部中间,如果有这种倾向,那危险性一定大于下级干部、中级干部。”
陈说,‘“我们确实不敢把个人的作用看得过了头,看得太大……觉得个人作用大得很,超过人民,超过党,最后跌下爬不起来……。任何人离开了人民,离开了党,一件事也做不出来。”
陈说:“如果一切从自己面子的角度出发,讨论问题、看问题掺杂个人得失在里面,立场不正,就不会看得很清楚,不会讲真理,结果一定害人害己。”
邓小平的现领导班子一段时间以来一直在强调,由于一些党员犯了诸如拒绝执行中央制定的政策、受贿或谋求个人特权等错误,就有可能危及党的形象。
【美联社北京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记者:布朗)《人民日报》在新年社论中说,中国在思想统一、经济路子对头,人民充分发挥潜力的情况下迎来了一九八二年。
社论表示了信心,官方的新华通讯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晚摘要播发的今年的社论说,展望新的一年,一个比去年更好的前景出现在我们眼前。
没有为一月一日的节日举行重大庆祝活动。中国的重要节日是现在称作春节的阴历新年。
合众社认为这是对里根政府最猛烈的抨击,美联社说评论似乎相当有节制,安莎社说评论措词巧妙,中国始终坚持原则
【合众国际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记者:霍尔斯坦)在中国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三年后的今天,中美关系正处于危机的边缘。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两国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中互换了大使,在对方的首都升起了本国国旗,但是,在庆祝建交三周年的前夕,两国似乎要在(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上摊牌。
中国今天向里根政府发出了最猛烈的一次抨击,指责美国人“狡赖”,称他们是“霸权主义者”,说他们违犯了三年前签署的建交协议。
中国对武器零件交易的最初反应是谨慎的。
但是,共产党官方喉舌《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措词强硬的评论表明,中国人认为,这场争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这家报纸说:“来自华盛顿的消息表明,美国政府不仅准备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而且还考虑在这方面采取升级行动,甚至一再扬言中国政府对此无权过问。这就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使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美国外交官们说,中国究竟是打算坚持其原来所威胁的要把同美国的关系降级,还是采取别的重大步骤,现在仍然不清楚。
美国一位外交官说:我们料到中国会大发雷霆,不过,问题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他们是否真会按说的去做。”
尽管中国高级官员参加了驻中国大使恒安石为庆祝建交三周年而举行的招待会,但是,北京却没有安排什么庆祝活动。
【美联社北京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拒绝透露姓名的西方外交人士说,中国作出的初步反应,包括《人民日报》的评论似乎相当有节制。
【安莎社北京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电】据这里的《人民日报》在今天发表的一篇评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坚持认为,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是侵犯北京政府的主权,北京政府认为台湾是自己的领土,但是它对这个问题又是“通情达理”的。这篇文章所用的措词巧妙,其中谈到,在如何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的问题上,中国始终是坚持原则的。观察家们称这篇评论是北京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后立场,但是他们也还指出,看来在整篇评论中贯穿着一种和解的精神。
说美中关系不能因向台湾提供所需要的武器而遭到破坏;要美认真对待我对此问题的表态
【美国国际交流署华盛顿一九八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电】题:向台湾出售武器的伸缩性
《洛杉矶时报》十二月三十日文章:
美国同中国的关系对美中两国都太重要了,不能让这种关系由于向台湾提供并非真正为其自卫所需要的武器这个几乎不相干的问题而遭到破坏。九年多来,美国一直正式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承认北京政权对包括台湾在内的一个中国拥有主权也有两年了。这项政策无疑是符合美国利益的。如果美国由于把向台湾出售武器升级而使自己再次卷入中国的尚未解决但是已经处于休止状态的内战,也无疑会损害美国的利益。与台湾关系法使美国负有向台湾提供自卫性军事装备的义务。决定这种义务的内容的权力在总统和国会手里而不是在台湾政府手里。
里根政府本月提交国会请求批准的是一个庞大的向台湾的基本上是美国装备的武装部队提供军用零件的一揽子计划。这个一揽子计划大概不会超越使台湾的军事力量的质量保持在现有的水平上。这是相当公平的。在目前或可以预见的未来台湾没有受到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没有必要提供更多的装备。
北京已经明确表示,它对提供零件的交易感到不悦。北京还已明确表示它认为向台湾出售先进飞机问题是对它同华盛顿的关系的真正的考验。美国的决策人应当认真地对待这种看法。
一九八八一年以来,英国坚持货币主义政策经济出现了一些转机,但通货膨胀仍在百分之十二二以上,失业人数已高达二百九十四万人;一年来,由于英国政坛风云变幻,党派斗争加剧,给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投下了阴影
曾以“雾都”闻名于世的英国首都伦敦,在经过多年环境保护的努力之后,而今面貌非旧。但英国当前面临的经济衰退、失业剧增、社会动荡和政局分化,如迷雾,凝聚在人们心头。经济衰退的困苦“当前英国人民最为担忧的是什么呢?”一些普通的英国人大致相同的回答是:“失业威胁”。失业人数继去年一年内增加一百万人以后,今年又增加了七十万人。目前的失业人数已高达二百九十四万人,占英国全部劳动力的百分之十二点二,失业队伍还有扩大之势,明年很可能要突破三百万大关。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不仅使政府减少税收,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加重就业者的经济负担,而且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今年四月和七月先后在伦敦布里克斯顿区和利物浦、伯明翰等三十多个城镇发生的“骚乱”,其主要原因就是失业严重所致。
严重的失业问题,只不过是其经济衰退的一个侧面。英国自一九七九年开始的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使其遭受的打击十分沉重。仅一九八零年一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就下降了百分之三,工业总产量减少了百分之七,是三十多年来下降幅度最多的一年。今年以来,政府为了减缓下降趋势,挽救危难中的经济,在坚持其货币主义政策根本方针的基础上,作了某些调整和放宽一些经济政策幅度。到夏季前后,一些数据显示,经济出现了转机。保守党政府认为,英国在今年已经度过了经济衰退的最艰难时期,政府经济政策已见成效。然而,一些经济界人士认为,尽管经济下降速度减缓,某些方面确也出现了上升的情况,但工业生产仍处于低水平;作为货币主义政策主攻目标的通货膨胀率,到十二月份还维持在百分之十二,未能达到政府预期的个位数字。因此,在野党和反对政府现行政策的人继续攻击保守党的经济政策已告失败。但许多人从面临的现实情况出发,对明年的经济前景,仍感忧心忡忡。政坛动荡的疑虑人们在对经济困难担忧的同时,也对政坛的风云变幻给予极大的关注。一年来,执政党保守党的内部分歧,反对党工党的公开分裂,新的社会民主党的成立,给英国多年来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投下了阴影。此间观察家认为,随着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党选举联盟这个英国第三大政治势力的崛起,五十多年来的两党轮流执政制的打破不再是没有可能。
就保守党来看,它自一九七九年五月执政以来,党内在振兴英国经济方面的货币主义政策上,一直存在着分歧。今年以来,分歧日趋表面化。撒切尔夫人今年一月和九月先后通过两次内阁改组,撤换了反对现政策的内阁大臣,提拔九名坚决支持其主张的人进入内阁。
同保守党相比,工党的内部斗争更加公开,更加明显。自一九七九年大选失败后,工党内部矛盾日愈尖锐。左翼在党内的势力不断上升。
一些温和派人士对左翼的得势深表不满,詹金斯等四名前政府大臣断然于一月宣布脱离工党,另树旗帜,继而于三月成立了社会民主党。到年底为止,已有近三十名工党下院议员退出工党,其中绝大多数加入了社民党。詹金斯等人退出工党后,党内以丹尼斯·希利为首的“温和派”和以托尼·本为首的“左派”间的斗争更趋激烈。看来工党的进一步分化在所难免。工党发展趋向如何,又是人们捉摸不定的一个因素。
一年来,英国的政坛变幻莫测,纷争不休的动荡局面中,最引人瞩目的要算是英国第三大政治力量的形成。今年三月成立的社会民主党,主要是以前工党的二十多名大臣和议员为骨干,据了解,它现约有六万多名成员,其中三分之二从未参加过任何党派,半数以上成员是三、四十岁的“管理和专业人员”。它的支持者大都是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自由党过去曾号称英国第三大党,在议会占有十一个席位,但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被排斥在执政党之外。这两党于十月结成联盟的主要目的是想借助彼此的力量,赢得下届大选的胜利。两党结盟以后,由于受到社会、特别是舆论界的重视和支持,影响日益扩大。最近在两次议员补缺选举中,杜民党和自由党提出的候选人先后在保守党或工党一向占优势的地区获胜,更提高了联盟的威望。据报界披露,一旦联盟在大选中得势,一些保守党和工党的头面人物也有可能以个人身份参加联合政府,其中之一将是保守党前首相希思。下届大选虽然到八四年才会举行,但今年发生于政治舞台的动荡,已在人们心头留下了一些疑惑。
当年“日不落”的大英帝国的威风已一去不复返了。战后困扰其经济基础的“英国病”,使它成了西方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个“穷国”,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克服的固有矛盾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给予它的打击也较为沉重。因此,要振兴经济,治愈“英国病”,绝非一朝一夕便能成功的易事,无论是那一党上台,还是两党联合执政,都无法迅速解决所面临的种种问题。
(王文联发自伦敦)中国记者看世界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