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1年5月30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1-05-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苏《真理报》发表长文:猛烈攻击施密特美国之行 '...

    【路透社莫斯科五月二十八日电】《真理报》今天对施密特总理和里根总统的会谈嗤之以鼻,认为这次会谈是消极的,并说,这位西德领导追随华盛顿走上了加剧世界局势的道路。
    在一篇看来是高级领导人批准发表的长篇社论中,这家共产党报纸重复说,施密特提出的华盛顿争取同莫斯科进行认真的武器谈判的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
    这是几天中苏联新闻机构连续对施密特进行的第二次尖锐攻击。这位西德领导人本星期二自华盛顿返国后对波恩议会说,美国准备就限制欧洲中程核导弹问题同莫斯科谈判。《真理报》在措辞尖刻、进行人身攻击的文章中说:“就在不久前,施密特还赞成缓和,维护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声明要与苏联保持睦邻关系……”而现在,这位总理的讲话把苏联说成只是一股敌对力量。”
    《真理报》捡起塔斯社昨天评论的主题,说不久将纪念纳粹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的四十周年,这位总理对波恩议会的讲话引起了苏联人民痛苦的回忆。 A5A品论天涯网


    【香港《明报》五月二十二日特稿】题:里根政府泄气了!(作者:梁厚甫)
    (美国航讯)最近,国务卿黑格在罗马的北约外长会议席上宣布,里根总统已致函苏联勃列日涅夫,同意于今年之内,如果苏联不进侵波兰,美苏将举行关于在欧洲部署核武器问题的谈判。黑格国务聊的胜利此事在里根政府为泄气,在黑格国务卿个人为胜利。何以说是里根政府泄气呢?里根政府开始的时候,来势汹汹,对苏联,大有“灭此而后朝食”之势。但是,对苏联的粮食禁运解除了,对苏联所要求的对欧洲部署核子武器问题作谈判,也接纳了。如果前事不忘,我们知道,对苏粮食禁运,是美国对苏联进侵阿富汗的惩罚,为卡特政府所坚持。在欧洲部署潘兴二号导弹,是卡特政府所决定,终卡特政府的任期,始终不作谈判。
    现在,从客观形势来讲,今天和卡特政府的末期,并无分别,而里根政府,竟然从卡特政府的最后防线退下来。虽然对苏解除粮食禁运,是里根政府竞选时的诺言,不过,以外交上一个主要的标志,来作为安抚国内一部分选民的工具,本身就有一点不符常规。虽然里根对于谈判欧洲部署核武器问题,不无条件,条件是苏联本年之内,不进侵波兰,但是,这一个条件,本身的毛病甚多,这等于向苏联说明,苏联进侵波兰,美国实在毫无办法。威胁未到眼前,而预谋后路,这还能说是没有泄气吗?内行人的外交与外行人的外交然而这样的看法,还是浮面的。底里的问题是甚么呢?底里的问题是:外行人办外交还是内行人办外交的问题。
    内行人办外交,先要认清下列三点:
    (一)实大才能声宏。实不大,就声宏不得。
    (二)美国不能不依靠西欧的盟邦,但美国与西欧盟邦的关系,经常属于敌友的边沿上边,一不小心,纵使不至化友为敌,至少可以化朋友为陌路人。
    (三)欧洲的盟邦,对美国的言行,有所乐闻,亦有所畏闻。里根政府就任后三个多月来,官员们所说的而欧洲人认为不能入耳的话,实在是说得太多了。
    先从这三个尺度,来检讨三个月来里根政府外交上的“政绩”。
    关于实大声才能声宏的原则,里根政府的官员,经常予以违背。怎样的违背?今天的美国,是八十年代的美国,而不是四十年代的美国。四十年代,美国是世界上至富至强的国家,而且核独占,在当时,甚么话都可以说,甚而“从实力地位出发”的话,也可以说。今天是说不得的。但是,我们回想,这些话,里根政府中人,说过多少次呢?
    关于美欧关系处于敌友边沿的形势。欧洲方面的人,是绝对不会说的。虽然不说,我们必要心知肚明。例如欧洲方面有一句话,“与其死,毋宁赤”。这句话,其实已是欧洲人的轻描淡写。又如西德方面有一句话:“政治歧见,敌不过日耳曼民族的骨肉亲情。”这句话,已经超乎轻描淡写的程度了。美国是多民族的国家,有国家主义而无民族主义,向来不知道有“民族感情”这一件事。所以,日前美国国家安全会议助理艾伦,大骂欧洲方面“与其死,毋宁赤”的口号,法国报纸,便叫器起来。妙就妙在法国报纸叫嚣,叫嚣就是说明法国与西德将会一鼻孔出气。有法国报纸叫嚣,西德方面,就一声不响了。欧洲人闻而掩耳的话
    关于甚么是西欧方面所乐听的话和不乐听的话,西欧方面乐于听到美国对苏联采取“坚定”的立场,但不愿听到美国人把“坚定”推进而为“强硬”,西欧人乐于听到美国对苏联采取“谅解”的立场,但亦没有期望美国对苏联由“谅解”而进为“勾结”。有一些话,是西欧人会闻而掩耳的。一是美国将不先向欧洲国家磋商,而径行产制中子弹。因为从德法人看来,中子弹是狗欧洲人的武器。二是美国将重视中东的战略地位,从欧洲人看来,中东之所以有问题,在于英美合谋建立以色列,因为有了以色列,便触起阿拉伯人的怒火,法德与阿拉伯国家,还有藕断丝连的关系。将来如果阿拉伯人断绝美国的油源,甚而苏联囊括了中东,不见得德法人不可以乞到一点余。何况,北非的产油国家,也可以向德法来挹注,比较辛苦的,只有日本,日本并非不可以灵活其政治立场,辛苦在于地理上的形势,现在的日本,已向墨西哥和印尼转念头了,就现在墨西哥的政治气候而论,墨西哥宁愿向日本卖油,而不愿向美国卖油了。欧洲情绪略好转(一)以往盛传,国务卿黑格,将不能安于其位。现在看来,即使不能保证长期,至少短期内是可以确保禄位了。
    (二)由于以往里根政府,对欧洲问题,难免于外行,经过这一次北约外长会议,西欧方面的情绪,可能达到某一个程度的缓和,这可以说是因祸得福。
    里根政府虽然是泄了气,但是,泄气毕竟还是一件好事情。结合最近里根的预算案已得国会的通过一事来看,也许我们能够向好的一方面来希望吧。 A5A品论天涯网


    【英国《每日电讯报》五月二十八日文章】题:北约的团结激怒了莫斯科(驻莫斯科记者奈杰尔·韦德)
    苏联利用“欧洲缓和”概念作为使美国同其大西洋联盟其他伙伴分裂的一个楔子的运动已经失败,苏联对此显然感到恼怒。
    最近在罗马举行的北约理事会会议上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团结,以及法国选民拒绝了克里姆林宫与之有特殊关系的前总统德斯坦,打乱了苏联的“楔子战略”。
    西欧国家政府继续准备支持里根总统关于加强欧洲大陆核防御的号召。苏联报纸上的一些评论文章对此露出了不高兴。
    莫斯科数月来一直为在西欧助长和平主义的和反核的舆论而努力。密特朗小心提防克里姆林宫向法国新总统密特朗发出的一些信号表明,莫斯科希望他继续奉行独立的“欧洲缓和”政策。但是,他对东西方关系问题所持的小心提防观点使俄国人没有什么理由可高兴的。
    西德总理施密特上周对华盛顿的访问,进一步强调说明了北约的内聚力以及莫斯科的分裂运动的失败。
    莫斯科过去一直寄希望于施密特,认为他可能奉行一项同苏联在欧洲搞缓和的处方比较接近的独立政策。 A5A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波恩五月二十七日电】苏联已邀请西德前总理勃兰特访问莫斯科,人们认为这是为了阻止西德执行北约关于在西德部署美国导弹的决定。
    勃兰特是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和社会党国际的领导人。
    党的发言人说,勃兰特大概要在今夏进行这次访问。
    波恩的人们认为,苏联一面在宣传上指责西德总理施密特(他也是社会民主党人)支持北约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一面又邀请勃兰特访苏,这是意味深长的。
    据信,苏联人希望,勃兰特访苏会增强西德社会民主党内反对北约决定的势力。苏联将在勃兰特访问之际向他强调苏联希望和平,希望北约暂缓在西德部署导弹。
    反对派的势力已经够大的了,致使施密特不得不扬言,假如左翼阻止履行北约的决定,他就辞职。
    【合众国际社波恩五月二十八日电】西德今天驳斥了苏联对施密特总理支持北约在欧洲部署美国中程导弹的决定进行的批评。
    政府一位发言人称苏对施密特的严厉攻击是毫无根据的。这里的人们认为,苏联的攻击是想加剧西德执政的社会民主党内部的不和,因为这种不和可能会危及施密特的联合政府。
    人们还认为,苏联邀请前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莫斯科,是苏联加剧施密特同社会民主党左翼之间不和的运动的一部分。 A5A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巴黎五月二十一日电】法国新的第一夫人在过去三十七年中同她的丈夫一起露面的时候,总是显得谨慎、和蔼,但是很坚强。
    达尼埃尔·密特朗今年五十六岁,她个子矮小,但长得很漂亮,一双深蓝色眼眼,为人热情,从不在政治生活中抛头露面。
    她总是坚持自己料理全部家务。
    她同她的丈夫一样有着强烈的政治观点,她一直在努力为一个帮助萨尔瓦多内战受害者的社会党组织工作。
    但是,她始终坚持人们把她视为同其他人一样的党的战士,她从不因为她丈夫的地位而要求给予特殊待遇。
    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经受了极其可怕的遭遇,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孩子,这使她早期的生活蒙上了阴影。
    人们常常说,她胆怯的微笑同多年的遭遇所形成的一种深沉的性格是不相符的。
    她的丈夫是在一个保守的天主教家庭长大的。她同其丈夫不同,她的父亲安托万·古兹是一个激进的反对宗教的小学校长。
    她在青年时代从里昂寄宿小学回家时,发现她父亲把他在法国南部克吕尼的家变成了抵抗运动战士的避难所,这些战士中有许多后来被杀害了。
    她十九岁时,在边远的城堡作了三个月的伤病员护理工作,这个边远城堡成了抵抗运动的中心。
    弗朗索瓦·密特朗本人就是一位抵抗运动战士,曾在巴黎达尼埃尔的姐姐克里斯蒂娜家中避过难。据传说,当时,他第一眼见了他未来的妻子的照片,就发誓要与她结婚。克里斯蒂娜现在与演员罗歇·阿南结了婚。
    据说,达尼埃尔·密特朗初次与密特朗会面时,她不喜欢他。但不久以后,他们订了婚,并于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完婚。当时,密特朗在戴高乐将军手下任负责战俘和遣返工作的部长。
    今天,密特朗夫妇有两个儿子:让—克里斯托夫,三十四岁,在法新社任记者;吉尔贝,三十二岁,是一位刚进社交界的政治家。
    密特朗夫人的老家住在一个家庭饲养驴的边远山庄。她在家乡时的一些嗜好中,有装订书籍,她在这方面是个能手。
    在她丈夫当选总统之后,她对报界发表了一篇讲话,她强调她直到现在生性一直不爱出头露面。
    她还说:“在将来也不能说,我将不遗余力地担负总统夫人的职责,但我不会放弃在国内外人道主义组织中发挥一个活动家的作用。” A5A品论天涯网


(原载奥地利《新闻报》) A5A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