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80年6月21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80-06-21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台湾《夏潮》杂志文章《一个留学生的日记》 '...

    【本刊讯】台湾《夏潮》杂志(现已被台湾当局封闭)第34—35期,刊登刘富的一篇文章,题为《一个留学生的日记》,摘要如下(文内小标题是本刊加的):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我碰到汪君。她刚由美国回来度假,也可以算是归国学人吧!她是个很正经、严肃的女孩子,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在匆忙的话别中,她遗忘了自己的笔记本,内有她回台七天的日记随笔。看完后,我深受感动。现在,为了让大家有机会看到一位热爱乡土的留学生的部分心路历程,我未能获得失主的同意,擅自把她的日记公开。大·公·寓·附·近
    七月四日:忠孝东路三段家里附近一带,在本市算是相当不错的公寓住宅区。家家都装有冷气机、拼花的地板、昂贵的家具。但在这数十幢大公寓附近,却仅留下一块长约五十公尺的小空地。大清早,有不少中年、老年人在做体操、打球,太阳高升后,来这里玩耍的孩子愈来愈多。旁边连着的另一块空地,更是杂草丛生,垃圾满地,臭气熏人,与四周的高级公寓正好成为一个强烈的对比,照理讲,为孩子建立或保留一些游乐及运动的场所是社会的义务。然而在这人口密集、各管各的都市里,又哪能找到几个可供孩子们健康发展的场所?社会人士天天埋在金钱堆里,想的只是如何追求更多的财富和权势,建立自己的小黄金世界而已。
    台北市实让我感觉比以前更繁荣了,有办法的人,洋人的玩意样样都学到,有些地方学得比洋人更像洋人。反观都市穷人的生活又是怎样呢?就以巷尾连着安东街的一带来说,大沟旁边挤满着许多破烂的房子,居民大都以摆摊贩或帮佣为生;他们被埋没在林立的大楼之间,是被社会忽视的一群。唉,这些居民的前途与希望到底在哪里?他们为生活卖了这么多年的劳力,却眼看一些人坐享他们的血汗。可以想象出他们的内心是多么悲哀啊!工·读·生七月五日:南京东路某巷内,有十来家的珠宝店与土产店,店面富丽堂皇。橱柜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珊瑚,还有翡翠及其它名贵珠宝,真是琳琅满目,令人迷惑。同时,店内站着十几个身穿制服,短发齐耳的中学女生,面无表情地注视着来往的人群。想来她们是利用暑假打工赚钱的学生吧!放眼附近,也有几间半掩的土产加工厂,坐着一些年轻学生模样的小工,默默地在磨着大小不一的石头。我走近一看,他(她)们一颗一颗的雕琢,将成堆的石头磨成售价极高的珠宝。再问起他们的工资,所赚却只够温饱。这时候,我由衷替他(她)们抱委屈,也连带替那些专门榨取工读生劳力的老板感到羞辱。被·贬·损·的·人·们
    七月八日:大清早五、六点,街头巷尾就可看到人们忙碌的景象。卖烧饼、馒头或豆花的叫声成了清晨的闹钟。他们雄厚而低沉的叫声,代表着他们在生活线上求生存的斗志和希望。忽然间,两人骑脚踏车穿插而过,车架上装着一个大水桶及一些清洁用具,车前插了一根鸡毛掸子。他们在一辆车身逾丈的轿车前跳下,很熟练地开始洗车。三十分钟后他们敏捷地收拾起来,骑上脚踏车,又消失在另一条巷里。
    台北市一些街头的景象,的确使人目眩。有办法的人生活得奢侈极了,所穿、所吃、所住简直令我无法形容。大楼虽建了不少,但水沟旁破旧的违章建筑与六年前相比却有增无减。到处都可以看到十五、六岁的女工成群结队的逛街,很多看来又象是山地同胞。还有为求生活而辛苦工作的送面的小工,修理水电的小技工,为人帮佣的妇女等等。这些沉默大众何时才能争取应有的生存权利和机会的平等呢?
    整个社会弥漫着拜金主义,大众传播工具盲目(或有意)地鼓动人们崇洋和笑贫不笑娼的思想。工人们的怨言与不满,又能对谁抒发?即使诉说出心中的苦闷,结果又能怎样?看到这些被贬损的人们默默地接受贫穷命运的摆布,有多少人会觉悟到应是改革的时候了?一·般·收·入·者·的·生·活
    七月九日:今天嫂嫂和孩子不在,我便承担起买菜的责任。目前各种菜肉的价格非常昂贵,随便一把菜便要十块钱以上。我拣了几样菜,便快要上百元了;我估计一人一天吃过得去的菜,菜钱恐怕要五、六十元不等,算起来一个月要一千五百元左右。但如今织布厂的女工月薪才三千多元,一个人最简单的菜钱也要一千多,已占去全工资的大半,住的只能与其他女工挤一小房。三千多元的收入只能维持最简陋的生活。如果还有家人需要抚养的话,那种生活简直是匮乏得不可想象。何况在大台北地区(即新庄、板桥等地),租一间象样的房子索价需一、两千元。女工们为了节省开支,难怪要好几人挤一间住。回来时,看到台北公寓林立,房屋建筑相当繁荣,还以为是个人人有屋住的社会呢!此外,听说房子售价也颇为昂贵,二十六坪(约合八十六平方米——本刊注)左右的房子价值都在三十万元以上。收入菲薄、家庭人口众多的小市民,大家又怎能够买得起呢?可见楼房虽多,一般收入者无法受益。“万·年·国·代”的·世·外·桃·源
    七月十八日:今天到内湖找小王夫妇。他们夫妇住在碧绿山庄的一间公寓,月租两、三千元。正好小王老友陈先生也在坐,大家便一起聊天。大家谈了很多教育与社会的问题,因为都是从事教育的工作,对于孩子的难管教感叹万分。我们也讨论台湾目前一些人们爱慕虚荣的心理,以及女生们很多想当歌星的笑话。又从老实人如何处处吃亏的事谈到国家的种种建设,大家都有不胜唏嘘之感。
    下午三时,我们便出去逛大湖区,走过旧日的内湖小巷,远远的便可看到山丘上一幢幢新式的洋房,真象世外桃源。这些洋房依山傍水,是最佳的住所。等我们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大湖山庄”,一共有五处,大约几百户人家,是政府建给万年国代及立委“诸公”们住的。设有冷气的中型公车驶至这些别墅的门前,班次多,绝无拥挤的现象。与台北市区公车挤沙丁鱼的情形一比,可说判若天渊。我们还听说,新店及外双溪附近都设有类似的山庄。 2ex品论天涯网


每年大约有两千美国人移居到澳大利亚。「他们正为把这个古老大陆变成最现代化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做出贡献」
    【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五月十二日一期文章】题:美国佬不断来——澳大利亚高兴
    五九年五月雨雪交加的一天,伍德沃德从宾夕法尼亚州的施温克斯维尔下班回家后对他的妻子说:“我们搬到澳大利亚去吧。那里每天阳光普照,而且到处都有网球场。”
    起初,这似乎是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伍德沃德已经有五个小孩,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想考取博士学位,同时他还是一个推销员,而且他们对澳大利亚的情况并不怎么了解。
    然而,在六个月之后,他们已在珀思附近的一个农场安家落户。他们现在仍在这里,是人数不多但却有影响的一批美国人的一部分。他们正在为把这个古老的大陆变成地球上最现代化和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做出贡献。
    美国人一年大约有两千人移居到澳大利亚,现在美国人总共约有七万五千人,这只是这个拥有一千四百四十万人口的国家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在这些美国佬(人们经常这样称呼他们)中有一些是澳大利亚的高级管理人员、教师和企业家,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他们的人数。他们之中有澳大利亚福特汽车公司的副总经理埃·B·福特第二和墨尔本维多利亚艺术学院艺术系主任凯利。美国人的能量美国公民在指导大型工厂和开发丰富的矿藏方面一直特别活跃,这些工厂和矿藏已使澳大利亚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和原料国家之一。他们还帮助开创了新的农业经营项目和从顾客自理的洗衣店到快餐店等种类繁多的小商业。
    澳大利亚移民和少数民族事务部副部长德里克·沃尔克说:“美国人在这里一直是非常有成就的,我们需要他们的人多一些。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有创造性和技术,这使他们能迅速取得成绩。”
    澳大利亚政府对美国人的印象如此之好,因而事实上已在美国开展了一个不大事声张的多吸引美国佬来澳大利亚的运动,尤其是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这里缺这种人。在某种情况下,澳大利亚政府还为他们迁居提供财政上的援助。
    美国人第一次被吸引到澳大利亚来是在十八世纪末英国人把这个地区开拓为殖民地之后不久。在先驱者当中有来自美国的矿工,这些矿工在十九世纪中叶蜂涌来到当时已发现金矿的澳大利亚。他们为开发澳大利亚的丰富矿藏奠定了基础,致使澳大利亚在二十世纪获得繁荣发展。此外,诸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等几家美国大公司都是在澳大利亚开设庞大制造厂的头几个国际大公司。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更多的自然资源——包括天然气和石油——被发现,这些新企业已从小到大,得到蓬勃发展。
    在澳大利亚的美国商会估计,美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在一九七九年已高达六十八亿美元,预料到今年底将超过七十亿美元。与美国有联系的五个公司
    ——埃索石油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犹他发展公司和卡尔特克斯石油公司——中的每个公司在澳大利亚都有十亿美元以上的投资。
    美国在这个国家兴建的公司经常是用来自美国的一批高级管理人员开始经营,然后慢慢地“澳大利亚化”——招聘并提升当地的管理人员。这种公司的典型是澳大利亚的阿尔考公司,它主要是美国铝公司所拥有的公司。在澳大利亚经营将近二十年之后,阿尔考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只有几名是美国人,但是他们在公司迅速发展的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ex品论天涯网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五月五日文章】题:法律商店:在法律上提供廉价帮助的“超级市场”
    在这里郊区的一条熙熙攘攘的林荫道(正好在莫戈蒙古式烤肉店和纺织品工厂之间)上,顾客们能够在一件很小的但需要立即解决的法律问题上为自己找到廉价的帮助。
    在法律商店——由洛杉矶两名律师开办的一个费用低、服务迅速、发展快的联号——里,由自己填写的成套表格范围很广,三十五美元办理简单的遗嘱手续,八十五美元办理改名或收养手续,一百三十七美元五十美分办理一次没有争议的离婚手续。还可以多办一些事情。
    布莱尔梅尔文是一九七八年法律节(五月一日)开办这个商店的两位律师之一。他喜欢把他的企业看作是法律方面的超级市场,在这个超级市场里,顾客们可以买到“一听起诉状或答辩状,一听没有争议的离婚辩词,等等”。
    他说:“我们决定设法把法律交给人民。因此我们把法律带到了商店区。这种商店是根据昔日农村商店的概念建立的,在那里你花一元钱就可以得到价值一元钱的服务。”
    他解释说,这个想法是为了使一般人不用去律师的办公室,因为到律师办公室,他同律师就一个问题磋商一个小时就可能要付高达一百美元的费用,而这个问题也许他自己就能处理。
    梅尔文说,在所有的法律问题中,估计有百分之八十五通过法律上的指点或者通过一个律师替某人打个电话或代表某人写封信就能解决。
    梅尔文说,到目前为止,超级市场法律似乎是一个正在流行的概念,自从这个商店开张以来,估计已经为一万七千名“顾客”服务,这些顾客中有大学生、企业家、教师,甚至有百万富翁。
    此外,在洛杉矶和圣迭戈地区还开办了四个新商店,其中有两个在一个百货商店的联号里。在与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将管理和资助法律商店的业务活动)合并以后,计划在洛杉矶市区另外再建立十四个销售点。
    在谢尔曼奥克斯商店工作的塔玛拉·巴克说,这种概念甚至引起了在去莫戈烤肉店进午餐的路上顺便进商店看看的其他律师的兴趣。她说:“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她还说,远在多伦多的律师们都已写信来询问怎样建立他们自己的同样的经营业务。
    对于一个不能肯定他是否实际需要一位律师的顾客来说,只要付十美元
    ——可以付现金、支票或赊购卡——他就可以走进一个隔开的房间,拿起“法律电话听筒”,同八位律师当中的一位律师谈话。商店中的八位律师都是专家和加利福尼亚州律师协会的成员。
    这位律师将会说明这个问题究竟是能通过法律商店的信件解决,还是在处理权利要求的小法院解决,还是由政府的一个机构解决。
    如果需要一位律师,就会告诉这位顾客预料他应该为他需要的服务付多少钱,或者花十五美元,由法律商店的一位律师写一封信或打一个电话来解决一些小问题。
    梅尔文解释说,业务费用低的主要原因是电话磋商。去律师办事处可能需要付出一个小时的高昂费用——进行短时间谈话和办理其他手续的费用。但是通过电话办理可能快得多和便宜得多。梅尔文律师预计,这种方法最终将会迫使其他的律师削减他们自己的收费以提高竞争性。
    法律商店的顾客们付八十四美元的费用,就可以签订在一年内在法律上得到指点的合同。 2ex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