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12月24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12-24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今日世界》文章:《发掘数学天才的计划》 '...

    【本刊讯】美国在香港出版的《今日世界》十二月号发表一篇文章,题为《发掘数学天才的计划》,摘要如下:美国的史丹利教授现正实行一项计划,专门发掘有数学天才的中小学生,在少年时代,就送他们入大学和研究院攻读,以加速教育方式助他们发挥其天才。
    艾历克·贾布洛是个大不寻常的学生。他刚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生奖学金”也拨出款项支持他撰写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大学更向他表示欢迎。这都是由于艾历克·贾布洛表露了可成为杰出数学家的天才,此外,更特别是他刚满十五岁。
    艾历克对于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就读一事,自然极感兴奋。他同时还受到哈佛、耶鲁以及其他著名大学的重视,这些学校也曾表示愿给予研究奖学金。他以性急的态度对我说:“普林斯顿的吸引力非常大,在那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艾历克·贾布洛是纽约市公立高等教育制度一百三十年历史中最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在十一岁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就破格进入布鲁克林学院;他是普林斯顿大学有史以来攻读博士学位的最年轻的研究生。
    为了有系统地发掘这些天才少年,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朱里安
    ·史丹利于一九七一年首创一项测验计划,发掘在数学推理能力方面早熟的少年。数学推理能力比较容易测量,史丹利教授的“数学能力早熟少年研究”计划共考验了三千五百名少年,其中有三千名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数学推理能力。
    史丹利教授认为,全美国的少年之中,可能有百分之五具有需要特别培养的数学推理能力。其中百分之一更亟需加速培育。这百分之一中的优秀者,如能提早入大学就读,将可大放异彩。
    一九七七年春天,曾由史丹利教授直接或间接测验过的一百名学生分别在各大学入学;其中二十六名(包括七名女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接受加速教育。同年六月,其中五名和另外两名参与“数学能力早熟少年研究”计划的青年分别从该大学和其他大学毕业。七人中有六人在各著名研究院深造,五人获得为期三年的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生奖学金。艾历克·贾布洛是其中之一
    。
    上述从大学毕业的七名天才少年,在中小学时期多数都曾获得若干特别培育,但以实际需求来说,则极为不足。其中数名更遭受严重阻碍。素来爱好测验和统计的史丹利教授,就是要克服上述阻碍而开始他的计划。
    史丹利教授过去的工作大都是对成年人进行的。但在一九六八年时,巴尔的摩市的一名中学生约瑟·贝兹在暑期电子计算机进修班中创出优异成绩,史丹利就对他进行多项数学测验,结果贝兹获得惊人的高分数。史丹利教授便在翌年秋天破格推荐中学二年级的贝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现年二十一岁的贝兹,即将从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一九七○年时,另一个十三岁才智过人的少年进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史丹利教授觉得尚有许多少年奇才急待发掘。后来,他从芝加哥一个行为科学研究机构“史宾塞基金会”获得资助,正式设立了“数学能力早熟少年研究”计划,对程度相当初中一、二年级,年龄在十三岁左右的少年进行多次测验。
    这项预测的内容,包括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数学试卷,对象首先是巴尔的摩市的学生,后来逐渐扩展至其他地区。凡是同年龄的学生,参加普通数学测验而成绩在最高百分之二至三范围内的,就有资格参加这项测验。
    史丹利说:测验结果显示,全国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中,约有百分之一在数学与科学方面确极有天分,而他们本人大都并不知道。测验结果显示,可能全国到处都有天才少年。目前,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外,明尼苏达大学亦实行类似计划,伊利诺斯、印第安纳、密执安,以及俄克拉何马等州的大学也纷纷效尤。
    这些青年的长辈常提出公开质疑:加速教育是否令这些少年丧失最美好的年华,失去足球比赛,做啦啦队员或参加学生舞会的黄金日子。事实不然,尽管这些少年的兴趣与个性各有不同,却没一个对他们的早熟感到不安。和他们交谈往往使人有不大协调和诸多矛盾之感;他们每个人都流露成熟的思想,但仍然表露出中学少年的许多态度和反应;他们有时像十足的成年人,有时又像小孩子,令人难以捉摸。
    山姆·贾布洛对他天赋过人的儿子爱严并施,给予应有的监督、爱护和自由,使他随心所欲地研究学问,发挥思想。艾历克十一岁就入大学,父亲从该时起就极力使他不受外界利用。四年来,他从未成为宣传目标,和其他同学一样过着平静的大学生活。
    这七名进入研究院的少年,其中数名在中学时代偶然也得到老师赏识,给予额外照顾,让他们在难以忍受的厌倦中喘一口气。加速教育虽影响个人情绪,但如对天才予以抑制则更为不智。
    这些少年心无他念,只是全心全意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他们致力各自学习,但并非为了追求名利,只有发挥智慧,才使他们感觉优悠自在。 TGu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法《快报》一九七九年九月八日一期刊登弗朗索瓦·莫尼埃的报道,题为《猴子学校》,摘译如下:
    在一个木箱底部装着八只小猩猩,它们肮脏不堪,毛发蓬乱,神情惊恐不安。
    六个多月前,这些小猩猩在塞拉利昂丛林里被捕获后,打算卖给一些动物园和马戏团,本来要运往墨西哥。但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在阿姆斯特丹,一位海关人员发现了它们,当时它们挤在箱子底部,由于饥饿、寒冷和惊恐已经半死不活了。根据挪威的法律,扣留了这个木箱。这些猴子便被委托给当地一个动物园主任的妻子卢夫梅。
    打了三个月官司,这些小猩猩的运气来了:有两个妇女——一个是英国人,另一个是意大利人——五年来一直想做试验,让被捕捉的并从它们遥远家乡运来的猩猩重新适应非洲森林生活。
    这些小小的灵长动物乘波音707飞机经过一夜飞行,于今年五月五日运到冈比亚。它们在被捕捉时大多数是两三岁,对于环境、声音和气味毫无所忆,一切对它们来说都是新鲜的。
    这群猩猩中只有卡朗大概是五、六岁,对猩猩来说,这差不多是少年时期。卡朗认识它度过童年的非洲。它第一个走出箱子,巡视四周,然后又回来寻找它的同伴,领着它们走向人们为它们准备好的食物:芒果、大蕉、洋葱和西红柿。几天后,卡朗被转运到巴博·伊斯兰德,它立刻一面“呼、呼、呼”地欢叫着,一面走上前会见几周前运到这里适应生活的一些猩猩。它一下子就学会了打开猴面包树果子的方法。到了晚上,它就爬上了树枝,那是它居住的地方。对卡朗来说,一切几乎都熟悉了。
    布鲁尔家族是定居在冈比亚的一个英国人家,早在十来年前这家人就开始饲养猩猩。父亲埃迪是个森林学专家。他的孩子、特别是大女儿斯特拉很热爱大自然。这些地道的英国人饲养了一些动物。这里成了一个异国动物园。
    在离冈比亚首都班朱尔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山谷,叫阿布科,布鲁尔一家把他们饲养的猩猩在这个地区圈起来,以后再释放到森林里。
    正是在这个地方,斯特拉想要对猩猩进行适应森林生活的真正训练。人工饲养的猩猩知道坐在椅子上,用小刀切牛排,还知道开门。但它们对兽类野外生活一无所知。
    有一个二十四岁的意大利女子拉法埃拉·莎维内蒂参加斯特拉的工作。
    拉法埃拉在马里大学学过心理学,对动物的情况感兴趣。
    这两个年轻妇女成了十来个小猩猩的妈妈。她们喊话,教它们做各种动作,给猩猩喂食物,同它们一起爬树。只有到了夜里才同它们分开。
    一清早,这些猩猩耐心地等候两个妇女起床,然后就扑到她们怀里。
    她们同猩猩一起去森林里散步到中午,目的是教它们认识什么东西可吃,什么是自然界的危险。尖叫声表示找到了果树。“哦!哦!”的低叫声表示果子好吃。
    在享受美味的果实前,就发出咯咯的叫声,高兴得互相拥抱。接着进行训练:她们教这些猩猩爬树。在地上,教它们剥掉荚果的皮,打开核桃。中午时回到营地,搔痒,捉虱子,午睡。十七点时,到瀑布下洗澡,熟悉森林里的其他动物。晚上,教它们搭窝。
    猩猩最讲究的菜肴是白蚁,这等于人类吃咸鱼子。斯特拉和拉法埃拉用了几个小时教她们的学生怎样用木棍挖土,把白蚁这类美味的昆虫“钓上来”。较大的猩猩很快就学会了,并给小猩猩表演它们学到的新本领。这些过着被俘生活、受到保护免遭自然界威胁的猩猩不知道蛇的危害。每当它们遇到蛇时,教养它们的妈妈不得不一边惊呼“咦!咦!”,一边连跳带跑地躲开。
    后来诞生了一个小猩猩蒂利,它是在适应森林生活营地里诞生的第一个猩猩。
    现在,阿西里克山的营地训练已经结束。斯特拉同她的丈夫一起生活在新加坡。拉法埃拉周游世界。那些猴子都被放回冈比亚三角港的巴博·伊斯兰德,它们在那里是自由自在的。 TGu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老挝《老挝青年报》十一月一日刊登一则报道,题为《活捉猴子的妙计》,摘译如下:
    老挝各地有许多活捉猴子的巧技和妙计,现介绍三种:
    一、逗猴打架把一坛酒放在玉米地或猴子喜欢去玩的其它一些地方,在酒坛附近丢放几十根可用来打架的树棍。群猴一见酒坛(闻到酒香),就会一拥而上,试尝品饮,它们越喝越有味,越有味越不罢休,最后都喝得酩酊大醉。这时,猴子看到近旁的树棍,就拣起来嬉耍,打来闹去,有的猴子可能醉倒,有的可能被打晕。这时,守在附近的人就可毫不费力地活捉群猴。
    二、引猴入笼桑怒省的人爱用这种方法抓猴。他们做一个大笼子,门开一面,留下一个装置机关的活动吊门,机关连在一根绳子上,绳上拴挂着许多猴子爱吃的水果。把这个大笼子放到林中猴群常去玩耍的地方。猴子见笼生奇,就会钻进玩耍,看见绳子上吊着的许多水果,就争先恐后缘绳而上,抢吃鲜果,绳子牵动机关,闸下笼门,猴子就被活活地关在里头了。
    此外,还有一种外国人喜欢用的捕猴法。这种办法是,在一个椰子上开一个刚能伸进猴爪的洞,掏尽椰瓤,放进猴子喜欢吃的东西,然后把好多个这种开了洞的椰子放到猴子常常觅食的地方,人则埋伏在附近。猴子看到椰子,就会捧起来看看里面有什么东西。当它们发现椰子里有好吃的东西,就会把爪子伸进洞里去抓。这时候埋伏在四周的人就赶出来吆喝。猴子的脾气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愿丢下到手的食物,因此,抓着东西的爪子被卡在椰子壳里,上不了树,只好垂手就擒。 TGu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