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11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11-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英国电影学者谈中国大陆电影》 '...

    说中国电影界有很多出色的编导、演员和技术人员,他们应该得到西方电影历史学者的重视;丰富的中国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是应该占有重要地位的
    【本刊讯】香港《明报》月刊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号刊登一篇英国电影学者汤尼雷恩访问记,题目是《英国电影学者谈中国大陆电影》,摘转如下:
    (原编者按:汤尼雷恩是英国著名电影学者,在剑桥大学念书时便开始编辑《电影》杂志,自一九七○年起在伦敦撰写电影评论,并在大学教授电影课程及从事实验电影制作。他曾为英国电影剧院主办过德国荷索、日本小津安二郎及沟口健二回顾展,并对中国电影特别感到兴趣,他现在可能是看过最多中国电影的西方电影学者之一。最近中国电影公司曾邀请他往北京观看影片,我们特别安排这次访问,请他发表一下此行的观感。)
    问:听说你最近获邀请往北京观看中国电影,你怎样得到这个机会的呢?
    答:主要是通过在英国我的朋友史葛·米嘉的关系,他在英国电影学院属下的国立电影馆负责剧情片的搜集。一九七六年,伦敦的国立电影院曾举办了一周的新中国电影展览,展出七部可以说是四人帮时代的影片,包括《红雨》、《决裂》等。近数年来,西方对中国大陆的兴趣可谓过去三十年所未见,四人帮下台之后,我们希望能够举办更大规模的中国电影回顾展,包括解放前的作品,从西方电影学者的观点来看,世界上主要国家的电影,我们都有机会研究,只有大量的中国电影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这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我们很想加以了解和研究。我老早便对香港电影有兴趣,亦曾经向史葛推荐中国电影,故当中国方面答应举办回顾展而由中国电影公司(负责发行)邀请史葛往北京选片时,史葛便邀请我同行。在中国,两周之内,我们看过三十多部影片,挑选了十九部参加回顾展。解放前的我们看到三部——《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乌鸦与麻雀》。
    问:在香港我们只看过《一江春水向东流》,另外两部片怎么样?
    答:《乌鸦与麻雀》在四九年来说,与世界上任何电影比较,都是一部杰作。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则和《一江春水向东流》相似,但却缺乏后者的气魄和细密处,比较上是逊色的。
    问:据你所知,电影博物馆的收藏怎么样?
    答:很可能没有人真正知道,因为自文革起,博物馆的工作已经停顿了十二年。文件资料亦散失不少。更困难的是所有一九五一年以前的胶片都并非安全影片,而是硝酸银所造,不但容易起火,而且会腐化,除非把它们改印在安全影片上。现时对早期电影实在不可能作学术性的回顾展,第一是因为缺乏纪录,例如你查不到某部三十年代的电影放在那里,第二,就算找到这部电影,但由于破烂,或易于起火,也是不能放映的。
    问:博物馆收藏的影片大概有多少?
    答:有三千部,其中约一千部是中国电影。
    问:那和美国国会图书馆(七万部),苏联(四万多部),英国(三万部)和法国(三万五千部)的收藏相比实在太少了,但比日本国立电影中心的二千部又较多。其中是否有些不错的默片呢?
    答:积·莱特所撰中国电影一书里曾经提到有些默片,但实情如何,因为没有机会看,实难确切知道。我听说中国收藏的旧影片有些已经开始腐烂,不能再映,这方面必须从速抢救,不然在文物的损失上是无可补偿的。英国国立电影收藏馆在处理硝酸银影片方面的技巧和经验现时可以说是世界最先进的,希望中英在这方面可以合作及交流经验。
    问:你提到郑君里导演的《乌鸦与麻雀》极出色。但他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的表现还很不成熟。似乎到第二部影片他进步得很快?
    答:我们是在上海看到《乌鸦与麻雀》的。积·莱特在《电影》一书中亦对该片备极赞赏,虽然我们都知道《电影》一书谬误极多,而积·莱特的影评观点亦不大可靠。所以读到他誉《乌鸦与麻雀》为精彩之作,我们都不过姑妄听之,但看过之后,却发觉积·莱特这次是说对了。我认为《一江春水向东流》深受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作品影响,对四十年代末期的影片来说,手法落后。但该片把重庆后方奢华腐烂生活和沦陷区的困苦生活对比,却是典型中国电影的手法。比起《八千里路云和月》来,该片在模仿好莱坞影片的戏剧手法却是很成功的。难怪在当时是卖座电影。《乌鸦与麻雀》则有强烈的中国电影风格,并不模仿外国片。《龙须沟》是一九五一年改编自老舍舞台剧的影片,亦是属于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现实及中下层生活的出色影片。
    问:一九五九年的《林则徐》亦是郑君里的影片,该片在香港被禁了,你认为它怎样?
    答:我不觉得该片有什么特出之处。
    问:难道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吗?
    答:这部历史电影跟好莱坞的历史片确有不同处。西方的历史片通常以故事为主,历史事件只是背景,只在故事中带出来。林则徐和不少中国历史片,却是以历史事件为主,故事和人物次要,这是主要的分别。以西方观点来看,林则徐这名中心人物实在缺乏有深度的心理刻划,变成是历史事件的陪衬,或许在中国观众眼中有不同看法,这我不知道。
    问:西方是否对《马路天使》、《祝福》、《早春二月》这些有浓厚中国风格的小品,比《林则徐》这样的历史宫闱大制作远为重视呢?
    答:对。因为在西方,电影观众的结构已经产生了大变化。在香港和中国,电影还是普遍的重视娱乐性,尤其是对工人阶层来说。在西方,四、五十年代的广大工人观众到六十年代因受电视的打击已经大量减少,七十年代更不存在,尤其是在西欧和美国的大城市,唯一例外是意大利和西班牙。所以现在西方经常看电影的,尤其看外国影片的,通常都是口味较高的观众,他们要求的绝非过去那种侧重娱乐性和动作多的影片,他们现在比较着重影片的艺术性或企图借电影认识一下外国的文化,所以他们不喜欢外国片配上他们本国的语言,他们宁可看字幕,觉得自然。中国似乎未体会到西方电影观众这些转变,因此在西方应该发行那些中国电影,应该送甚么影片去参加那些影展,都还搞不清楚。希望这种情况能够改善。
    问:那亦可能是经过十年文革的封闭,对西方的情况缺乏认识的缘故吧?
    答:我和史葛在北京看到一部极出色的黑白影片《李时珍》,是《万家灯火》的沈浮导演,赵丹主演,摄于一九五七年,这部传记片是同类影片中最佳的。该片唯一的社会意识或许是他的医学主张不为朝廷所重视,结果他深入民间,搜集医疗及草药资料,为广大人民服务。这点可以说反映了一些中国的现代政治情况,不过影片并无一般的政治口号,反而历史气氛和人物都刻划得精妙入微,引人共鸣。该片表现出自然主义的风格,无论在编、导演和配乐上都具有一种尊严的认真态度,而且风格统一,这点在我看过的中国影片中实在是极为少有的。我们在北京看到的拷贝,英文字幕做得极佳,这亦是中国片所少见。在我们看过的三十多部影片之中,《李时珍》毫无疑问是一部可以在西方参加重要影展和作为艺术电影广泛发行的作品。该片不但各方面都很优美出众,而且题材亦是现时西方观众最感兴趣的——象植物药物、自然物理治疗法等。如果英、美、法等艺术电影院的人士看到这部影片,他们必定会立刻争取来上演,但很奇怪,中国在这部影片拍好二十三年以来,从没有想到向西方推介,可能他们认为西方没有人会看一部黑白中国草药影片罢。但其实这正是一部西方观众最感兴趣而且又可以为中国电影争取国际声誉的影片,在明年伦敦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中,我一定会尽力推介这部影片在全英艺术院线发行。而且我深信这部影片在西方会很成功。
    问:郑君里六一年的《枯木逢春》虽然政治口号多,但其实技巧不错,是吗?
    答:对。尤其是拍解放前那段地狱般的大地,影像有德国表现主义的味道,气氛很够。但将解放前后在内容和风格上加以对比,是大陆电影一个重要的政治和艺术取向,好象谢铁骊最新的作品《大河奔流》就是如此。但这种对比往往很肤浅表面,缺乏深入探讨,在我看过的中国片,比较好的还是专讲解放前或解放后的那些。解放后的场面还是沿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老套
    ——金黄禾穗上的拖拉机、明媚的阳光、花香鸟语等,实在用得太滥了,而且亦难使人共鸣。(待续) Ln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本刊十月三十日刊登《美摇摆舞乐队将访问中国》的消息后,许多读者来信来电话表示反对。经本刊向有关方面查询,情况是:该乐队曾要求访华,但我方未予同意。 Ln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service@pltyw.com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
19
扫二维码添加收藏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