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9月18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9-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我经济改革 '...

说中国并不打算拆除它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结构
    ;认为我国现在的作法
    ,肯定能挖掘出很大的经济增长潜力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十三日发表一篇社论,摘译如下:
    我们读起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正在发生的变化的文章来是饶有兴味的。北京当局对此并不大叫大嚷,而是悄悄地鼓励采取小店小铺形式的私有企业。本报特派记者约翰·弗雷泽写道,这可能证明是“当代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对这一趋势不应当夸大。中国并不打算拆除它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结构。但是毛以后的领导人开始承认了西方任何人早已承认了的事情:当人们获得为自己而工作的自由时,他们的工作会更有成效,热情也会更高。中国的国营商店的商品质量差,服务态度也不好;而个人经营的店铺和所谓“集体所有制店铺”
    ——即私营企业——卖的商品又多又好。因此,为了使中国人相信现政权确实是打算改善他们的境况的,该政权正在采取给私营企业更多活动余地的大胆方针。
    中国人在国外证明自己是精力充沛、富有才干的企业家。因此,使中国人处于一种扼杀他们的才能和创造精神的制度的束缚下是违反常理的。邓小平副总理给人民以更多物质刺激的做法肯定能挖掘出很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他们被迫为一种不切实际的、更不消说还是专制主义的理想而牺牲自己的时间太久了。其结果是造成了一个限制人们发挥才干的官僚机构,极大地浪费了独创精神和创造性。
    一旦十亿中国人获得解放,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力,那他们能对人类的经济进步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不大可能很快得到这样一种程度的自由。但是,即使是我们现在听到的这种变化也是朝正确方向迈出的步子,而且必将产生影响。 Lrw品论天涯网


    说中美日和西欧结成统一阵线,防止苏联发动战争,成为今后世局的主要结构
    【本刊讯】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华日报》九月八日刊登署名本岛的专论,题目是《中美日三国关系平等密切》,摘要如下:
    在苏联的世界政策,一意孤行而咄咄逼人的威胁下,世界列强普遍为安危问题日益提高警惕。世界性的唇齿相依关系,从来没有象今天那样突出了形象。尤其中、美、西欧、日本这四大体系,任何一个为苏联所兼并的话,整个世局的平衡与稳定都将瓦解。
    自美国副总统蒙代尔到中国访问,中、美、日三边关系,又掀起了新的热潮。蒙代尔告诉中国领袖,卡特总统已决定明年一月访问北京。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则抢先要在今年底以前访华。
    更妙的是九月,中苏要进行谈判。十月中国总理华国锋要访问西欧国家。
    世界大势,走和平共处五大原则已成定局。但威胁世界和平的战争势力,主要来自苏联。因此,中、美、西欧、日本,加强团结,合力保卫世界和平,防止苏联发动战争,就成为今后颇长一段时间内的世局主要结构了。
    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抢在卡特之前,访问北京,表示日本比美国更重视与中国的关系,而同时也确定了日本对中国及对苏联的关系上,不作等距离外交了。就是说,日本与中国更靠近,而与苏联关系较疏远。
    中国方面,解除与苏联敌对问题,是一个方面的策略,但苏联人的不诚实,对中国欺凌政策有近百年历史。相形之下,中国和美国友好关系就踏实得多了。因此,中、美、日三边之间,结成统一阵线,防止苏联的侵攻,在未来数十年间,仍将是牢固的动向。不论苏联怎样自辩,在军备竞赛未曾停止之前,世界列强都不会相信苏联有和平的诚意。
    因为,苏联起用古巴之后,再起用越南代理战争,到处制造暴乱的行为,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苏联在海军和战略武器的不断增加投资,也明显地超过了守势需要,成为攻势的积极步骤。
    美国、西欧、日本和中国,分头努力,联合阵线共同抗苏,在长期来说,可以收到削弱苏联经济发展的效果。这样的联合阵线,不是外交词令可以转移的,而是唇齿存亡相关连的现实造成的。 Lrw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九月十四日刊登一条消息,题目是《中国要求日本电讯电话公司协助整备电话》,摘译如下:
    十三日获悉,中国政府要求日本电讯电话公司对整备中国电话通讯网进行合作。电讯电话公司首脑已经进行了研究,准备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这项技术合作的要求,也可能在下月中旬派遣以技术局为中心的访华团。中国政府是第一次要求国外就国内的通讯技术问题进行合作。主张搞日中合办电子公司的松下电器产业公司顾问松下幸之助最近说:“为实现这个设想,需要有电话(通讯)部门的合作,因而也期待着电讯电话公司参加进来。”而这个请求正是在松下讲这番话的时候提出的。即使把中国向电讯电话公司提出技术合作的请求同这件事联系起来看也是引人注目的。
    由于是中国政府正式提出的技术合作要求,电讯电话公司对于处理这件事很慎重,但是对同中国交流技术和知识,态度是积极的,打算尽可能地满足要求。
    据电讯电话公司及我国通讯器材业界讲,中国的电话通讯情况同发达国家比较落后得相当多。因此,中国政府最近几年对提高电话通讯服务表现出积极的姿态。 Lrw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衣阿华州衣阿华市九月十四日电】这些人是从台湾、香港、菲律宾来的,还有的——这是三十年来的第一次——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的。
    他们的名字构成了一部中国文学人名录:萧乾、毕朔望、叶维廉、于梨华。
    他们聚集在美国中西部乡村,举行“中国周末”。这是一次就中国文学事业的前途交换想法、主张和希望的活动。
    衣阿华大学的国际创作计划负责人、这次文学界人士集会的组织者聂华苓说:“这是三十年来北京的中国作家第一次到美国来。”
    她说:“他们是从中国(台湾)海峡两侧来的,全都是作家。其中有些是中国文坛上十分重要的人物。”
    聂华苓女士是在中国大陆出生的,一九四九年到台湾。她和她的丈夫保罗·安格尔一起创立了国际创作计划这个组织。
    参加中国周末的约有二十四名中国作家,其中包括许多现在侨居美国的作家。
    安格尔夫人翻译并创作了十三本书。她说:“(台湾)海峡两侧未交往过,正因为如此,这次聚会很重要。
    “这是一次文学界人士的聚会。它完全是非政治性的。但是举行这次聚会本身在政治上是具有某种含义的。”
    她说:“这些作家来自世界各地。他们生活不同,经历不同,对中国文学事业及其问题的看法也不同。但是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深深地感到自己是中国人。他们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他们对中国都很关心。”
    这次周末的活动都是一些社交项目,其中包括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弋。只有一次预定的讨论,题目是《中国创作事业的前途》。 Lrw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芝加哥九月七日电】一个九岁的台湾男孩的水彩画,在参加一年一度的第十四届国际儿童绘画比赛的一万幅作品中首屈一指,今天(七日)获得最高奖。
    陈钧亮(译音)的这幅获得优胜的作品,画的是一群孩子在放风筝。
    今年比赛的主题是:“我喜爱的运动或游戏”。比赛是由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城的克里斯琴儿童基金会主办的。
    获得第二名的是朝鲜的元善(十三岁),画的是一群女孩在跳民间舞;第三名是巴西的皮内罗(十三岁),画的是汽车比赛。 Lrw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经济新闻》八月三十日刊登一条消息,题为《大阪大学化学合成核糖核酸在世界上首次取得成功》,摘译如下:
    日本的研究队伍在世界上第一次化学合成核糖核酸(RNA)取得成功。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一样,都是一种基本的遗传物质。DNA业已在美国合成,因为RNA在合成时产生的化学反应复杂,所以迄今还没有任何地方在完全的化学合成方面取得成功。
    在世界上最先合成RNA的是大阪大学药学院池原森男教授的研究小组。二十九日,该教授在札幌市召开的日本药学会年会的特别讲演中发表了全部内容。化学合成的RNA是否具备生物体RNA那样的活性,当前正在进行最后阶段的实验。而研究人员说:“基本上有百分之百的信心”,预定最近在波兰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也将发表这一成果。
    核酸存在于生物的细胞里,根据糖的种类可以分成DNA和RNA两种。在DNA里有接受和继承亲代的遗传信息,而RNA起的作用是按照这个遗传信息选择细胞里的氨基酸,同时制造蛋白质。
    池原教授等人这次研究成功的是在RNA中被称为转移RNA的核酸。这种RNA一般是将七十五个到八十个核苷酸(碱基、糖和磷酸的化合物)这种原料组合在一起制造的。池原教授等人把它分成四个到十二个单位进行合成,按照顺序改变其组合,以大肠杆菌的转移RNA为板模,完全合成成功。
    DNA在一九七六年由美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克拉南教授在化学合成中取得成功。关于RNA,在一九七○年池原研究室的大塚荣子副教授成功地将丙氨酸t—RNA的组成单位合成到九个。
    池原教授说:“RNA比DNA构造复杂,不稳定,所以很难合成。从大塚副教授取得成功所得到的启发,又进行了多次研究。将来,利用人工制造的RNA去代替从遗传上来看并不理想的信息部分,也许能够消灭先天性畸型婴儿”。
    国立癌症中心生物学部长西村暹说,化学合成了这么长的RNA,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次,是一个可喜的成果。DNA已由美国的克拉南博士在化学合成方面取得成功,但因RNA在合成时,会产生各种副作用,所以难以取得成功。如若能够化学合成转移核糖核酸,那么就能自由地制造与天然的RNA结构不同的RNA,它将有助于了解RNA的功能,转移RNA怎样搞才识别特定的氨基酸等,人们期待它将成为核酸研究的有力手段。 Lr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