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57年5月14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帝国主义的当前目标(续完) '...

(原载法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法兰西”3月7日号)(续完)三、美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但是,如果说这种政策使得人们能够替成了美国经济所必需的“刺戟剂”——军事开支辩护,却不能为美国商品和资本开辟新的出路;这种政策丝毫不能使美帝国主义避免在世界规模上必须同社会主义体系竞赛。
    因此,为了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打入和征服殖民地地和不发达国家而进行的斗争,就不惜牺牲旧占领者而且不断扩大规模。
    这种动向若干时候以来即已明显。而针对埃及的军事行动对这种发展过程起了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提供了异乎寻常的机会,大大促进了这种过程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战争是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显然在亚洲和阿拉伯各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形势下发生的,就促使这种过程采取了前此只是畏畏缩缩试探过的途径:同民族资产阶级领袖们谈判的途径。在中东取英国而代之
    由于美国垄断资本原来就已经控制了中东石油产量的65%(1937年仅13%),因此首先是在石油方面,这一次对英国的最后堡垒的打击极
    为沉重。
    以往每年从伊拉克北部向巴尼亚斯(叙利亚)和的黎波里输送二千四百万吨石油的三重油管,在叙利亚境内被毁坏了三座加压站,这样一来,石油开采工作就陷于停顿状态,英国在那个地区的最后一张王牌伊拉克石油公司就直接受到了损害。而这次的毁坏,法国“费加罗报”驻贝鲁特记者德科凯几乎公开地归咎于美国。
    尽管伊拉克石油公司的经理再三竭力交涉,尽管人们加紧努力想把伊朗石油绕道土耳其,叙利亚油管却始终没有重新开放……巴格达人士在谈论用一个“伊朗式的”财团来代替伊拉克石油公司。
    在也门也有同样的斗争。这个小王国和亚丁英国保护国之间的边境地区石油蕴藏极为丰富。英国各托辣斯自信能够染指,既然已在1948年唆使亲英亲王们谋杀了过于倔强的也门老国王。但是,由于沙特阿拉伯国王和势力十分强大的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干预,英国的图谋失败了。
    1955年11月,也门开发公司获得了租借也门三分之二领土三十年的权利,其中包括亚丁和也门所争执的地区——几个星期以前英国部队就是在这些地区同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用卡车运送的、用武器装备的部落进行激烈战斗的。该公司的董事长乔治·艾伦是艾森豪威尔个人的朋友,他身兼三十一家美国公司董事职位,其中包括强大的钢铁企业“共和钢铁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沙特国王的美国之行,伦敦人士不安地予以密切注视,这是可以想见的。1957年2月9日“新政治家”这样评论所达成的协议:
    “华盛顿协议满足了沙特国王的几乎全部要求:武器、喷气式飞机、坦克和在沙漠中运兵的车辆,这将使得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无需不胜其烦地把运输工具借给沙特,好让他不时侵入英国保护下的领土……美国取得的补偿是:扎赫兰战略基地续借五年……这次谈判标志着英国在中东的势力转入美国掌握的一个重要阶段。……”“艾森豪威尔主义”
    艾森豪威尔主义纵然一再提到“精神因素的异乎寻常的重要性”,其实这个主义只不过是美帝国主义控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努力中的相当脆弱的思想工具。如果艾尔索普兄弟的话可信,在苏伊士运河危机时期华盛顿盛传着这样的说法:美国在让盟国“自作自受”的同时,已经准备好坐收渔人之利。英法两国的部长们当时对美国在中东的态度提出抗议,据说国务院是这样回答的:“英国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把法国人赶了出去,而历史是极有可能重演的”(1956年12月9日“纽约时报”语)。
    值得注意的是以色列在这种政策的执行中所起的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这个年轻的国家的统治阶级一方面同美国资本有联系(主要是通过美国境内人数众多的犹太少数民族),另一方面同英国资本有联系(英国在犹太复国运动奠基时所起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似乎在力求利用这两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竞争。不过,在客观上,尤其是在苏伊士战争失败之后,这个统治阶级是为美帝国主义服务的,美帝国主义则利用以色列—阿拉伯国家之间的不断的冲突作为既对特拉维夫、又对阿拉伯国家讹诈勒索的有力手段。例如,艾森豪威尔最近的建议主张使美国船舶得以控制亚喀巴湾……但是,由于时局而成为具有头等重要性的中东地区,并不是美帝国主义唯一的目标,大家都已经注意到美国总统所关心的地区包括北非在内。非洲阴谋
    法国资本家对于美国对手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施展的阴谋感到不安(据传,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改变态度”,取得的报酬是法国答应让美国参与投资开发撒哈拉石油),对于美国,摩洛哥谈判和小胡佛为上文所述在这方面玩的把戏感到不安。
    巴黎所有的报纸都注意到了摩洛哥苏丹和刚从华盛顿回来的沙特国王在马德里举行的会议(据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的一名代表也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已经(或者将要)继之以沙特访问拉巴特和突尼斯以及布尔吉巴访问拉巴特。
    各报注意到:
    (一)历史上第一次,美国副总统即将正式访问非洲。尼克松将代表美国参加3月初在阿克拉举行的黄金海岸(加纳)独立典礼。然后,他将正式访问利比里亚。
    (二)据信,白宫正在考虑在1957年和1958年邀请好几位非洲国家元首。不过,这只是一个还没有开始执行的计划。
    (三)美国准备扩大援助非洲、特别是援助最近获得独立的非洲国家的计划。在这方面,人们注意到国际合作署署长霍利斯特将在本月底相继访问亚的斯亚贝巴、喀土穆和的黎波里。
    (四)针对中东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艾森豪威尔主义,据杜勒斯自己透露,将包括非洲一部分领土在内(埃及、苏丹和利比亚)。
    (五)美国政府加强了在华盛顿和非洲大陆上所殷立的非洲事务外交机构。美国政府已经向国会建议国务院下设一个新职位: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
    (六)在经济方面,最近已经宣布在黑人非洲在(法国)于纪纳—佩希奈托辣斯、美国奥林·麦奇逊公司、英国不列颠铝公司和一家瑞士公司的主持下,由法国占据优势而建立一个新的国际托辣斯——国际铝公司。(西南非)弗里亚地区的铁矾土产量每年预计为一百五十万吨;就地兴建的一座工厂每年将出产四十八万吨铝。与此有关的是在佛兰斯威尔开采锰矿,而美国钢铁公司已经在开采中占据支配地位;同时,正在规划法美联合计划来开采(赤道非洲)加蓬和(阿尔及利亚)坦杜弗的铁矿。贝尔顿报告
    美国国务院曾经专门派遣一个代表团于1955年9月、10月、11月和12月在非洲作了访问。这个代表团在1956年8月对众议院外交委员会提出的一个报告清楚地表明了美国对于非洲的兴趣,团长是一个共和党女议员——贝尔顿夫人,代表团访问了撒哈拉以东和以南的二十四个地方和国家。
    报告说:“美国由于住居自由世界的领导,不能规避领导开发非洲的责任。随着这些国家逐渐摆脱外国统治而行使充分职权,我们就无需经由各宗主国的媒介来同非洲大部分地区联系,我们将同非洲土著直接打交道。促使这些国家站起来,同时争取它们的信任、友谊和尊敬。这件事应该马上就做。”
    今天依据这个总方针行事的前提就是在许多前殖民地国家同民族资产阶级人士举行谈判。前面曾经提到过的洛克菲勒的函件十分强调这一点。装得象绵羊的豺狼
    华盛顿是在遵照这种指示办事,关于这一点,有以下的证明:摩洛哥和突尼斯民族主义领袖们受到友好接待而且对他们许下诺言;国际银行对印度的态度突然改变,而这家银行同华尔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还有,尼赫鲁的访问美国以及他同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长时间密谈被大事渲染而且受到重视。长久以来在美国鼓吹这种路线的人士中间有些人,例如福特,甚至要求贯彻执行这种路线而同人民中国谈判缔结一个条约。
    不用多说,美国对于新近独立的各国改变了态度,这同国际道义是毫不相干的:豺狼并没有变成绵羊,美帝国主义并没有忽然信服共处“五项原则”。美帝国主义根本无意从此尊重各国人民的独立和慷慨帮助他们自由发展。它只是已经逐渐认识到殖民地解放运动的力量现在已经势不可当;认识到由于“俄国在争取亚洲和阿拉伯世界方面已经取得重大的进展”,因而资本主义制度遭到很大的危险,从而认识到不得不在不发达国家同社会主义世界和平竞赛。美帝国主义力求在今天由于现实所迫而不得不面临的情况下尽量保证自己的扩张,尽量保证托辣斯所需要的最高利润,就是说在实际上牺牲它的盟国、被保护者和对手。
    这就意味着,只要可能,美国领袖们就要继续试图运用针对危地马拉那样的手法、而不是经由平等谈判来解决美国同寻求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的关系;他们永远偏爱阿马斯、索莫萨、巴蒂斯塔之流,而不喜欢尼赫鲁或纳赛尔:美国石油公司在印度尼西亚施展的阴谋、美国目前在老挝和柬埔寨玩弄的诡计再次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还需要什么证明的话。
    这特别说明这样一点:社会主义世界的强大力量是决定当前局势方向的因素,既是世界和平的保证,又是前殖民地自由发展的保证。四、美国的欧洲政策
    对于依据世界当前现实情况而演变的美国政策的这种环球方针,在欧洲的影响体现为推行欧洲复兴方案、共同市场、欧洲原子能联营组织、欧非共同体。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上次会议表明:美国坚决要从英法由于在埃及的军事行动而进一步陷入的从属地位中谋取最大利益,坚决不肯承担义务,坚决要对处理世界事务保留一切自由。
    日益明显,在华盛顿看来,大西洋组织应该成为五角大楼的欧洲臂膀,而重新建立起来的、装备着原子武器的德国国防军,就可以成为这只臂膀的拳头。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二版)
    正是由于帝国主义的打算现在已经不可能不考虑:鉴于世界力量对比情况,将被迫继续共处下去,因此,在华盛顿出现了这样的倾向:愿意考虑欧洲军事上中立而隐蔽的意图是借此削弱社会主义世界的团结。因此,首先对苏联的如下建议表示感到兴趣:在两个阵营的欧洲分界线两侧各八百公里建立一个互相监督的地区,这个地区的驻军人数将依据共同协议而大量裁减。杜勒斯、史塔生和裁军
    看来现在华盛顿对于这个问题是在犹豫,出现了分歧;在这方面,值得引述美联社的一条电讯:“纽约1月4日电:假如美国‘记者’双周刊的报道可信,在美国继续驻军德国的问题上,国务卿杜勒斯和史塔生的意见是对立的”。
    这家刊物的总编辑赫尔在该刊最近一期中写道:美国现在在认真考虑一旦可以从俄国人方面争取到全盘解决欧洲问题的时候把美国部队撤出德国。但是,关于苏联和西方同时撤军的“史塔生建议”,据说已经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引起激烈的辩论”。据说,上个月当杜勒斯在巴黎参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的时候,史塔生自行决定通过报纸放出了试探气球。据“记者”双周刊说,杜勒斯“对于史塔生的这种行动十分恼怒”,远隔重洋用激烈的措辞向华盛顿表示了自己的意见。
    刊物又说:“国务院高级官员宣称:他们并不知道有可能使得美军撤出德国的任何计划”……但是,事情毕竟出了毛病。一个官员私下承认:波恩总理听说这种消息之后,脸色“苍白”了。
    又据“记者”说,史塔生认为:最近东欧的事件可能使得俄国抱有这种愿望:“实行撤军以使安全问题的全盘解决成为可能”。因此,史塔生希望美国提出“崭新的”裁军建议。
    暂时,艾森豪威尔总统据说是反对史塔生的建议的,因为“美军撤退的前景”对于阿登纳总理可能造成“有害的后果”。
    刊物又说:“华盛顿好几个星期以来在幕后进行的辩论终于公开出来了。这场辩论当时和现在都涉及这样两派人之间的争执:一派人希望立即利用由于苏联处境尴尬、因而在我们面前出现的新机会,另一派则说:要坚持下去,不要这么急吧!时刻不要忘记我们以往的政策。不要作出可能帮助苏联摆脱进退两难局面的事情,尤其是,不要忘记阿登纳和波恩!’”
    后来又发生了一些事情,证实这种反对意见是存在的。
    (一)今年2月月15日在巴黎发表了一个半官方公报,宣布将在3月初举行法—英—德—美工作小组会议研究德国问题和欧洲安全问题。这个公报证实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曾经举行会议研究史塔生的主张,并且对于以下的事实表示愤懑:“法、英、德三国政府当时未能得悉会议情况,而且违反大西洋联盟实践原则的这种保守秘密的做法,助成了欧洲对美国怨恨和不信任情绪的流传”。
    (二)某些有影响的美国评论员仍然在为“史塔生论点”作宣传。华盛顿—波恩轴心
    不过,一方面鉴于德国即将举行选举,而华盛顿的赌注是押在阿登纳身上的,另一方面鉴于匈牙利事件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引起希望,因此现在美帝国主义似乎对直接过问欧洲事务的政策予以绝对优先地位,在密切联合德帝国主义的情况下过问欧洲事务,因为大家知道:这两个既是盟友又是敌手的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密切交往着的,而且美国资本已经深深渗入西德经济。
    在欧洲(同西德)联合,这就部分地说明了美国对于欧洲原子能联营组织和共同市场的态度;这种联合而且是超过欧洲的界线的。
    充当艾森豪威尔顾问的经济学家们在1月初曾经同波恩政府与西德工业界代表会谈,特别是同克虏伯—拜次康采恩总经理会谈。在这次会谈之前几个月,克虏伯曾经向美国助理国务卿墨菲提出过一个打入不发达国家的计划。
    1月3日又在杜塞尔多夫的花园饭店举行了会谈。参加的有拜次和索耳(代表蒂森钢铁工厂)、路透(代表德马克公司)、汉勒(代表克勒克内股份公司)、柯斯特(代表莱因普鲁士公司)以及工会组织改良主义领袖里希特。汉堡刊物“明镜”认为:美国和德国垄断资本家代表之间和两国政府代表之间的这种会谈,是“德美联合行动的出发点,而这种行动的公开目的就是为西方世界挽救英法在苏伊士冒险之后被迫放弃的阵地”。
    美国已经在利用美国公司的德国分公司去打入南美的某些国家,这样就避免了在那里由于总公司的美国名字而引起猜疑。同德国资本家联合起来把英国和法国从中东排挤出去,当然使美国资本家得到同样的好处(同美国资本家联合的德国公司也往往得到了美国的投资)。
    汉堡刊物“明镜”为此表示高兴:“直到现在主要代表私人经济利益而活动的某些德国公司,目前在逐渐变成执行美国国策的先锋!”
    “纽约时报”则写道:“最近在德国发表的一篇文章表明:自从去年夏天以来,美国重工业和西德重工业恢复了密切的合作。两国大公司已经签订了大量的重要合同。还有许多合同正在准备中。美国大公司纷纷要求了解情况,争取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洲建立(德美)联合关系。这种发展就其后果而言,被认为比自从西德成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以来的任何政治事件更为重要。
    当前国际局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阵营在加强团结,飞速发展,而资本主义制度却矛盾百出。只要和平力量在国内和国际规模上团结一致行动,就能够击败帝国主义的图谋。 0j6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