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3月30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3-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报报道:瓦尼主张美同等地给中苏最惠国待遇 '...

    说杰克逊主张美国只给中国提供贸易上的好处,而不向苏联提供这种待遇;杰克逊与瓦尼克的争论反映了美国对外政策方面的重要辩论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三月二十三日刊登埃文斯和诺瓦克合写的一篇报道,题目是《从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中抽掉瓦尼克》,摘译如下:
    民主党内在对苏战略上的严重分歧在三月八日那一天再度暴露出来。俄亥俄州众议员瓦尼克在那一天表示,他打算推翻写上他的名字的赫赫有名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
    他是以一种奇怪的形式作出这一表示的:一封没有寄出的写给卡特总统的信件的底稿。他在这封信里建议(除了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外)也同苏联发展全面的贸易关系,因为苏联的移民人数增加了。实际上,瓦尼克是建议使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成为一纸空文。
    这项已经有了四年的历史的修正案规定,莫斯科必须保证它不会阻碍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移居国外;否则,它就不能同美国建立正常化的贸易关系(享有“最惠国”待遇)。对此,苏联人表示绝对不能接受。因此,瓦尼克现在建议总统宣布,由于苏联移民人数增加,已经构成充分的保证。
    瓦尼克的这个主张是极其符合政府的观点,大概也是符合总统自己的想法的。这个主张却是最不符合瓦尼克过去的立法伙伴参议员杰克逊(华盛顿州民主党人)的想法。
    正是由于杰克逊,使得瓦尼克的信一直没有而且也许永远不会送给白宫。在杰克逊听到瓦尼克的倡议的风声之后,就大发雷霆。
    不论杰克逊和瓦尼克的伙伴关系是否能够恢复,但是真正的争论是在杰克逊和总统之间。杰克逊主张对克里姆林宫持强硬态度,卡特却不愿意这样做。
    瓦尼克三月八日写给卡特的信件的底稿中提到了他在去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同苏联大使多勃雷宁的一次交谈。瓦尼克对苏联去年给三万一千人发给出境签证表示满意。
    瓦尼克的信上说,他接着就向多勃雷宁表示,卡特“有可能”建议向中国和俄国都提供“最惠国”待遇。“关于苏联,我表示”总统的建议“可以建立在这样一种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就是苏联在移民方面的积极倾向表明,苏联的人权(运动)正在大大改善的基础上取得进展。”这样一来,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就完蛋了。
    杰克逊认为,移民人数增加是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的经济压力造成的结果,现在不是放松这种压力的时候。苏联的移民还远远不是自由的,瓦尼克所说的俄国的人权已经“大大改善”是一种明目张胆地夸张的说法。
    瓦尼克的话反映了国务院的人们的主张。他们希望以不偏不倚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和苏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杰克逊将向中国提供贸易上的好处,包括信贷在内,但是不向现在正在世界范围内挺进的苏联提供这种待遇。
    因此,杰克逊同瓦尼克的争论反映了对外政策方面一种具有无法估计的重要性的辩论。 zmt品论天涯网


    【德新社布鲁塞尔三月二十日电】欧洲共同体委员会在这里发表的一份报告预计,一九七九年上半年共同体的石油供应将比去年同期减少百分之六。
    这份报告说,虽然眼下还没有发生危机的危险,但仍迫切需要节约能源的措施。
    这份报告说,共同体必须尽快制定出节约能源的措施,这就要求共同体九国政府、共同体委员会、石油公司和国际组织进行合作。
    据这份报告说,共同体一九七九年能源需求总量的约百分之五十三不得不靠进口,委员会说,这一数目使共同体对外国的依赖“达到令人不能接受的程度”。
    共同体正在谋求同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新的能源合作。
    十四日这里公布的一项计划大纲透露了同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进行的最初两个这样的合作项目,这些项目集中搞煤炭与天然气能源技术和把阳光和风力作为能源。还将开始勘探铀矿。
    共同体委员会开始时,将在一九七九年为在这两个国家搞的联合项目提供二千九百万马克,今后几年提供的资金数量将增加两倍。
    共同体认为,今后几年发展中国家的能源需求量将迅速增大。由于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也在增大消费量,共同体专家们预计八十年代会出现世界范围的能源短缺。 zmt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华盛顿三月二十三日电】能源部长施莱辛格今天提出警告,如果石油生产国家因为伊朗已经恢复石油出口而减少他们的产量,就会重新出现世界范围内石油短缺的现象。
    这位部长对国会说,虽然伊朗革命政府已经恢复石油生产,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供求之间“仍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 zmt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华盛顿三月二十七日电】国务院发言人霍丁·卡特今天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今天在日内瓦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的作法是“不合时宜和不公正的”。
    他说:“我们对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利用目前石油市场的紧张状况提高石油价格深感遗憾。这种紧张状况是伊朗中断石油出口所造成的。”
    这位国务院发言人说,石油输出国组织的行动着重指出“国际能源机构工业国成员承担的控制石油需求的保证是迫切需要的,这项保证要求在今年年底对石油的共同需求量每天减少两百万桶”。 zm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二月二十七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到二○○○年领养老金者将与儿童一般多》,摘译如下:
    约二十年后,即到二○○○年,联邦共和国十五岁以下的儿童将只占居民的七分之一。到那时,儿童在居民中所占的比例将从现在的将近百分之二十一减少到令人担心的百分之十五。这是威斯巴登联邦统计局在最近一次为“儿童年”所做的预言中提出的。
    根据目前有效的预计,到本世纪末,联邦共和国的总人口将只有五千四百七十万。到一九八○年,在联邦地区和西柏林可能还有五千七百九十万男女和儿童。在联邦共和国,儿童仅占公民的五分之一左右。
    根据官方的预测,到本世纪结束前不久,在联邦共和国达到领养老金年龄的人将与十五岁以下的儿童一样多。在过去的一百年中“老人”的数字已从当时的百分之四点六增加到现在的百分之十五,增加了三倍多。但是一百年前的情况却与此相反,当时德国的儿童要比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多七倍。
    从统计看,儿童人数“大幅度下降”可以追溯到一八七一年。儿童数量从这个时期开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只发生了百分之零点几的变化,当时每三个德国人中间便有一个是儿童。但是到了二十年代中期,儿童人数已只占四分之一。到一九七○年,十五岁以下的儿童人数勉强只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一九七六年统计的时候已下降到了五分之一。 zm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三月八日刊登一篇报道,题目是《三百万至四百万儿童每天看电视》,全文如下:
    在联邦共和国有一千四百万架电视机。有三到四百万儿童每天看电视。约有百分之八的六至八岁的儿童在晚上十点钟还坐着看电视。三岁到九岁之间的儿童有百分之八十三每天看差不多一个半小时,从三岁到四岁的儿童有百分之八十一每天都看,其中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儿童看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从五岁到七岁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有百分之八十,其中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儿童每天看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八至九岁的儿童每天看电视的占百分之八十八,其中看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的占百分之二十三,每天看的时间超过两个小时的占百分之三十七。
    儿童从十三岁起,看电视的人数不断下降,从十五岁起,看电视的人数迅速下降,十六至十九岁之间的孩子看电视的达到了最低点。原因是:学校和职业要花费青年人很多时间。他们愿意走出家庭,在他们之间进行交往。由于这种看电视的习惯,科学家们提醒人们不要延长儿童节目的时间,而是要有时间的限制并且把它限制在经仔细挑选的节目上。 zmt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汉堡三月六日电】(记者:西蒙)在西德,许多儿童由于害怕学习成绩不好或考试不及格受到父母的责罚,往往自杀或做出其他吓人的事情来,这使得西德的许多城市在发成绩报告单的时候安装了专用的“热线”电话。
    成绩报告单一年发两次,一次是冬天期中的时候,另一次是学年结束的时候。
    一些有经验的母亲、教师、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自愿担当接电话回答问题的任务。
    住在不来梅的施米特克(她是个有五个孩子的母亲)家里的电话铃一响,她就赶紧去接,以为打电话的一定是个哭哭啼啼的孩子,虽然多半可能是哪一个感到担心的家长打来的。同她一起在不来梅负责“热线”电话的伙伴安娜·蒂曼说,一些家长打他们的孩子,拿走零用钱,晚上很早就不让孩子外出,几个星期不许孩子看电视或电影,还不让他们假期出去旅行等等。
    下萨克森州负责学校事务的雷默斯呼吁家长们“不要把成绩不好弄成悲剧”。他要家长们想想自己当学生时候的情形和也是不那么完美的成绩报告单。
    一些德国孩子不愿意拿着不好的或不及格的成绩单回家去受到父母的责罚,于是他们就躲起来,离家出走,或者寻死。
    家庭事务部的专家们估计,一九七六年至少有五百个六岁到十八岁的少年自杀。据认为,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的数目还要多。另有几千个年青人试图自杀。
    所有打热线电话的人都不肯说出姓名,除非哪个孩子要求当面谈谈。在汉堡就有这种当面商谈的机会。汉堡是西德迄今为止为儿童保持“关心电话”的唯一城市,有十一个志愿者轮流值班接电话,他们都是自己有孩子的,而且都受过处理年青人问题的专门训练。 zm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