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3月29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3-2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刊文章《劳工问题:如果老板说:“你被解雇了!”》 '...

    说美国一年内也许有二千四百万人尝到失业的滋味;在许多被解雇的人员当中,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喝酒、吸毒、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患病;自杀率是很高的
    【本刊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月十二日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劳工问题:如果老板说:“你被解雇了!”》摘译如下:
    一个在就业问题方面提供意见的权威人士克里斯托尔说,将在今年初暂时被解雇或解雇的几百万人当中,很少人准备应付将产生的损伤性的后果。
    克里斯托尔是在讲演会上、车间里和讨论会上传授他的理论的。
    问:克里斯托尔先生,人们被解雇的最普遍的原因是什么?
    答:雇主们提出的解雇理由和解雇的真正原因未必相同。向工人们解释的最常用的理由是:“你没有做好你的工作”或“你不符合我们的标准”。经常出现的真正原因是:雇员和雇主的看法不一致。他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问题。
    问:一个新的老板为了想要塞进他自己的人而解雇一些工人,这是常有的事,对吗?
    答:是的,那是一直存在的事。事实上,关于这一点有人写了一本既有趣又可悲的书,书名叫《欢迎你到我们的联合大企业里来:你被解雇了》。
    问:在我国,每年有多少人变动工作?
    答:我可以提供一个很粗略的数字,是摘自政府的统计数字的。我国约有一亿劳动力。假定某一年的平均失业率达到百分之六,而典型的失业时间为一百天。如果每一季度约有六万人变动工作——有的复工,有的离开工作岗位——那么,在十二个月的时间内,也许有二千四百万人会尝到失业的滋味。
    问:当一个人突然被解雇时,他该怎么办?
    答: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让我先说一句:等到你被解雇了之后才考虑这个问题已经有点为时过晚了。我们当中,有许多人舒舒服服地生活,没有意识到压力正在不断增加,使我们迟早会尝到寻找职业的滋味。
    工程师和建筑工人通常会面临这种局面。我知道一件事:有几百个人在一个工程项目里工作,他们知道,这项工程到了一定的日期就会结束。他们就是不相信会有这么一天他们在那里工作到最后一分钟,没有为工作停止的时刻的到来作好准备。
    问:对大多数人来说,失业是一种损伤性的经历?
    答:不仅是损伤性,而且是破坏性的。我们的文化制度没有使我们对此作好准备。我们完全靠自己。如果一个人只有有限的自尊心的话,解雇可以完全把他毁灭。
    在我们的时代里,没有讲过的故事之一就是人们在失业之后垮下来的情况。许多被解雇的行政人员当中,离婚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五。他们喝酒、吸毒、由于心理上的原因而患病。自杀率是很高的。我知道有些行政人员在被解雇之后,不敢告诉他们的妻子。他们早上起来出门,表面上是照例去上班。他们在欺骗谁呢?到了月底,他们拿不到工资,真象终于暴露了。
    问:在双职工的家庭里失业造成的经济问题是否不那么严重?
    答: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大多数人的开支差不多是与总收入相等的。当然如果丈夫先失业而妻子仍然工作,或妻子失业而丈夫仍然工作,生活是有一点保证的。但是,仍然有必要减少家庭预算。
    问:假定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被解雇。那么,要重新工作,第一步应该采取什么行动?
    答:最重要的忠告是消极的:请别惊慌失措。必须认识到,从你的角度来说,你失业是个大灾难,但是,这件事不大会为外界所注意。
    把这件事告诉你的家属和你所信任的其他人。也许你有几个孩子在大学里念书。告诉他们:“你们开玩笑说要在顾客自取饭菜的食堂工作。现在别再拿这件事开玩笑了。如果你能努力工作、提供帮助,这也许是个好主意。”
    问:一个人应如何处理因失业而产生的财政问题?
    答:在这个问题上,正视现实是极为重要的。你的收入停止了。可能要在几个月之后你才会再拿到固定的收入。根据约略的估计你失业一周就等于你的年收入减少一千美元。
    问:申请失业补贴怎么样?
    答:根据我的经历,中等收入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愿申请补贴——我认为那是不对的。许多人认为这样做有失身份。这不是失业救济,这是他们的雇主已经为他们付的保险费。
    真正困难的是,为了得到那份保险费,个人必须到当地州一级管失业的办事处登记,也许要排队,可能还会受到那里的一位工作人员简单粗暴的对待。
    问:专门的职业介绍所或者“物色人物”的机构对帮助找工作有多大价值?
    答:让我们来看看各种类型的介绍职业的机构吧。首先是州里的职业介绍所。作为专门的机构,它们没有什么用处。除了最下层的职业以外,它们干得不怎么样。第二个是私人职业介绍所。一个人应当对自己提出的实际问题是:“一个机构能为我做的而我不能为自己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以为有人将把你希望要做的工作介绍给你,那你就错了,而且一个为使你重新得到工作而向你收费的机构可能会使你失望。
    最后,是职业的行政招募人员,一般说来他们是根本不会对你有什么帮助的。
    问:假使一个人详细列出了他的才能和目标。那又会发生什么情况?
    答:首先,他将碰到生活中一个严酷的事实:这个国家的正统的就业制度是一个悲剧。它是基于这样一种设想展开工作的:一个人要想把他的才能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就得从头做起,而且是非常费劲的。 zVw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联《消息报》三月二十三日刊登该报记者斯图鲁阿从华盛顿发回的一篇题为《一顿午餐的代价》的述评,摘译如下:
    “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得出了这个幽默而远非逗笑的结论。
    布热津斯基准备在家里接待中国贵宾——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宾主都认为,午餐十分成功。用布热津斯基的话说,午餐促成了美中关系“坚冰的打破”,“为个人联系定了调子”。
    布热津斯基访华时就游览了长城,他登上“基辛格高度”后,意味深长地说:“我们继续走吧。”接着就建议陪同他的中国人比比谁先跑到最高点。“谁跑得最慢就让他到埃塞俄比亚同俄国人打仗去!”他大叫一声,就在长城上跑起来,充分表现了疯狂的“冷战”短跑手的性格。
    他在中国也同邓会谈,用他的话说,会谈过程中发现双方“利益并行不悖”。他说,“我曾强调,我们对华态度反映出我们的长远观点:我们希望这个世界的事态如何发展。”华盛顿和北京利益的“并行不悖”,无疑就是前者指望中国利剑,后者指望美国炸弹。
    《华盛顿邮报》曾说过,“布热津斯基影响了中国政策的未来,而中国的政策影响了布热津斯基的未来”。简言之,我帮你,你助我。对照中国侵越及随之而发生的暴行,“我帮你,你助我”这个公式就更显得极其凶险。邓访美为侵略军铺设了通往越南之路。
    在印支打出了“中国牌”。这就是布热津斯基家那顿午餐的客观代价。但是,北京在越南也打出了“美国牌”。这也是那顿午餐的代价。 zVw品论天涯网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月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对诺贝尔奖的质疑》,副题为《一位美国女教授的调查》,转载如下:
    自从瑞典籍科学家诺贝尔一八九六年逝世以来,诺贝尔奖成了学术的一项殊荣。几十年来,诺贝尔奖以崇高的荣誉,和一定的奖金(三万与十四万五千美元不等),奖励了不少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奋勇迈进而有贡献的科学家,它自有其存在价值,但是否也有其弊端呢?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女教授苏克曼博士对此作了专门调查,发觉诺贝尔奖的作用与设奖的主观意愿距离不小。
    如同所有的奖项一样,诺贝尔奖设立的动机是两方面的,一是奖赏性,一是鼓励性。奖赏是对已取得的成就而言,鼓励则着眼于未来,祈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先说鼓励性吧。
    据统计,几乎所有得奖的科学家在获奖后,都减少了论文的发表。以得奖前后五年计算,差别是三与二之比。考虑到年龄增长,工作效率减缓的因素,苏克曼比较了同年龄、同学术领域及研究性质相同而没有得奖科学家的表现,发觉没有得奖者的论文生产率稳定得多。
    造成这现象的,有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
    一个科学家一旦得诺贝尔奖,在学术地位高升的同时,社会地位也在暴升,一夜间成了名流、哲人。随着而来的,是学术同业、学院行政人员、政府要人、新闻记者、社会贤达等等不尽的应酬。
    难怪法国科学家,一九六五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勒沃夫教授诉说:“我们从不知名变成电影明星一样,可以说是拆磨。我们不习惯这种社交生活,它使我们不能继续工作……我们的生活完全颠倒了。”
    大概是前车可鉴吧,一九六二年得诺贝尔医学奖的英国科学家卡力克教授,得奖后印备大量这样的复函:“接获来函,感激殊深。惟未能接纳阁下关于撰写自传、送赠照片、接受访问、发表演说、出任主席……的要求。歉甚。”
    诺贝尔奖肯定成绩的奖赏性,是历来较多为人诟病的。苏克曼访问了很多得奖的自然科学家后,发觉他们近半数对自己得奖的研究成果心情矛盾。例如一名得奖化学家说:“我以为,我所凭以得奖的成就是好的。但我一份关于某种物质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的论文贡献更大。如果我给自己颁诺贝尔奖,那我就给予这论文。”
    很多得奖人在获奖后,对所得奖项目的评价予以保留,因为这“仅仅是”偶然的巧合而已。一名物理得奖者得奖后说:“真的,我以为诺贝尔奖太过分了。我是凭纯粹偶然的发现得奖的。你没有这发现,不是你的错,特别是,你发现了,也不是你的功劳。”
    那么诺贝尔奖是否仍应视为科学最高成就的标志?苏克曼认为,以此为最高的标志起码是不全面的。她以为,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普遍出现的那种谨慎、务求作出“安全”选择的态度,至少已把很多成就不亚于得奖人的科学家拒诸门外。
    苏克曼指出,一种奖项,无论它开始设立时如何尽善尽美,但如果它不跟随着它要代表的领域向前发展,那么这种奖项弊端百出是不可避免的。
    诺贝尔奖设立已逾四分之三世纪,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社会结构都起了飞跃变化。难怪苏克曼要对诺贝尔奖是否真能推动科学的发展打上问号了。 zV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