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3月18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3-18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报报道《美国正在制定新的对亚洲政策》 '...

    《“隔离战略”谋求把这个地区的冲突限制在共产党各国》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三月十五日刊登理查德·伯特的一篇报道,题目是《美国正在制定新的对亚洲政策》,《“隔离战略”谋求把这个地区的冲突限制在共产党各国》,摘译如下:
    由于中国和越南的战争,以及由于北京和莫斯科的关系日益紧张,卡特政府正在制定一项谋求把北亚和东南亚的任何冲突都限制在共产党国家的政策。
    白宫和国务院的助手们说,政府在亚洲的目标是要避免直接介入共产党国家之间的争端和确保这种冲突不会把亲西方国家卷进去。国务院的一位高级官员说,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政府正在奉行一项“隔离战略”,旨在限制共产党人的战争对美国在亚洲的安全利益的影响。
    他说,对于实行这样一项战略所极端必要的事是,向亚洲各非共产党国家增加经济和军事援助,和重新确认政府以前作出的继续成为这个地区的一支力量的决定。
    据说,政府最近已同意帮助泰国把它的军队现代化,和至少暂时停止再从南朝鲜撤出美军。五角大楼的官员们说,关于缩小在西太平洋的美国海军力量规模的应急计划现在也被搁置起来了。
    作出这些政策决定的原因是,高级官员们认为,亚洲的共产党国家同亲西方国家长期冲突的时代现在已经为中国同苏联为争夺影响进行旷日持久的斗争这样一个新时期所代替。
    甚至在最近爆发印度支那战争之前,政府就已经决定不再大规模削减美国在亚洲的力量。这项“隔离战略”的要求支持了这项决定。
    直到不久前为止,官员们对印度支那战斗对泰国的影响感到极为关切。在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后,美国情报官员获悉,中国正通过泰国领土向柬埔寨叛乱分子运送军事物资。在今年早些时候泰国总理江萨访问华盛顿期间,政府官员提醒他,越南可能以此为借口对泰国发动军事进攻。
    人们认为,中国对越南的进攻已经使越南对泰国的进攻成为不大可能了,但是官员们认为,中国的进攻增加了其他国家,特别是日本对安全的担心。
    苏联已经派了约十二艘军舰去中国南海,某些分析人员认为,受到中国威胁的越南可能愿意让苏联海军在金兰湾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基地。他们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对日本及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经济生活极为重要的海路将会受到严重威胁。
    官员们还对中苏竞争对朝鲜半岛的稳定可能造成的影响表示担心。
    据说,由于这些担心,政府将为亚洲确定一项明确的战略,其内容有:增加美国的军事援助。在江萨总理访问期间,政府原则上同意帮助泰国建立一支能够防止越南进攻的武装部队。
    官员们说,政府对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国的武器要求将持同情态度,同时将鼓励日本继续加强海空力量。
    保持美国军队。在一九七七年,卡特宣布从南朝鲜撤走美国的一切地面部队,最近,五角大楼的分析人员一直在考虑从西太平洋的第七舰队撤走一支航空母舰特混舰队。但是,卡特在年初透露,在高级官员对那个地区的局势进行研究以前,将暂停进一步减少美国军队。
    官员们还说,印度支那的冲突着重说明了东南亚组织的重要性,并说,政府同日本政府一起准备加强对这个联盟的经济支持和支持各成员国之间加强政治合作。 vSy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华盛顿三月十四日电】美国防部人士今天说,根据电子仪器对最近苏联导弹试验的侦察,苏联导弹可能载有十四个弹头。
    这个弹头数目比目前所建议的美苏武器条约允许的数目多四个。
    这些人士说,对于中央情报局透露的这一情况,美国专家们仍在进行估价,但是这个情况引起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在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加以解决,这样可能使限制战略武器条约的签署日期推迟。一个五角大楼人士说:“关于这种情况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会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未能作出判断。目前的看法是,这是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些人士说,苏联已经初步同意,新的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规定SS—18导弹能够携带的弹头或核弹以十个为限。他们说,但是在十二月份,中央情报局对于在SS—18试验发射中使用的导弹侦察到的情况表明,这种导弹能够携带十四个弹头。
    【法新社华盛顿三月十四日电】五角大楼人士警告说,人们相信苏联已经提高它的威力最大的多弹头导弹SS—18的摧毁能力,这就给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谈判带来“一些可能是严重的问题”。五角大楼官员引述美国情报机构的报告说,在十二月份对SS—18进行了这样的试验:它携带的弹头或其他装置的数目超过十个,而十个是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草案中规定的最高限额。五角大楼官员说,导弹增加的能力可以携带补充的核弹头,也可以携带那些使防御系统失效的装备。根据目前的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草案,签字国在缔结条约以前进行的试验中,不得增加导弹携带的弹头数目。 vSy品论天涯网


    在1939年,当同爱因斯坦一起到美国避难的西拉德和维格纳听说德国科学家打算要分裂原子,于是就去向爱因斯坦请求帮助。爱因斯坦本人当时对于物理学的进展可能只有一点模糊的印象,但是在西拉德和维格纳向他介绍了情况以后,他同意写一封信给罗斯福总统,要他警惕纳粹也许会设法制造原子弹的可能性。这封信得到了公众的赞扬,认为它有助于说服罗斯福下令实施曼哈顿计划,从而制成了第一件原子武器(虽然这封信的实际效果到底如何并不清楚)。
    后来,当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以后,爱因斯坦表示极大的遗憾。战争结束以后,他亲自向来看他的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流着眼泪道歉。在另外一个地方,他还说过:“要是我早知道德国人不会制造出原子弹来的话,我就不会为原子弹说什么话了。”
    爱因斯坦的晚年是麦卡锡主义直言不讳的敌人。他认为麦卡锡主义极其类似于德国的魏玛共和国覆亡以前的那种动乱。他敦促知识分子拒绝接受他所说的“国会进行的宗教裁判”,即使“冒坐牢和倾家荡产的风险”也在所不惜。他受到了许多人的咒骂。参议员麦卡锡称他为“美国的敌人”。爱因斯坦最后的一项社会活动是同罗素和其他学者一起要求禁止一切战争。
    英国科学作家卡文德说:“后代敬仰的爱因斯坦早在1919年就已经完结了。”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真的,虽然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家威恩堡和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萨拉姆都认为爱因斯坦梦寐以求的统一场论可能有朝一日会成为现实。在诸如“超引力”和“扭线”这些恼人的数学概念上也进行了新的深奥的研究,似乎出现了一点光明,有可能把爱因斯坦心爱的相对论同他所不相信的量子论结合起来。
    不论这种探索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这位相对论之父仍然是一个感动人的人物。他是二十世纪的牛顿,他点燃了物理学的火焰,在学术上留下了极其丰富与深刻的遗产,其深度不但使后人惊叹,而且还有待后人探索。可是,从爱因斯坦自己来说,从来没有忘记对人的关怀,忘记新的知识应当为人类服务。爱因斯坦的遗嘱执行人,经济学家纳桑说:“即使他从来没有搞过科学,他也会是本世纪值得纪念的人物之一。”这话也许是一位忠诚的朋友的溢美之辞,但是作为百年纪念时的一个评价,相对来说也并不是完全离谱的话。(续完) vSy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三月八日电】苏联已经结束了波德戈尔内从主席到领取养老金的人的过渡。
    七十五岁的波德戈尔内,显然已经让出了他在公众权力方面占有的最后一个小小的职位——最高苏维埃代表。
    三月五日选进最高苏维埃——这个国家的议会——的有一千五百人,但是,名单上没有波德戈尔内。
    名单上没有波德戈尔内的名字这在二十五年中还是头一次。苏联没有公开宣布,他已经离开了最高苏维埃。
    一九七七年五月,波德戈尔内突然被解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及其在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的职位。那时,身为共产党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在波德戈尔内被撵下台后取得了主席这个头衔,而后又增强了这一权力。
    对这件事的看法各不相同,外界人有的认为他年纪大了,有的认为他同赫鲁晓夫关系密切,或者在党内同勃列日涅夫有分歧。
    有一种说法认为波德戈尔内下台是因为他阻碍了勃列日涅夫提出的在农业部门搞一点私人经营的建议。但是,这种说法从未得到证实过。
    尽管他同赫鲁晓夫关系密切,但是,一九六四年,他同多数委员一起投票赞成把赫鲁晓夫赶下台,而且在新产生的领导集团中负责人事工作。在克里姆林宫争权夺利的激烈战斗中,他的健康状况下降了,到一九六五年,他已经显得消瘦、憔悴和疲倦。因此,他在之后的十二年多时间里担任了主席这个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礼仪性的职位,这个职位是一九六五年米高扬退休时给他的。
    一九七七年波德戈尔内被解职后,就从最高苏维埃开会的大厅前面坐到了离主席台很远的后排,同其他普通代表坐在一起。
    但是,今天所公布的选举结果表明,波德戈尔内的最终职位已经决定——从代表到领取养老金的人。 vSy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日内瓦三月八日电】题:全世界有一亿二千万精神病患者
    国际劳工局星期四在日内瓦宣布,全世界有一亿二千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病。本世纪末,精神病患者将达二亿人。国际劳工局认为,在任何社会中,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在其一生的某个时刻是精神病患者。从现在起到二○○○年止,每一百人中将再增加三个病人。
    国际劳工局说,在一亿二千万精神病患者中,只有二千万将住院或正在住院。一亿人可能主要通过劳动来恢复正常生活。最后,国际劳工局提请注意,发展中国家有四千万人患有严重的精神错乱,而没有得到任何具体治疗。 vS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