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2月19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2-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亚洲华尔街日报》刊登泛欧联盟主席哈布斯堡文章:《'...

    说他访华后确信,欧洲和中国的国际战略方针基本一致,尤其在对苏问题上,这看来去推动欧洲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没有威胁西方,相反,要不是中国,欧洲倒确实会陷入麻烦。中国人勤奋努力,有决心完成自己的任务
    【本刊讯】香港出版的《亚洲华尔街日报》十二月十二日刊登奥托·冯·哈布斯堡的一篇文章,题为《欧洲指望中国》,摘译如下:
    (原编者按:奥托·冯·哈布斯堡是奥地利末代皇帝的长子、匈牙利国王,不久前曾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以泛欧联盟主席的身份前往中国访问。)
    人们都在大谈特谈美国打“中国牌”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却没有什么人提到欧洲共同体同中国加强关系同样也可能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如我在这次访华前同欧洲的中国问题专家交谈时所了解到的那样,他们对中国的对外政策是充分领会的,但是,他们似乎对中国的有点变化无常的国内局势感到迷惑不解。国内形势是错综复杂的,但是,尽管如此,我在这次访华后确信,欧洲和中国的国际战略方针基本上是一致的,尤其是在对苏问题上。这看来会推动欧洲和中国改善关系。
    这并不是什么惊人见解。在外交事务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有独特传统的古老国家,通常——尽管不是一向——都是把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利益之上,因此,中国的动向是可以预料到的。
    中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说明了中国对苏联的霸权政策感到担心的原因。许多欧洲人批评中国总是说莫斯科的帝国主义行为。正如一位欧洲著名人士不久前所说的那样,中国人认为到处都有俄国人。实际上,这种怀疑是很有道理的,请不要忘记南千岛群岛、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安哥拉和阿富汗,这只是仅举几例。造成全球性军备竞赛和目前的国际紧张局势的正是苏联的侵略政策,而中国则是这种局势的主要受害者。
    说中国是主要受害者不仅仅是因为这两个大国间存在着边界问题。意义重要得多的则是东南亚的局势发展,例如莫斯科和河内不久前签订的条约。在中国人心目中,苏越条约的矛头实际上是针对中国的。
    俄国面前的重大问题是,它从来就是无力同时在两线作战。面积与人口的比例对它非常不利。这在我们今天的核时代也同样如此。在核时代,超级大国仍然主要是从打常规战争的角度制订作战计划,因为非常规战争看来即使对它们也是可怕的。由于头等大国只能推行有效的政策,因此,即使苏联强大到了在必要时能够采取军事手段的程度,它也会面临到沙皇在十九世纪所陷入的那种狼狈困境。但是,莫斯科今天必须把中欧以及那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俄国征服但从来没有接受俄国占领的国家考虑进去。
    俄国现在已经能够开辟第二战线了,苏联舰队在印度洋游弋以及苏联在亚洲和非洲的战略性行动都说明了这一点。北京注意到了这一点,它能够为自己的论点提出有说服力的论据。
    为了对付这种威胁,北京不仅在积极加强本国的军事力量,而且也在寻找同自己利益相同的盟友。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如此热情地欢迎中日缔约的原因,也是中国之所以期望欧洲统一,把欧洲统一视为在苏联西翼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力量的决定性措施的原因。对一个泛欧主义者来说,亲眼看到中国关注欧洲各国即将举行的选举的现象,是感到鼓舞的。中国领导人确实通晓欧洲事务,但是,必须指出,中国关心欧洲主要不是出于经济原因,首先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北京是从这种总的角度来评价欧洲领导人的。他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某某先生对苏联霸权问题持什么立场?他是不是倾向于接受欧洲芬兰化?是否认识到这种危险?由于上述原因,这充分说明中国对某些就中苏关系向中国领导人提出善意建议的欧洲政治家的态度感到恼火是理所当然的。欧洲的一些大意是说中苏紧张关系损害了欧洲实现缓和的活动,从而危害了世界和平的言论起了相反的作用,破坏了欧洲同中国的关系,甚至非常可能损害欧洲同中国的经济关系。
    我在上面简单地谈了谈中国的对外政策,看来是举国意见一致的。
    在国内问题上就不能这样说了。在过去两年中,这一方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而且在继续迅速变化。
    “四人帮”的垮台无疑是中国国内事务的伟大转折点。欧洲很少有人认识到了中国在一九六六至一九七六这十年期间所受到的破坏是如何之大。中国的新领导人有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他们完全意识到这一点。每一项放宽措施都是件冒风险的事情。人们的印象是,武装部队和党的重要职务掌握在可靠人手里,现政策得到了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我在中国有机会会晤的所有人都说中国落后,迫切需要得到外国技术使经济起飞。他们还说要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恢复。我同意前一种说法,但怀疑后一种观点。实力方面的某些特点是常常为人们忽视的。
    中国人勤奋努力,有决心完成自己的任务,当然也是聪明而有创造性的。最后但并不是不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朝气蓬勃的干劲和动力。这比资本和技术更加可贵,因为人仍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唯一可能阻碍这种势头发展的因素可能是层层的官僚制度和权力的过份集中。中国如果能够避开这些陷阱,就完全能够以复兴速度之快而使世界震惊。
    中国有热爱和平的传统。当然,他们也有一些他们不准备放弃的合法要求。但是,他们明确申明,我也完全相信,他们将只通过和平途径来实现自己的要求。他们当然也没有威胁西方。相反,要不是中国的话,欧洲倒确实会陷入麻烦。 reg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一月十日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出版业的新动向》,转载如下:
    美国出版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以品种和数量而论,在西方世界已名列前茅。同时,在美国社会制度、经济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版业也面临着重重矛盾,困难不少,主要是生产(出版、印刷)成本的高涨与美国国内销售市场相对缩减。为了摆脱困境,美国出版业正在想方设法扩大市场,提高效率。这些虽属个别行业在经济不景气的这个大漩涡中的挣扎,但是从中也可看出美国出版业的一些动向。向国外开辟市场进入七十年代,美国出版业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国内书业市场萎缩,出版商除了以大鱼吃小鱼的手段,实行兼并,图谋垄断国内市场外,并大力向国外开辟市场。近年来图书出口贸易额虽然逐年增长,但美国图书出口市场却相当偏狭,其主要出口市场是加拿大,如一九七七年美国向加拿大出口图书的总金额竟高达一亿四千九百万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百分之四十七。这样高度依赖单一国外市场的情况,美国出版业觉得是个隐患。所以近年来它的发展动向是尽量向国外扩展新市场,特别是向第三世界各国扩展。缩短出版周期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读者要求尽快地掌握新动向,因此,科技情报价值被提到突出的地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六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些新兴的“情报资料性”出版社。它们规模不大,但工作效率颇高。其特点是出版社负责人并不是大出版商而是学者、专家或退休教授等。他们都精通专业而不依靠外稿。他们既当经理又当主编,自选专题,自撰文章,自己打字影印出版。所以出版周期很短,保持了较高的情报价值。自动化电子化过去出版图书通常以采用所谓“热排型”印刷术(即铸铅字后排版印刷)为主。而现在则逐步改用(并非全部)“冷排型”印刷术(即照相复制、影印)出书了。这样,大大提高了生产率,缩短了出书周期。现在采用复制影印技术,几千页篇幅的大套学术会议录只须四、五个月就能出版,而过去则要一、二年。这种技术革新不仅对图书出版工作有深远的影响,在出版商和书商的经营管理方面(如:处理订单、开制发票、包装发货、盘点库存、答复读者查询等工作)也都采用自动化和电子化的操作方法了。目前,美国出版社、书店、图书馆、科技情报界正在采用计算机联机通讯办法,进行资料情报检索服务工作,以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缩微化视听化为了减少纸张的消耗,减轻印刷业的负担,降低生产成本,同时又考虑到图书馆、资料中心和科研情报部门的收藏空间以及大众传播的宣传效果等问题,近年来美国不仅对一些科技文献,而且还对有些科技书刊出版了缩微复制品版(包括缩微胶卷、胶片等)、视听资料版(包括磁带、录音录像带、唱片、幻灯片、电影等)以及卫星资料照相版等。特别是一些学习外语的教科书,绝大部分都是以视听资料为主,以印刷教材为辅。某些理工科和医科教学用的教材也都采用录像带、幻灯片、电影等视听资料。这个趋向在美国正方兴未艾,看来大有发展前途。 reg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新晚报》一九七九年二月四日刊登一篇题为《可口可乐之父》的文章,转载如下:
    可口可乐的创造者是年纪老迈的潘柏顿医生,他是个制药师——专炮制咳嗽药水给病人喝。一八八六年某日,潘柏顿医生决定制造一种饮品可供酗酒的人解酒和安定神经,便制成了一种混合液,拿了它跑去找苏打水店的朋友帮忙。所谓“苏打水店”即是我们俗称的“冰室”。自从一七七二年皮礼士发明苏打水之后,这种饮品在美国便大行其道,一八七四年费城某“冰室”因侍应生误把苏打水滴到雪糕之上,而制造了其味无穷的“雪糕苏打”,这使得冰室的生意蒸蒸日上。潘柏顿医生便拿了他的混合液与苏打水混合,给冰室里的顾客尝试,突然间,大家都喜欢起这个饮品来了。当时,这个饮品还没有名字,于是,潘柏顿的一个朋友便称之为“可口可乐”。
    潘柏顿的可乐配方是高度保密的,无可否认,当中的百分之九十九成份是糖与水,百分之一是香料——包括可乐豆。但配方的成份,在社会的压力下渐渐公开了。一九零九年,美国政府曾向可口可乐施压力,因为当局接获很多谣言性的报告——谓可乐是“有害”的饮品。虽然配方是公开了,但其中一种代号“七×”的配料,始终成为一个谜,到目前知之者亦不出三两个人。
    老迈的潘柏顿医生始终欠缺魄力,在创造了可乐的第一年,他只售出二十五加仑的可口可乐,第二年,他以二百八十三元零二十九分的价钱把制成品卖给艾萨·格烈斯·陈德纳。陈德纳是医学院学生,虽然做不成医生,却做了很成功的商人。他把可乐的混合液卖到各个冰室去,由冰室调制可乐,赚个盆满钵满。一八九九年,两个棒球球迷突然觉得可乐不应只可在冰室才能喝到,应该把它带到棒球赛的观众棚上让大家共享,他们便专诚走访陈德纳。那年,瓶装可口可乐面世了。
    这两个棒球球迷不久就发达了,而陈德纳更成为亿万富翁——第一个可乐巨人。可怜的倒是潘柏顿医生,这种含百分之九十九是糖水的饮品却没有带给他任何甜头。 reg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