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9年2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9-02-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香港《争鸣》文章:《必须刹住裙带风!》 '...

    【本刊讯】香港《争鸣》一九七九年二月号刊载关瑜的文章,题为《必须刹住裙带风!》,摘要如下:
    “裙带风”是中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坏风气。中共是声称要与旧传统决裂的,但中共不少人却把这种坏传统继承下来了。
    我曾在国内一个农场工作,亲眼看到,农场职工子弟中学每年分配毕业生时,干部子弟总是分配到机关、汽车队、医院、修配厂这一类单位,而普通农业工人子弟都被打发到农业生产队。干部子弟即使一开始分去生产队,也很快上调。小职员、汽车司机、修理工之类,在香港无人羡慕,但在国内却万人向往。因为这些工作不是繁重体力劳动,八小时上班,可以学到技术,上进机会多。比起在农业生产队干体力活,风里来雨里去,是强多了。
    “一切工作都是革命需要”之类的说教讲得多了,人们已经听不进去。人们相信的真理是“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总之,老子有点实权的,儿子就能找好工作,迁升机会也多。而且,未必要老子亲自出面,下面管人事工作的干部自然会妥为安排,他们很懂得“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道理。所以,如果有人提意见,他们可以说是“组织决定”,“工作需要”,理直气壮,谁奈他何?
    中共前几年也提出过反“走后门”,反“裙带风”,但都不了了之。原因就在于这些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高层领导人以身作则,何能责人?但周恩来是好样的,堪称楷模。他的侄子与周的关系长期不得公开,甚至连在北京工作的权利都被周取消了。以邓颖超的资历和能力,任人大副委员长当无问题,据说中共中央也同意,却被周制止了。周的模范行为,实际上就是对他某些同僚的无声的鞭鞑。
    笔者并不认为,干部亲属一律不得安排,不能重用,那也是形而上学的。如果只是利用裙带关系来安排个汽车司机或技工之类,倒也问题不大。搞点生活上的特殊也可以原谅。但国家的高级领导人也这样安排,则国家危矣!民族危矣!
    要消灭裙带风,考试是个好办法。邓小平主张不但学校招生要考试,各工厂,企业单位都可用考试方法选择人材。干部选举制也是个好方法,如果人民能够认真行使选举权或罢免权,“四人帮”不可能危害十年。
    值得欣慰的,中共已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并初步收到成效。认真的考试制度已经开始执行,干部选举制据说也在酝酿中。据传,华国锋的孩子参加高考成绩不佳,有人提出照顾,被华制止,这就是件大好事。领袖以身作则,扫除歪风,四个现代化就有希望了。 Ref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明报》二月十日在《新闻分析》栏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共报纸的新闻报道“慢三步”》,转载如下:
    中共外销的报纸,自今年一月份起增加了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省级党报;连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级”报纸,共有九份《报纸在香港出售。》不过,就这九份报纸去观察,内容和编排大同小异,更谈不上生动活泼。中共新闻界对于“新闻”和“可读性”的观念,与西方传播界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二月六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首次透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要改变全面农业机械化的办法,这本是关系七亿农村人口的大事。照常理应该及早报道,但中共中央机关报,在会议闭幕后一个多月才透露。——这与新闻报道抢时间的原则,是不相容的。
    我们只要仔细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有些报道,原是三、五天甚至十天以前新华社拍发的消息,“电”讯成了新闻蜗牛,这是中共报纸的一大特色。
    中共的中央级和地方报纸,过去并没有社会新闻。近两年间,配合“揭批四人帮”的政治斗争,刊载了一些“社会新闻”,如干部贪污勒索强奸妇女,城市交通服务欠佳,但是报道的时间与事发的时间,都有很大的距离。很多“社会新闻”叙述的是半年乃至一两年前的事,缺乏那份新闻报道急速的“节奏感”。
    新闻不能及时报道,与“新闻配给”以及层层的新闻检查制度有关。因为新闻报道缺乏速度的控制,很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如农民的额外负担太重),无法很快揭露出来,等到揭露出来了要去纠正,已经太晚了,加重了人民的精神负担和其他方面的损失。
    新闻报道不讲求时间和速度,是当前中共报纸最大的特色,也是几十年无法改变的大毛病。
    【本刊讯】香港《明报》二月九日在《新闻分析》栏刊登一篇文章,题目是《新华社发照片比新闻慢了一个月》,摘转如下:
    一月二十六日,编辑部转来新华社图片
    ——九张补选的中共中委照片。我原以为是当天发的新闻图片,可是翻看图背的文字说明,才知道拍发的时间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我只好询问同事,这批照片是不是收藏了很久,、他说刚刚收到,一分钟也没有拖延。
    第二天,香港《文汇报》刊出这九张照片,总算使我明白,是新华社把照片压下来。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正是北京宣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消息的时候,新华社拍摄了一组中委会新成员的照片,如果能够及时发到各地,自可配合新闻报道。但是,拖延近一个月才把照片发给订户,报上却没有新闻可配了。我实在想不出,新华社为什么不在发表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时,便把有关的新闻照片连同文字一起发?
    本报订了新华社的新闻照片,收到的日期与图片背注明的拍发日期,总是有数天甚至十几天的距离。我留意此间《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刊出的图片,发现他们刊出的新华社图片,与我们收到的时间相差不远。由此可见,图片延误发出,可能是北京新华社总社所造成。
    最近,中共中宣部召开会议,胡耀邦在会上发表讲话,宣布“中宣部是阎王殿”的说法不对,这本是大新闻,它关联到千千万万文艺工作者的命运,以及今后的文艺活动,可是《人民日报》等报刊只刊文字报道,而没有一张会场或胡耀邦讲话的新闻照片。
    这种普遍的现象,说明北京报纸和通讯社对于“新闻照片”的观念太落伍了,至少是没有图文相配合的观念。他们即使是拍发了图片,也很少能配合新闻的需要和速度。这是与卫星传播的崭新时代不相称的。 Ref品论天涯网


    说中国队的球艺一直停止在一九七四年的状况,甚至更差;进攻、防守和球员基本动作逊人一筹,教练不能当机立断,因此,名列十一名早在观众意料之中
    【本刊讯】香港《七十年代》一月号,刊登林寿松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世篮赛上看中国队》,转载如下:
    本人自幼热衷于各种球类运动。自一九七四、七五、七七年中国篮球队三次访菲,以及本届参加世篮赛,每次都是特地到马尼拉来观摩和欣赏。现在试谈谈个人对参加世篮的中国队的观感。
    自世篮开始在马尼拉抽签安排赛程以来,中国队抽在第二组,同组的是巴西、意大利、波多黎各。当时看过三次中国队的我就预料到中国是无望打入准决赛了,因为同组中三队,都是欧美劲旅。
    果然,预赛开始,中国队第一场对巴西,想不到中国竟然输了五十七分之巨。第二场对波多黎各,中国输了三分,未免又使人感到可惜,因为以当晚球赛过程看来,中国实有取胜可能,假如中国队教练能够当机立断,调配球员得当,是有可能反败为胜的。此场失败,一般观众或华侨都同声说是输在教练反应迟钝,非队员之过失。看过是场的华侨华裔,认为中国队在此二位教练督导之下,不但多年来未见进步,反之是每况愈下。回忆自一九七四年中国队第一次访菲,彼时各有胜负,大体上说来一般球艺还是相当可取。而这次参加世篮数场预赛,比起首三次访菲时各场的表现,更有若天渊之别。似乎中国队的球艺一直停止在一九七四年的状况,甚至更差。
    这次参加世篮赛的欧美球员,虽都是高头大马,但个人基本动作及球技,个个是上乘的,无论运球、传球、接球、抢球、转身、上篮都身手矫健敏捷。进攻退守,均有队形。尤其是南斯拉夫、苏联、巴西、意大利那些高大球员,中国队员与之比较起来,实难望其项背了。因此,他们名列十一名,早在观众意料之中。
    反观中国队球员的个人基本动作,面对欧美球员,尤见悬殊。传球时又慢又软,往往抛出弧形球,致被对方高大而行动快捷的球员抢去。进攻时乏冲刺力,抢不到篮板球,球员行动迟缓,不善于走空档,永远是五个人站住把球往回传着,球员不主动走近接球,只呆在那里等待队友把球送来。亦不善于利用中央突破、两锋交换切入以破坏对方防守队形。甚至患有一种通病,运球到篮下,应攻不攻,而把球向后传出,致被对方抢去。退守如采用区域防守时,往往不把双手高举,上下左右摆动,扰乱对方视线,致被对方精于短距离投射的球员射入。采用人盯人防守时,又不敢贴身紧跟,致被对方刁钻灵活善于闪身的球员切入上篮。如此基本动作,焉能对付欧美球队的凌厉进攻?即使是对亚洲非洲球队中采取美式打法的菲律宾、南韩、塞内加尔,中国队球员的基本动作,亦逊人一筹!
    篮球是一种五人团体运动,比赛时需要五个球员联络纯熟,进攻时要迅速灵活,退守时善于抢夺对方来球。可是要做到以上各点,就需要每个球员平时的基本动作锻练得好。其实中国队球员无论高度、体能、素质、智慧都是好的,差的是球员基本动作,平时训练不够到家。
    除了球员要有好的基本动作、高度、体能、素质、智慧以外,其次还要有眼光敏锐、善于观察球员临场心理状况、指导调配球员替换的精明教练。往往一场球赛的胜负,取决于教练临场时能否镇静指挥调度,球员应换即换,绝不踌躇固执,球员有所差误,即要叫停加以指点,不要一连输了几十分,发现球员已打不出平时水准,还是坚持不调换,使其打到终场。
    举个例子,中国队对巴西、波多黎各及非洲弱旅塞内加尔之役,中国队教练很早就起用七尺四寸高的穆铁柱。我想教练的用意是认为对方都是七尺左右的高头大马,所以有需要派用比他们高大的球员来镇压他们。无奈此君等于木鸡一只,全无基本动作,不会走,不会跳,不会抢,不会运球,不会控球,不善转身,甚至连接球都接不牢,俯腰拾球,更是艰难。如此球员如何可以应付对方高大而身手灵活的球员?甚至还有反效果,因为中国队往往在进攻或退守时,只剩下四个球员对对方五个球员,哪有不败之理?临场观众睹此情景,无不声嘶力竭地促中国教练把穆君调出,但中国教练无动于衷,继续使他打到终场。如此教练实令人不解其用意。 Ref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