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2月2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12-2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香港《南华早报》社论:《蒋经国将军何处去》 '...

    香港《信报》发表署名文章说:“台湾的大方向当然是走中国统一之路,不妨与中共打开谈判之门,列出谈判条件。”
    【本刊讯】香港《南华早报》十二月二十日发表一篇题为《蒋经国将军何处去》的社论说:
    华盛顿于一月一日与台北断交后,与台北有外交关系的余下二十一个国家,可能采取同样行动。
    因此,看来理智的途径是去与北京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接触,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然后最终导致统一。
    但从蒋的全部言论看,他这样做的可能性极少。另外余下的唯一选择,是继续抗拒,有点象四十年代英国的敦刻尔克精神,否则就是可能与莫斯科有某种形式的联系。
    蒋将军一再说他不会这样做,很多人希望就这点上相信他。然而,走投无路时,这一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但是蒋将军一定能认识到这只会加速他的灭亡,而且世世代代被鄙视为把中国领土出卖给俄国的人。
    另一方面,他可以成为伟大的历史人物,那就是为国家统一而工作。在未来数年,台湾或许能继续有经济增长,但蒋将军不久必须作出抉择。假如他不这样做,就将越来越孤立,不仅在国际上如此,对台湾的人民来说也如此,他们有一天可能决定跟随潮流而动,认识到不可避免的情况,而投身到大陆的兄弟姊妹一边。
    【本刊讯】香港《信报》十二月二十一日刊登岑逸飞的一篇文章,题为《台湾的去向》,摘要如下:
    中美建交,台湾问题成为注目的焦点,今后何去何从,得再作考虑,为应付新局面制定新政策。
    可是,笔者拜读蒋经国所发表的声明,发觉又全是那一套陈腔滥调,与三十年前,蒋介石所发表的文告毫无二致,毫无个人的风格。如今他还倡言“反攻大陆”,真是连骗取三岁小孩子也成问题,使人觉得他不过是一个虚伪的小丑而已。
    笔者宁愿台湾当局能拍案而起,怒斥美国是个伪君子,挥刀断根,表现一点英雄本色,不必如今象个弃妇模样,对夫君虽满口怨言,然犹余情未了,仍寄以厚望。那种爱恨交杂的心情,既可怜亦复可叹。
    台湾为今之计,是站稳脚跟,把台湾建设为一个政治的模范区,与中国大陆竞赛。不过大方向当然是走中国统一之路,不妨与中共打开谈判之门,列出谈判条件。
    最近钱穆在中文大学演讲,也表达了这个想法:
    “就西洋历史的发展来看:分是‘常’,合是‘变’;而在中国,合是‘常’,分是‘变’。……中国目前虽然分大陆和台湾两部分,但两方面都是希望‘合’的,中国传统民族性喜合不喜分,台湾和大陆的人民都是如此。”
    作为台湾文化权威的钱穆,也有这个说法,则以维护中国文化传统自命的蒋经国,倒也应该三思其言,历史趋势,已明白如此,由分而合,一个有见识的领袖,应当如何自处,也就不言而喻了。 E6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十二月二十日刊登一条消息,全文如下:
    (本报讯)台湾消息:台湾“立法委员”李志鹏十九日在“立法院”会议上要求蒋经国“政府”让愿意回大陆的人离开台湾,“应毫不留难”。
    据台湾《中央日报》报道,“立委”李志鹏发言中向台湾“政府”提出“政府应开放对外移民”的建议中说,凡是对台湾“无信心”,对“政府”施政不满的分子,有愿意到大陆者,应“毫不留难,送其前往”。
    台湾“立法院”这次会议,是在中美宣布建交后第一次召开的。 E6t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台北十二月二十日电】蒋经国总统对本社记者说,台湾“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
    他在对本社记者于十月份向他提出的问题所做的书面答复中说,“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同中共合作是不可能的。”
    他还说,“按照共产党的理论,‘合作’是用来使其对手共产主义化或把其消灭的一种统一战线。”
    他说,尽管有消息说,中国和台湾通过香港进行少数的贸易,但是双方之间不可能进行贸易。
    【中央社台北十二月二十一日电】行政院长孙运璇,今天下午四时在行政院接待室,接见外国新闻机构记者四十余人。
    孙院长答复他们的访问时强调,中华民国的基本国策绝不改变。
    【路透社台北十二月二十一日电】孙运璇今天对记者说,美国认为中国不会使用武力对付在其东部海面上的这个国民党岛屿,这是很危险的。
    尽管北京反对,华盛顿还是保证继续为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孙运璇今天说,国民党人要购买的东西很多,包括高性能的飞机。
    他还说:“我们希望美国政府将同意这些要求。”
    孙院长重申了国民党人的坚定立场——无论如何不同中国人打交道。他说:“同共产党人谈判就等于是投降。” E6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纽约出版的《北美日报》十二月十九日以《蒋介石遗孀宋美龄在纽约拒评建交事》为题报道:
    (本报十八日讯):寓居纽约长岛的前国府总统蒋介石遗孀宋美龄周日往曼哈顿访问友人时,拒绝评论华府与北京建交及与台湾废约的发展。
    据国府在纽约负责文化宣传工作的陆以正(中国新闻处主任)说,约八十岁的宋美龄大部分时间住在长岛拉廷敦一栋房子里,该屋是她侄儿女的产业。虽然她家附近的邻居说宋美龄病得很厉害,但陆以正否认,并说她没有患癌症。
    宋美龄是在蒋介石去世后不久,即来美居住,台北官场传言,蒋经国与他这位后母一直面和心不和。 E6t品论天涯网


    【国际交流署华盛顿十二月二十一日电】国务院十二月二十一日新闻发布会:
    国务院新闻发布官约翰·坎农对提问者说,国务院“当然是不会反对”台湾总统蒋经国访问美国的。
    坎农还说,在一月一日改变外交上的承认的日期以后,仍将欢迎蒋来美国。坎农说,一月一日以后蒋将被看成是一位非官职的公民。
    坎农说,如果蒋在一月一日以前来这个国家的话,“他将是完全以现有的身份到这里来。” E6t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曼谷十二月二十日电】在第八届亚运会的最后一天,美国人和中国人之间在这里举行了两国即将建立外交关系的公告发表以后的第一次体育比赛。
    两家美国通讯社——美联社和合众国际社——二十日向中国新华社的体育记者们提出进行一场排球友谊赛,比赛结果以二比○赢了中国人。
    这次比赛是在曾经举行过一些世界一级排球赛的场地上进行的,吸引了一群泰国人观看,他们为这种热情场面鼓掌叫好,倒不是为对阵者的总的来说不高明的球技喝彩。
    如果中国乒乓球运动员能够说他们的运动曾导致外交上的协议,那么,排球或许也可在历史书上提到一笔。
    【合众国际社曼谷十二月二十日电】新华社约有七十人在报道亚运会,是到曼谷来的记者团当中人数最多的。
    在美中新闻界的这场比赛后,两个队把他们的选手分开,由三名中国人和三名美国人为一队进行了另一场比赛
    。 E6t品论天涯网


    【埃菲社圣约瑟十二月十九日电】据罗德里戈·卡拉索总统和拉斐尔·卡尔德隆外长今天宣布,哥斯达黎加政府不同中华民国断交。
    卡拉索强调说,哥斯达黎加的对外政策是独立的,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
    他指出,该国将不会改变它同台湾的传统友谊而同北京建立全面关系,已把这个决定通告台湾岛中国的代表。
    卡尔德隆外长在肯定同国民党中国继续保持联系时宣布,将努力加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贸易往来。
    在评论卡特总统的政府承认北京时,这位哥斯达黎加外长认为,「这项决定是使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美联社蒙得维的亚十二月二十日电】外交部人士今天说,同台北政府保持关系的二十二国之一——乌拉圭将忠于台湾。
    这位要求不要说其姓名的人士说,「我们同台北政府的关系非常好,我们没有理由重新审查自己的政策。」他还说,乌拉圭准备在这几天把其驻台北主要官员的级别升格为大使。迄今为止,一位临时代办领导着乌拉圭驻该岛的使团。
    台湾政府和乌拉圭政府的主要共同点是反共性。 E6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十二月十五日刊登该报编辑委员高林荣三郎发自曼谷的一篇述评,题目是《日本在亚运会上的声望是铜牌》,摘要如下:
    我参加这次运动会切身感到的一点是,本届亚运会同过去相比,内容有颇大的不同。历届亚运会,日本获得大量的金牌,并且,起到了亚洲体育界盟主的作用。然而,这次却不同了。当然,这次也将保住获得金牌最多的宝座,但是,在各种意义上讲,产生了危机感,这是为何呢?
    亚洲的体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报纸对新闻消息的处理就清楚地表明了“日本地位的下降”。开辟的版面最大的是中国,第二是沙特阿拉伯,日本是第三名,在声望方面,轻易地就把首位的宝座让给了别人,现在的地位只有得铜牌的资格。中国队在泰国的声望是颇高的。
    中国从四年前第七届德黑兰亚运会加入亚洲田径联合会,并参加了运动会,但是,当时还处于“友谊第一”的阶段。然而,令人感到这次所采取的态度是为取胜而参加的。经过四年的时间进行积极的国际交流而扎扎实实地增强了实力的中国,现在已成长为日本的劲敌。在体操、田径、射击、乒乓球等方面人才济济,使日本感到胆战心寒。
    特别是除近四百人的选手代表团之外,还向曼谷派遣了八十人的记者团,对于中国这种举国的战斗姿态,使人感到无论是在比赛实力方面还是在经济援助等方面都要代替过去的日本而成为盟主的干劲。日本代表团的干部切身感受到了中国的热情,甚至说出这样的话:“采取一般措施是无法对付中国的,因此,国家现在应该认真考虑设立体育部等积极的支援措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E6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