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11-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英报文章:《出版商们试图填满他们的定货簿》 '...

    【本刊讯】英国《泰晤士报》九月二十九日刊登一篇文章,题为《出版商们试图填满他们的定货簿》,摘译如下:
    前不久,英国出版商的两个大型代表团首次到达中国,以便亲自了解中国的书籍市场和提高当前不高的贸易水平的可能性。
    英国的出版商认为,当前的主要机会在科学和医学书刊的销售方面;教育和科学计划正迅速扩大。他们还认为,在出版英语教材和主要的字典方面有进行合作的可能性。这样的合作可能使产品大大改进。
    但是(而且是一个相当大的但是),他们认为,在中国出售的英国出版物,或在英国出售的中国出版物大大增加的前景,由于没有对版权的保护而受到了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既不是国际版权公约的签字国,也没有本国的版权、专利或商标法律。因此,可以自由地再版国外出版的有版权的著作而不必向版权所有者付钱。例如,这个代表团在广州中山医学院看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术杂志,许多都是在中国翻印的,不过按照西方标准来看,这些显微照相、X光照片和许多图表都是无用的,因为翻印得太次了。
    认识到中国人并不认为这种“非法翻印”是不合法的,英国的出版商试图让其东道主相信,版权已被世界各国接受,一般都认为(在第三世界也是一样)这是促进文学、知识和思想传播的最好办法。他们还指出,外国出版商不大可能出版中国人的著作,这些著作将为中国人挣得大量的外汇收入,除非它们的版权受到保护。
    英国出版商对于中国重视教授英语(英语是中学的第一外语)这一点有深刻的印象。但他们的印象是,只是在高等学校中,英语教学才被认为是有重大价值的。全上海的中学所使用的课本看来缺少一套方法。而且,看来学生们在毕业以后并未学到什么英语。英国人感到,在出版新教材方面进行的任何合作活动都会给英国伙伴带来重大的负担。
    在字典方面,英国出版商担心,不能满足的需求的急迫性可能促使中国人干脆大量出版现有的字典。但他们认为,一种权威的、现代的英汉字典将有广大的市场。
    由于中国的大专院校又重新发挥它们的作用,而又极端缺乏高等教育和研究资料,这个代表团认为,科技和医学方面的出版物为联合王国的出版商提供了当前最美好的机会。但是,在为支付合理的再版费作好安排以前,这些机会仍然是有限的。
    中国图书进口公司经营进口书籍,估计它每年同英国做五十多万英镑的生意。这是个很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中国的市场这样大,英国出版商将决心不让他们的美国或欧洲大陆的竞争者在利害关系这样大(假定最后达成版权协议)的时候抢在他们的前面。 dRI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罗马十一月九日电】联合国粮农组织今天说,它正在帮助中国引进处理种子的现代技术以作试验。它说,八个中国高级官员刚结束了对法国和意大利的为期一个月的访问,他们在这期间研究了育种、检验、处理和分配的方法,他们已表明,他们希望从该组织在这方面的技术合作计划中得到哪类援助。该组织说,它将提供价值十九万美元的设备,并且为中国代表团的这次访问承担六万美元费用。第二项计划正在谈判,以便为再给一些该代表团认为需要的设备提供资金。 dRI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明报》十一月七日刊登美国宝门凯洛公司副总裁威廉·科斯洛夫答该报记者问,题为《对中国销售厂房及设备的估计》,转载如下:
    宝门凯洛有限公司是美国和世界最大的能源工厂承建商之一,业务范围包括石油、石油化工、化工、肥料,以及天然气加工等工业。它在一九七三年开始,和中国正式建立商业关系,曾先后在辽宁、黑龙江、四川、河北、云南、贵州、湖南和湖北建造十座大型化肥厂,并且派有五名技术代表长年驻守北京。在中国决心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景下,工业厂房的销售,应该比过去有更强劲的支持力。本报记者最近访问了这家公司的副总裁威廉·科斯洛夫,对日后的生意作了概括的预测,以下是访问的摘要:
    记者:今年以来,中国对工业设备的输入,是否有较明显的增长?
    科斯洛夫:没有急剧的增加,但询问的次数却大有增长,虽然并未导致直接的订单,已反映了中国有更大的兴趣研究外国技术。
    记者:这种局面是否因中国政府的办事方式引起?
    科斯洛夫:不是。我想多半是受到合约条件的影响,贷款资助可能是原因之一,美国公司提供的是现金交易基础,由于两国间政治承认的问题,没法象日本人那样,在进出口银行替中国保证一笔贷款,或者是延期付款,所以直至双方政治关系正常化前,我们还是有困难的。
    记者:在私人基础上进行贷款的可能性怎样?
    科斯洛夫:当然也可以做到,但要看商业银行如何安排任何贷款而定,计划的体积这样大,贷款必定巨大异常。举例来说,今天每座石油化工厂大约价值五亿美元,谁愿借出这笔钱呢?通常你得把许多银行凑在一起,成为一个财团才行。银行也表露了兴趣,在美国,有些银行和中国有良好的关系,将来会看到更多。至于目前,这方面仍很局限,只是刚开始准备要贷款,过去十二个月显示美国想起步,可是一切十分缓慢。
    记者:根据你们的经验,在中国设立工厂时,当地其它基本结构是否能够配合工程?
    科斯洛夫:配合上有个困难,对中级管理和专业阶层的需要很迫切。此外,还有一些可以克服的次要问题,象官僚主义和繁文缛节等。拿个例子说,你卖出一间工厂,买家是中国国家技术进口公司,但最终的用家有时发现困难,它们彼此的配合就会产生麻烦。我认为中国的中级工业管理有待改善,大概他们也认识到了。
    运输和电力方面,我们觉得中国有办法供应工作场地的需要,工程没有特别困难。
    记者:复杂的生产设备要求专业性的保养,你看中国技术人员在掌握机器运行上,有没有困难存在?
    科斯洛夫:我们没碰到过这种难题,但相信保养的技术、零件、零件存货,以及保持机器正常操作,不致发生故障等,都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你必须知道,有些厂建在高度工业化的省份,熟练技工充足,但另一些省份则相当乡村化,所以有些地区保养出色,有些不佳,和美国的情况差不多。
    记者:中国中下层技术人员的科技水平如何?
    科斯洛夫:技术上来说,当地的技术人员极清楚现时的西方科技和知识,我也只能说和本业有关的事情,象化肥厂吧,它的生产过程高度技术化,但令我们惊喜交集的是,看见中国科技人员提出非常深刻的问题,说明他们从各个水平了解题目。你所问的中级技术员,大都是技术或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常接触西欧和美国的科学技术知识,他们高度专业,质素出色。
    至于较低层的工作人员,我缺乏实质的经验,难以评论。
    记者:北京对销售后服务的需要,达到什么程度?
    科斯洛夫:工厂完成后,我们有代表留在中国一年。北京是否需要较长的时间或较多的服务,我的认识不多,也未接过我们代表作类似的报告。在我们离开后,工厂的生产很好。事实上,从七五年以来,我们的一些化肥厂运行颇佳,三年多的日子内,完全不用美国人介入。我的一位朋友多次旅行中国,看见有一部分我们建的工厂,也表示操作极完善。通常头一年出现保养问题,但中国却没有,因此对加工类型的工厂,我们的技术人员留守一年已足够。
    记者:你们的技术人员在那里干点什么?
    科斯洛夫:我们有几位专家住在北京,这些人轮流替班到各厂地,观察一下是否有困难,如果碰到不寻常的事情,便向北京汇报,很快找出解决办法,要是连北京办事处也感到难弄的话,就抛给休士顿,争取尽快的回答,那便是我们一向做的工作。没有人留在厂内,那个地方有困难,我们的代表便坐火车或飞机赶去,看个究竟。
    记者:各地投诉的困难多不多?
    科斯洛夫:并不过度,象我刚才说那样,保养的问题自然有,有些机件会出现故障,但基本的运行十分顺利。
    记者: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比较,中国市场是否有本身独特的困难?
    科斯洛夫:除了实质的限制外,中国和别的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地方是,对贷款的态度相当勉强,这是个主要的难题。要是中国希望实现华国锋主席提出本世纪前工业化的目标,就一定得摆脱不愿借钱的包袱。其他象中国一样施行五年计划的发展中国家,有时候借得太多,还款期拖得很长。但另一个极端也不好,凡事要讲求平衡,我期望中国表露更大的贷款意愿。
    记者:中国对财务安排的保守态度,会不会阻碍大规模的工业设备进口?
    科斯洛夫:肯定会制造很大的困难,这是最主要的障碍。有人说中国打算大建钢铁厂,那些工厂花费几乎是无尽的贷款数目,除非他们完成贷款的条件,否则不可能建成想要的钢铁厂,如果中国明白此点,将来的困难便少许多。
    记者:目前的工业进口模式是否会有所改变?
    科斯洛夫:我只能再谈自己的业务,石油勘探设备会有巨大的增长,炼油和其它工业的可能性也同样大。石油是赚取最多外汇的潜力,从实际的观点来看,它会受到最大的发展,还有所有和石油联系的工业,例如化工和炼油等。然而中国也许全力输出原油,因为可以赚更多钱,用来发展大庆或胜利油田,这才是最大的欲望。化工厂的产品可供国内利用,也有其需要。不过,为了累积外汇,中国会运油到日本和菲律宾,你看看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明白钱从哪里来。石油可令沙特阿拉伯富裕,也可令中国富裕。
    记者:请对未来三至五年工业厂房对华销售的前景作个估计。
    科斯洛夫:估计很不容易,我不愿意冒险猜测。我们曾经卖过一套石油化工厂给中国,价值七亿美元,假设他们再一口气购买五间,就极可观了。和过去三至五年比较,我预料将来会有很大的增长。中国在七三年有过大宗的购买,跟着七四、七五和七六年里,都未买入大型加工厂。今年我们见到转变,因为工业设备动用的资本如此巨大,增幅是无法预料的。美国每年运往中国的谷物价值二至三亿美元,我们只要售出一间工厂,就是谷物交易的两倍,所以增长是天文数字式的。我的意见是,中国购厂应循序渐进,看能运用的外汇有多少,建立一个有计划的逐步基础,以免一下子难以消化。
    对于未来的五年,我的看法很乐观,中国专家不仅询问美国的公司,更访问欧洲,讨论明年或后年成为事实的购买厂房事宜,希望中国能够消化。 dRI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