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1月17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11-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北约正部署紧急情况下使用的电话系统 '...

    【法新社布鲁塞尔十一月十二日电】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正在部署世界上最可靠的电话系统,供在紧急情况下进行紧急磋商。
    美国总统不久就可以同大西洋联盟的另外十四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同北约军队司令举行电话会议。
    目的是要在发生危机时,迅速决定防止战争的措施,如果战争不能避免的话,便决定何时诉诸核武器。十一月十五日将采取另一个步骤,部署有安全装置的电话系统,那时北约将发射一颗新的通讯卫星。如果一颗必不可少的卫星被敌人打落了,计算机会立即选用最好的后备联系线路,用海底电缆、微波转播、靠对流层(高度在六至十七公里的大气层)反射的无线电波,或者通过其他卫星转播。
    美国总统在权衡是否要用核武器时,可以打电话给前线军官,对军事形势作出估计。
    和平时期这个系统的神经中枢是此间总部的“形势中心”。它有抄收外交和军事情报的电传打字机。专家们值班监视共产党部队的活动,并加以分析。在发生危机时,北约理事会的十五国大使将来这个中心,中心装有直通他们首都的电话线。他们不用离开形势室就可以把紧急形势的发展情况报告他们的政府。
    如果一颗炸弹把它炸毁了,北约一体化通讯系统会自动把磋商联系系统转到其他十四国首都中的一个去。如果两国首都(例如巴黎和波恩)之间的直接通讯联络被破坏,它们会自动用后备电话联系线路重新接通,必要时可以通过安卡拉、里斯本和渥太华重新联系。
    法国政府宣布,虽然法国在一九六七年退出了北约一体化军事指挥部,但它的政府将同这个通讯网联系起来。
    法国外交部说,这不会改变法国参加盟国政治磋商,但不参加拟订军事计划的政策。 RE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十三日刊登伯特的一篇专稿,题为《卡特采纳一项加强应付核攻击的民防工作计划》《计划要求今后五年中每年费用增加一倍,以求适应苏联采取行动的步伐》,摘译如下:
    卡特总统批准了一项新的计划,加强美国抵御核攻击的民防工作,政府官员今天说这是一项旨在一旦同苏联打大仗时保护数达一亿四千万美国人的行动。
    它要求在今后五年内将每年用于民防的开支增加一倍以上。这一决定反映了政府内部对苏联民防工作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日益感到不安的心情。战略方针方面的变化官员们说,如果国会能够批准这项改进民防工作的计划的话,它的全部费用将为二十亿美元,完成计划的时间是一九八三年。政府去年在民防方面大约花了九千万美元。
    白宫助手们说新计划标志着美国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因为自六十年代初期以来对民防一直很少注意。政府计划的重点不是放在建设地下蔽护所以保护市民不受核爆炸及其放射性物质的侵害方面,而是放在一旦发生危机就把人迅速撤出大城市方面,这一点是同早先不同的地方。
    据五角大楼的专家们说,如果美国得到了关于苏联即将发射导弹的警告,就可以进行大规模疏散,从而使三分之二的美国人口免于死亡。
    一位同这项新计划有密切关系的官员告诫人们不要把它称为一项
    “突击计划”,相反,他说,“这项计划只是标志着逐步改变我们在核战争中易受损害的地位的一项长期努力的开始”。
    优先考虑如何迅速从核战争中恢复过来的问题这位官员说,这项计划还优先考虑如何采取措施提高美国迅速从一场核战争中恢复过来的能力。这些措施包括更好地保护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领导人和可能设立特别“指挥站”以便在发生一场大战时,便利灾区和救济机构之间的通讯联系。
    这项新计划虽然得到五角大楼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们的大力支持,却遭到国务院和军备控制和裁军署的官员们的反对。
    但是据报道,在政府进行了一年的研究之后,卡特反对了这个论点,部分是由于根据情报机构的估计,苏联每年用在它自己的民防方面的经费可能达二十亿美元之多。
    据官员们说,导致卡特下达指示的研究报告得出了如下结论:
    ·民防构成美苏之间全面战略均势的一部分。官员们说,不仅是两国都拥有大致相等的导弹进攻力量这一点是重要的,美国也不能忽视俄国人为加强他们自己的防卫力量所作出的努力。据此,大家感到,苏联民防准备工作的升级需要美国采取某些相应的措施。
    ·民防战备工作可以增加“危机中的稳定”。这些官员说,这就是说,在发生一次危机时,我们可能通过大多数美国人都能够在受到第一次打击之后幸存下来这一情况来劝阻苏联不要袭击美国。
    ·民防工作应该同为灾区服务的其他工作密切配合。 RES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华盛顿十一月十五日电】国务院今天证实了报纸的报道,即苏联在不久之前已向古巴运送了数量有限的米格23飞机。
    国务院说,美国正在密切研究这一事态的发展,以便看它是否会构成违反一九六二年苏美协议,该协议曾结束了古巴导弹危机。
    米格23飞机是一种截击机,飞行速度超过二马赫,它现在有几种型号,其中包括一种具有运载战术核导弹能力的型号。国务院发言人没有说已运去多少架米格机,并拒绝证实报纸所说的已运去十二架到十五架的报道。 RES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堪培拉十一月十四日电】今年六月在澳大利亚驻莫斯科大使馆发现了“窃听装置网”之后,苏澳关系遭到了严重挫折。
    皮科克外长今天说,澳大利亚就“这种公然严重违反外交惯例”的行为向苏联提出了措词最强烈的抗议。
    他说,现在恢复两国关系的责任在苏联政府,虽然他说,谈不上把苏联外交官赶出澳大利亚或从莫斯科召回澳大利亚外交官的问题。
    弗雷泽政府对这个事件很愤慨,这从取消两国就文化问题和科学协定举行的重要正式会谈就可以说明。
    皮科克在他的办公室为这个事件两次愤怒指责苏联大使巴索夫。随后,外交部常务秘书帕金森约见了苏联大使巴索夫,澳大利亚驻莫斯科大使鲍切会见了苏联外交部一位高级官员。
    皮科克今天在议会大厦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出示了在大使馆发现的一个“窃听器”,但是拒谈其性能。他说,巴索夫在证据面前抵赖这是苏联搞的,并声称窃听器“一定是别人安装的”。
    皮科克说,他的政府认为,这种解释不能使人信服。并对巴索夫说,政府仍然认为窃听器是苏联当局“安装的,或者是按照(苏联当局的)指示安装的”。
    皮科克说,“我们极其严肃地看待这件事。事实证明苏联积极从事间谍活动,而苏联不久前还指责是别人(包括它自己的一些勇敢的公民)搞的,但是这种指责无法使人信服。” RES品论天涯网


葡萄牙无彩色电视
    在葡国参观了五个新闻传播机构,得到的第一个印象是,机构庞大,人员不少,在某些方面深刻地反映了“四
    ·二五”以后葡国的一些现状。
    由“四·二五”以前的“国家广播电台”和一个私人的“葡萄牙俱乐部电台”收归国有后合并而成的“葡国广播电台”,拥有二千七百名工作人员,光是乐团就有三个,其中两个为管弦乐团,一个为轻音乐团,共四百名乐师。
    新闻部有人员二百名。
    国际部有法语、德语、英语、西语、意大利语、印度语及世界语广播,每日广播总时数为三十六小时。最大的特色是由编辑至广播员都聘请有关国籍的人员。
    葡国电视台职工达二千人,分设在十四处不同的地方。
    习惯看香港电视的观众,一看葡国电视就会有索然无味之感。首先,葡国没有彩色电视,而且,相当多的时间都是时事新闻或长篇大论空洞枯燥的政论。葡通社拟派记者访华与葡国广播电台和葡国电视台一样,葡国通讯社也是由政府资助的“公共”传播机构。
    据说,“四·二五”以后,贡萨尔维斯执政期间,这三个机构和不少报章都成了葡修的讲坛,对当时混乱的局势,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葡国通讯社是由“四·二五”前官方的葡新社改组而来的,原来人员很少,现在拥有七十五名记者(其中二十名派驻国外),到一九八○年准备增至一百名记者。
    在国内,除里斯本总社外,在波尔图等七个地方驻有分社或记者;向全国六、七十家报纸以及电台、电视台提供新闻,每日发出四百条左右的电讯,大约十万字以上。
    葡国通讯社行政委员会主任冯塞卡告诉我们,大约六月初,新华社驻里斯本代表访问了该社,双方已建立起业务上的联系。目前,葡国新闻社每天免费给新华社供稿。他认为这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它不仅有可能使该社有机会派记者到中国采访,而且甚至可能将来在北京设立葡国通讯社的办事机构。葡萄牙人渴望访中国在士砵亭足球队正在中国访问时,人们争相谈论足球与乒乓球,把他们誉为“奥妙的外交使者”的时候,我们来到葡萄牙,最使我们感动的是:“中国”在葡国朋友心目中是一个有魅力的字眼,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期待着中葡早日建交,他们最大的心愿是“到中国去”,对中国的一切都感到浓厚的兴趣。他们以接待中国朋友感到光荣和幸福。给他们送一件小小的中国工艺品,他们都视为珍宝。
    葡国广播电台新闻部主任索布拉尔告诉我们,他们千方百计报道士砵亭访华的消息,观众仍有意见,只好借助西班牙通讯社找更多有关中国的新闻,才勉强应付过去。
    这位有二十八年工龄的广播营业员和我们一见如故,尽情倾诉他对中国的向往和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他说:中国,在我们国家里,到处都有朋友,在电台内部就有不少。有些年青记者对阅读毛主席著作如饥似渴。我们感到,毛主席是世界上了不起的伟大的人物,他虽然与世长辞,但他的业绩是永存的,他的思想永放光芒。
    这次葡国之行,结交了不少新朋友,我深深感到。好客的葡国人民对中国人民有着真挚的感情。他们把对中国人民的美好感情灌注在我们这些远方客人的身上。
    (完) RE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