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8年11月9日参考消息第3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8-11-0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报文章:《越南的对苏条约 「独立自由」的决定性破'...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一月七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为《越南的对苏友好条约“独立自主”的决定性破产》,摘译如下:
    对于这一条约(苏越友好合作条约)意味着两国的军事同盟化以至标志着河内的“独立自主”路线的结束这一点,从两国关系的以往的经纬,以及条约的“假想敌国”中国立即采取了向柬埔寨派出大型代表团的对抗措施也可以清楚的看出。
    河内的领导者们,曾忍受着在旁观者看来简直难以理解的生命损失和国土荒废,经历了对美国的那场战争。而国际舆论的多数所以支持了这一战斗,也是因为河内所主张的“独立自主”的要求,作为一种民族的当然权利得到理解的结果。而在取得那一光辉胜利仅仅三年半之后,河内却不得不亲手埋葬了这一民族“大义”。
    越南现在所处的内外形势,恐怕比河内的领导集团中的任何人在三年半前取得胜利时所预料到的更为严峻。引进援助的不顺利、经济计划的挫折、掌握南方人心的失败、同柬埔寨的战争……。另一方面,苏联则拿着“借据”一步步逼着河内,要它同中国决裂,把它拉进了经互会,并终于签订了准军事同盟的条约。作为河内它除了放弃成为生存理由的“独立自主”路线以外,别无办法。
    大概河内本身并不认为这一条约将使苏联置自己于死命。今后,它将继续挥舞苏联舰队所想要的金兰湾这张王牌,以排除克里姆林宫想完全控制自己。
    从苏联的立场来看,这次同越南缔结的条约,大概是对不久前缔结的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的回击。然而,对于战后在穷困之中挣扎的五千万越南人民来说,在莫斯科突然签署的这种文件,将是一种继续这种半永久性的贫困生活的宣言。 on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泰国《星暹日报》十一月六日刊登一篇特写,题目是《欢迎嘉宾到处出现人潮旗海象征泰中友谊万古长青》,副题是《机场欢迎邓小平副总理侧记》,摘要如下:
    中国邓小平副总理莅泰国作为期五天的官式访问,给曼谷带来一片新气象。胜利纪念碑前,超级公路及其他好多条马路,都张挂着泰中的国旗,四处一片火红色,廊曼空军署面向机场的指挥部悬着一对三楼高的巨幅泰、中国旗,右边以巨幅的中文写道:“热烈欢迎中华人民共和国邓小平副总理阁下及其随行人员”。迎接国宾,在此之前似未见悬过如此巨幅的国旗,这次是破天荒。
    记者和同业们于下午一点多便到达机场,怎知那儿已聚满了人群。电视台访员们在中午前便前来准备安置传真转播机。机场内一条通道两边结着五彩绢缎。飞机扶梯也结着五彩绢缎,从梯阶起便铺着红地毯,一直伸延至贵宾室而穿出外面前庭。整个机场弥漫着节日之气氛。
    下午二时四十分,江萨总理伉俪和好多位部长伉俪抵步了,总理跟着和诸位外交使节握手寒暄。令人瞩目的是越南大使黄宝山、苏联大使也在欢迎行列中。
    二时五十五分,载着贵宾的专机便出现在廊曼机场的上空,全场立即一片静寂,旋即专机慢慢着陆。这是一架七○七型中国飞机,很快便停定了,张伟烈大使偕泰国礼宾厅长帕仑走上专机亲迎国宾。总理伉俪和泰驻中国大使馆秘书沙拉信博士以及副总理伉俪,趋前在扶梯边候迎。立即,邓小平副总理伉俪,黄华外长等走下机来了。邓副总理伉俪和江萨总理伉俪紧紧握手寒暄。江萨总理伉俪为邓副总理伉俪挂花串,宾主都满面春风。
    江萨总理陪同邓副总理步上检阅台,三军仪仗队奏中泰国歌,并鸣礼炮十九响,接着江萨总理陪邓副总理检阅仪仗队,接受仪仗队指挥官的敬礼。礼毕后,邓副总理转过身去和两位随侍的泰军官握手,他俩有点觉得受宠若惊。
    邓副总理在江萨总理逐一介绍下,握手寒暄。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全体官员也在欢迎行列中,并呈献邓副总理伉俪各一大簇鲜花。他们似乎对于在异国会见自己的国家领袖,感到非常高兴般的,个个满面春风,和邓副总理握手时久久不肯放开。
    邓副总理当天穿着深蓝色中山装,夫人卓琳女士穿淡黄色裙服,江萨总理穿蓝色柳条西装,夫人威叻着鲜蓝色洒花裙服,宾主伉俪并肩走,十分醒目,当邓副总理和迎接者一一握手寒喧,才走过一半路,微雨便霏霏洒下来,而江萨总理夫人威叻却带有雨伞,但见她立即打开为邓副总理伉俪遮雨,这镜头十分感人,可惜笔者没有像机在手,摄记们是否有看见而拍下则不得而知。
    泰政府用以接待邓副总理的车子是英国制名牌“罗士黎”大型轿车,暗绿色,非常排场。江萨总理和邓副总理共乘一辆,威叻和卓琳女士共乘一辆,主人一直送贵宾至爱侣湾酒店才辞归。一路在廊曼机场外的,见到有万头钻动的群众、学生挥动着中、泰国旗欢迎。在胜利纪念碑见到用中文写的“祝邓小平副总理阁下和夫人身心愉快”,在哒叻慕七也有“祝泰中友谊万古长青”字样。曼谷真是洋溢着欢迎中国贵宾的浓郁气氛,象征着“泰、中两国友谊万古长青”! ons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南非《中肯》杂志十月二十七日刊载卡雷尔·伯克比的一篇文章,题为《第三次世界战争“史”预见到苏联的灭亡》,全文如下:
    约翰·哈克特将军在一些海军和空军人士的合作下写了一本极其惊人的书——一部走在事态发展之前的世界“史”。《第三次世界战争》关于一九八五年八月的介绍可能比乔治·奥尔威斯写的《一九八四》更富于现实性;它不那么阴暗,因为哈克特至少预言西方将战胜苏联。然而,故事的前提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必须觉醒,在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期间在军事上由虚弱变为强大。这在现实中会发生吗?
    哈克特和他的写作班子在他们这部历史小说中看到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两侧——南部非洲和中东——出现战争的苗头(这是很符合事实的)。但是,真正的战争可以说是在巴尔干爆发,并在西欧大张挞伐——尽管战争只打了两周,就被有限的核打击所结束。
    哈克特的著作的内容如下:
    到一九八四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已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西南非洲人民组织在古巴、牙买加和尼日利亚军队的帮助下,已把南非军队逐出纳米比亚。在津巴布韦,乔纳族和恩德别列族勉强保持着联盟关系。扎伊尔仍在沙巴省经受着压力。在安哥拉,反对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及其盟友的战斗仍在继续。
    在纳米比亚发生的事件改变了南非的态度。各班图斯坦在黑人和白人地区组成的一个松懈的邦联中已实现真正的独立。西方继续不理睬南非,于是黑人和白人联合起来捍卫他们的未来。他们从日本得到武器,而且——谁能够想象得到
    ——接受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志愿人员。南非还得到来自津巴布韦的二十五万难民和来自纳米比亚的十万难民的加强。
    在一九八四年,在索维托镇对马克思主义者煽起的严重暴乱进行的镇压,为南非以北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国家的联盟——南部非洲邦联提供了借口。该联盟向南非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南非的白人和黑人邦彼此断绝联系,并把那些黑人邦置于南部非洲邦联的控制之下。在这一最后通牒遭到拒绝和发生了一系列游击队袭击之后,五万古巴人、牙买加人和尼日利亚人从纳米比亚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另一支三万人的军队也从莫桑比克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从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发动了配合性的袭击。南非人立即进行抵抗。
    一九八五年七月,美国海军为即将来临的大西洋之战作准备,占领了西蒙斯敦,使自己处于能切断苏联同其盟国的海上交通的地位。
    战争伴随着非洲各马克思主义国家内部惯有的争吵而继续下去,南非人在没有西方任何官方援助的情况下,毫不费力地阻挡住了这些国家的进攻。
    后来,当苏联不再成为一个联邦共和国时,南部非洲邦联在当年宣告瓦解了。
    在一九八四年,由于粮食而引起的暴乱和对同以色列的和平解决的不满,埃及总统被推翻了。
    他的继任者重视对石油的需求,恢复了同莫斯科的联盟。同年十一月,埃及在苏联的暗中支援下,颠覆了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政府,建立了一个强大、新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该共和国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这个组织在十二月间决定对所有那些不满足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政治要求的国家,包括那些不支持南部非洲邦联的国家加强石油禁运。伊朗提出了异议,并在阿曼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要求下,向它们提供了军事援助。在埃及向伊朗发出最后通牒后,苏联使用了它在亚丁的基地,在波斯湾击沉了一艘伊朗运输舰,并用导弹击沉了一艘美国谍报船。苏联人接管了苏伊士运河。
    这些发展导致了一九八五年二月十五日举行的日内瓦会议。会议的结果是,出现了张伯伦的幽灵,实现了“体面的和平”。达成的协议中,包括一项禁止向非洲或阿拉伯任何一方提供武器的协议,但是有意思的是没有提到伊朗、古巴和牙买加。这是虚假的和平。石油供应被打乱了,还出现了石油短缺,失业增多了。在波兰爆发了反共暴乱。苏联人在巴尔干制造了骚乱,夺取了南斯拉夫。(自然,铁托已经死了。)作为回击,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和空运部队在(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登陆。
    鉴于各卫星国的日益动荡不安,莫斯科感到它没有别的选择,而只有发动准备已久的对西欧的入侵。这一入侵的目标是要在九天内打到莱茵河,搞垮大西洋联盟和把美国军队逐出欧洲。
    然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出乎意外地加强了它的防务,摆脱了一九七八年那种可怜的局面,当时英国可供本身防御的飞机不到一百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加上作为盟国而参加了战争的法国,在这场短促而激烈的战争中获得胜利。
    鹰派在克里姆林宫掌了权。他们对伯明翰使用了核武器。两艘北极星潜艇——一艘英国的和一艘美国的——立即奉命“抹掉”明斯克。它们成功的行动成了苏联完蛋的开始。各卫星国认识到莫斯科把它们卷了进去的危险。有的退出了莫斯科条约组织,另一些则起来造反,苏联就象爆炸那样地土崩瓦解了。 ons品论天涯网


    【时事社东京十一月六日电】法国外长德居兰戈为参加日法定期外长会议正在日本进行访问。
    德居兰戈外长六日下午拜访福田首相,就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之后的世界形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德居兰戈外长称赞了日中条约,他说:“我期望日中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的稳定做出贡献。” ons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