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10月26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10-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曼斯菲尔德和格伦访华后谈美中关系 '...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十月二十二日电】参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今天说,他预计,美中关系将“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下去”。他在对中国进行了一个月之久的访问之后刚刚回来。
    曼斯菲尔德在同记者谈话时对北京目前进行的权力之争拒绝发表意见,对新华社有关江青和其他分子已被“清除”的报道也不愿发表评论。
    他说,“中国发生的事件纯属内部问题。这是必须由他们决定的事情。”
    曼斯菲尔德说,在他在北京同中国副总理李先念举行会谈时,他没有谈美国竞选问题。
    他说:“他们是感兴趣的。但是,这是美国的一个内政问题。”
    曼斯菲尔德说,在他同李会谈后离开时“对这次会谈感到很好”。
    “我预计,美国同中国之间的关系将在很大程度上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下去。”
    曼斯菲尔德同他的旅行伙伴参议员格伦是二十日返回华盛顿的。
    这位参院民主党领袖说,他到离中苏边境不到一百五十英里的地方进行了访问。
    【美联社华盛顿十月二十二日电】美国参议员约翰·格伦今天表示,希望大陆中国的新领导会比较愿意扩展同外部世界的贸易关系。
    格伦才同即将退休的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到中国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之后于本周回国。他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人们认为华国锋在“对外开放中国的窗户”方面持有较为稳健的观点。
    格伦说,他一行人在中国境内旅行了近八千英里,这是“一次大长见识的旅行”。他说,曼斯菲尔德将给福特总统写一个书面报告。
    格伦说:“我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务必要保持同中国的联系。”
    格伦说,由于估计中国已拥有几乎占全人类的四分之一的九亿四千三百万人口,“不论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是否同他们的观点一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取得了解”。
    格伦说,自从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作为海军陆战队战斗机中队的作战官员被派到北京附近之后三十年来中国已经“取得很大的进展”。
    他说,当时“有许多人挨饿,没有什么医疗护理,并且几乎没有新衣穿”。他说,现在,人民都有衣服穿、有饭吃,“每个人至少有房子住。”他说,他参观了一家以每年三台的速度生产三百瓩发动机的工厂,发现这是“一家办得挺好的工厂”。
    【路透社华盛顿十月二十二日电】刚访华回来的参议员格伦今天说,中国人仍然讨厌俄国人,他预计在北京新领导人的领导下不会改变态度。他说:“中国对俄国仍然有很大反感,我预料这种情绪根本不会改变”。
    【美联社俄亥俄州哥伦布十月二十二日电】一位刚访问过中国的美国参议员格伦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出现了稳健派共产党领导人,这可能导致中美之间的关系较前密切。
    格伦说,“如果华国锋总理真象他所表现的那样稳健,那就会在贸易方面向我们提供一些机会,大概还会使关系较前密切”。 MK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联合国十月十八日消息:美中贸易全国理事会办的《中国贸易新闻》发表一条消息,题目是《中国外贸部长告诉美国人中国贸易政策不变》,《中国对美国的成套设备、机器和技术感兴趣美国代表团是美国第一个访问大庆油田的私人代表团》,全文如下:
    中国对外贸易部长李强在同美国一个高级的商人代表团谈到已故的周恩来总理一九七五年一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目标时说,中国的贸易政策没有改变。中国故总理在那次讲话中提议使中国的经济到二○○○年实现全面现代化。
    已故的周恩来任命的中国外贸部长在同外国客人罕见的长达一小时的谈话中,还预言美中贸易将在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的正常化以后扩大。同时,中美贸易将以“不紧不慢的步子”发展。
    这位中国高级官员强调了以前宣布过的贸易政策的连续性,并且表示中国对购买美国的成套设备、机器和技术、木材制品可能还有棉花感兴趣。他说,中国将继续扩大对美国出口有色金属、轻工业产品、纺织品、药品和化学品。
    在同李强会谈以后,这个美国代表团被请去参观中国最重要的油田大庆。这是一次没有先例的旅行,是美国私人代表团第一次去参观,因此被认为是中国人对美国商界所作的一个重要表示。对这个代表团招待很殷勤,以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了油田、石油化工厂和交通设施。
    这个美国代表团是美国贸易全国理事会派出的高级代表团,团长是理事会副主席、孟山都化学公司董事长兼总负责人约翰·w·汉利。代表团到北京去是为了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进行高级的贸易谈判。这次对华访问从十月八日进行到十月二十一日,是全国理事会第二次派高级代表团到中国去。第一次是在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一九七五年九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也派了一个代表团到美国进行回访。
    这个代表团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副主任肖芳洲举行了会谈,这是两个组织就在对方国内组织贸易展览会、派驻代表团和一般的贸易问题进行的对话的继续。
    同时,六名中国法律专家同全国理事会的法律顾问们也举行了三次会谈。
    双方就中美贸易逐步恢复的程序达成了协议。现在正在研究美国商标在中国注册的问题和中—美贸易合同的措辞标准问题。
    这个九人代表团在访问了大庆以后,还将访问南京、苏州和上海。设在华盛顿特区的美中贸易全国理事会是非赢利团体,其目的是促进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进出口贸易。 MK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星期日纪事问询报》十月十日刊登吉米·卡特于十月四日同《纪事问询报》执行主编达迪斯曼和《纪事报》编辑主任巴奥莫亨德罗的谈话,摘要如下:
    问:施莱辛格是怎样描绘毛逝世后中国的形势的?
    答:我认为,他自己能够最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总的来说,他认为中国不会有什么改变。中国人必然会应用毛的教导和他的思想以及他的原则。
    问:如果你当选,你是不是期望在你执政的初期的任何时候访问中国?
    答:不。我实在更乐意让中国的领导人访问我国。我希望他们会来访问。正如你所知道的,基辛格到那里去已有七八次了。尼克松去了两次。福特也去过那里,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来过这里。我在目前的想法是:现在是他们来访问和了解我们的时候了。我希望能同别的国家的领导人举行相当频繁的会晤——最好是在例行的基础上进行。我认为这样做是好的,这样做会澄清气氛。我对中国人民所抱的希望就是他们来我们这里作首次访问。我将是一个新人、他们也将是新人,这将是一种十分好的事情。我认为,我国人民对中国有着很自然的友好倾向。当然,中国感到受到苏联很大的威胁。但是,我认为这种环境一直是为大家所公认的。
    我想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利用这个友好的关系。 MK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月二十三日发表一条消息,题为《苏联反对‘日本规定领海十二海里’,渔业部长拒绝访日》,全文如下:
    据政府人士二十二日透露,苏联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表示了以下态度:只要“米格25事件”不尽速解决,将不接受我国(日本)规定“领海十二海里”和苏联渔业部长伊什科夫于十一月访日的邀请。我国面临着美、加拿大建立二百海里渔业专管水域,为了提出同站在与我国类似立场的苏联结为“联合战线”的姿势,曾邀请伊什科夫访日,但是“米格25事件”以后,两国关系急速恶化。由于这次苏联的强硬姿态,年内日苏渔业有关首脑的会谈将绝望,我国水产外交在“二百海里时代”面临着最坏的局面。
    对于苏联渔船加强在日本沿岸捕鱼活动,农相大石在国会上表明了日本规定“领海十二海里”的意向,他说:“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希望向下届国会通常会议提出一个国内法将日本现行的领海三海里扩大为十二海里”。苏联方面之所以反对,是因为如果日本规定领海为十二海里,津轻海峡等完全成了日本领海,苏联的核搭载舰将不能通过这些海峡,因为允许通过,就违反了日本的“不引进核武器”的非核三原则。
    可是,苏联已经是领海十二海里的国家,并且依靠这一法律不断逮捕日本渔船。为此有人批评这次苏联表明强硬姿态是干涉内政。
    政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不改变邀请伊什科夫访日,在年底或明年初将再次发出邀请信。根据“米格25事件”的解决情况,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明年春天日苏渔业谈判之前,举行不了渔业首脑会议。我国水产外交正迎接着关键时刻。 MKE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产经新闻》十月十九日晚刊刊登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拒绝互发纪念日苏复交二十周年的贺电》,摘要如下:
    据日本外务省人士十九日说,苏联政府通过苏联驻日大使馆参赞杰尼索夫说:“从目前的日苏关系来考虑,日苏双方就纪念日苏复交二十周年互发贺电,是没有意义的。”
    外务省原来打算在今年日苏复交二十周年的时候,由三木首相、小坂外相同苏联的柯西金总理、葛罗米柯外长互发贺电,以便修复由于米格飞机事件而完全冷却起来的日苏关系。
    据认为,苏联拒绝互发贺电,是因米格飞机事件而使它的态度变得强硬起来的一种表现。这同处于出乎预料的困难状态的归还米格25机体问题的谈判纠缠在一起,今后苏联的态度,引人注目。
    【本刊讯】日本《朝日新闻》十月十九日刊登一篇题为《迎来(复交)二十周年的日苏关系》的社论,摘要如下:
    自从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九日发表日苏联合宣言两国恢复邦交以来,已经迎来了二十周年。最近日本国民的感受是,苏联有着软硬两副面孔:一副面孔是,上个月底在纽约举行的外长会谈,在一间紧靠正门边的房间里,在连一杯水都没有拿出来的气氛中举行了这次会谈,葛罗米柯外长由于米格飞机事件,断定日本的态度是不友好的。而另一副面孔是,对今年八月访苏的经团联代表团,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亲自递送水果,给予了亲切的欢迎。
    对于政府一再邀请的苏联首脑访日如能实现,我们不仅表示衷心的欢迎,并且期望日苏友好能更加稳定起来。
    然而,要使日苏友好更加巩固,缔结和约是必不可缺的。对这一点,苏联也抱有同样的认识。 MKE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