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日本《经济学人》杂志八月十日一期刊登日本亚洲经济所研究员井上恭子写的一篇文章,题为《印度以不结盟外交为赌注
    ——志在摆脱“从属苏联”的地位》,摘要如下:开展积极外交今年以来,印度改变了近几年来的做法,着手开展积极外交。自一九六二年发生中印边界争端以来一直处于冷淡状态的同中国的关系得到了改善,并派了大使。同巴基斯坦僵持达一年半的改善关系的谈判也恢复了,而且已决定复交。印度恢复了同过去的交战国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并试图致力于开展目前处于停顿状态的不结盟运动。印度的这种目的是什么呢?据料,最大的目的在于调整在七十年代前期所形成的对苏联一边倒的外交关系。
    苏联重视印度,认为它是苏联推行其亚洲政策的一个枢纽。但是,印度对苏联的亚洲政策的反应却是消极的。当然,印度对苏联的亚洲政策、对被卷入苏联的反华政策从而把中苏对立引进东南亚是有戒心的。
    另外,对于苏联提出的亚洲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议,印度也一直借口外交政策的方针是不结盟而表示不愿意参加。印度和苏联的这种外交均势,从一九七一年发生印巴战争以后发生了变化。微妙的印苏关系一九七一年八月,苏联同印度缔结了印苏和平友好互助条约,采取了完全一致的步调,对印度给予了全面支持。
    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三日,印度同巴基斯坦进入了全面战争。苏联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使用了三次否决权,挫败了不利于印度的决议,从侧面支援了印度。这样,巴基斯坦便由于印度的胜利而丧失了东部,从而成立了孟加拉国。由于这次战争的胜利,印度便作为南亚的大国而抬头了,这个地域的外交形势图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七十年代前期的印度外交的特点是同苏联加强关系。给人的印象是,印度终于成了苏联的亚洲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第三次印巴战争结束,印度次大陆的外交变化告一段落后,便出现了要冷静地研究印苏关系紧密化所引起的外交上的反作用。对于加强印苏关系,从签订印苏条约时起,在政府内部便有人反对,也有人持警惕态度。亲美派反对自不待说,担心印度接近苏联会引起副作用的呼声也很强烈。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政府下了决心。加强印苏关系所造成的不利方面是,印度成了推行苏联亚洲外交的尖兵,中苏对立在南亚固定了下来。而且使改善中印、印巴关系的工作变得困难起来,以致使印度在外交上陷入了孤立。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进国家的经济援助的印度,同美国的关系变得冷淡起来,而且苏联的援助也并未象期待的那样增加,这是使印度为难的。关于印苏贸易,近几年来一直是停顿的,数量上几乎没有增加。贸易额虽然增加了,但多半是由于印度进口石油制品和肥料的价格上涨造成的。
    在进口项目中,印度希望进口石油制品、肥料、工业原料等,在粮食歉收时还希望进口粮食。对于这种需求,超过一定的限度,苏联便不能满足。苏联对印度的援助,除一九七四年度至一九七五年度提供二百万吨小麦贷款(折合二十亿卢比)以外,数量并不多。
    鉴于这种情况,需要为停滞不前的贸易打开一条新的出路。印度不仅要求扩大贸易,而且要求改变苏联对印度实行经济合作的结构,要求放宽提供信贷的条件,延长延期付款的期限,把援助方式从限定项目援助改为不限定项目援助。
    四月十三日缔结了一九七六年度——一九八○年度的印苏贸易协定。对此,印度的部分报纸和杂志发表了批评性的言论。在实行新闻检查的制度下,出现这样一些言论便暗示了印度政府对这次印苏贸易协定并非完全满意。
    印度最近积极地展开外交活动,正是以上述那种重新研究紧密的印苏关系为背景的。谋求改善僵持的印度次大陆各国之间的关系,就是从开展摆脱从属于苏联的自主外交的立场出发的。希望排除大国的干涉自称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的印度,宣布处于非常状态,实行强权政治,严重地损伤了印度的形象。印度指望重新打出不结盟主义来恢复它的威信。同时想通过开展不结盟运动把自己列入第三世界的一员,以缓和印度周围各国对印度的大国主义外交和经济统治的反对和恐惧。
    印度从一九六七年前后开始,在实行经济援助和扩大出口的目标下,开展了同中东和东南亚各国的外交。今年以来,三月同马来西亚代表进行了协商;一位负责外交事务的副部长六月访问了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恰范外长七月访问了印尼。这便是印度开展的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外交。印度认为东南亚国家联盟对实现地区性合作和安全保障的努力同印度争取在印度洋地区建立和平区的尝试是一致的,并开始同东南亚国家联盟国家积极对话。
    几乎所有参加不结盟会议的国家都希望在没有大国干涉的情况下加强团结,同大国保持一定的外交距离。
    同样,印度也希望排除大国对次大陆的干涉,恢复外交上的自主性。从这一点上说,印度和这些国家有共同的基础。在这里集中反映出了印度积极推行不结盟外交的意图。
    【本刊讯】在巴黎出版的《青年非洲》周刊八月二十七日一期以《穷国的不幸》为题报道:
    卢旺达保持着世界上最穷国家的可悲纪录,近几周来经济形势有了急剧的恶化。
    这个小国的四百万居民靠实物经济生活,很少使用货币来进行交易,他们实行的是以物易物,用豆和玉米换取衣服和盖屋顶的铁皮。
    这个国家同乌干达一样遭受到了内罗毕在同阿明发生争执后决定关闭乌—肯边境之害。卢旺达的进出口必须通过把卢旺达与蒙巴萨港隔开的乌干达和肯尼亚。
    目前,咖啡和茶叶采收已结束,并装上了停在首都郊区和乌干达边境之间的卡车,等待边境开放,以便运往蒙巴萨港。然而,咖啡和茶叶不能久放。如果边境不很快开放,一九七六年的收成将全部报销。
    此外,好几周以来,卢旺达也得不到燃料供应。在基加利只有两个加油站供应燃料。由于缺乏动力,卢旺达的轻工业不得不停工。现在越来越经常地断电,甚至影响到医院。
    然而,卢旺达的经济落后使农村居民受到的这种封锁之害不是十分厉害。在用泥土和稻草盖起来的茅屋中,石油不是必需品。但是,近两年中,哈比亚里马纳已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虽然严重封锁的影响目前只限于首都,但在农村也开始显示出来,卢旺达人都有不满的情绪。
    一位高级官员说,“我们努力同邻国搞好关系,但是肯尼亚和乌干达每次发生争吵时,倒霉的是我们!”
    【德新社加德满都八月二十八日电】尼泊尔和印度就签署新的贸易和过境条约问题一周前在这里开始举行的第二轮官员级会谈今天结束,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接近尼泊尔代表团的人士说,这是印度在尼泊尔对第三国贸易进出口的货物在印度过境的问题上采取僵硬态度所造成的。
    会谈期间,尼泊尔代表团和印度代表团都提出了它们自己的关于贸易过境的草案。
    据说,印度方面甚至拒绝研究尼泊尔的草案。印度方面提出的过境条款的草案“甚至比尼泊尔一直谋求改进的一九七一年条约的条款更苛刻”。
    尼泊尔一直鼓吹过境是所有内陆国家的权利,它已经同意同印度签署一项贸易和过境条约,因为印度拒绝进一步谈判,除非尼泊尔放弃它所提出的关于分别签署贸易条约和过境条约的要求。
    虽然尼泊尔的贸易有百分之八十是同印度进行的,但是在几年来它一直在增加同其他国家的贸易。
    这里的观察家们说,印度想要把更苛刻的过境条款强加于尼泊尔,以使尼泊尔在贸易上更依赖印度。
    【法新社加德满都八月二十八日电】尼泊尔和印度之间的高级贸易会谈今天在这里以“失败”告终。
    双方官员们希望在双方认为方便的地点和时间举行第三轮会谈后签订新的“贸易和过境条约”,原来的为期五年的条约在最近期满。
    印度代表团团长、外贸部秘书亚历山大在回新德里之前对记者们说:“在一周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尚待澄清。”
    一位消息灵通人士说,主要分歧在转口贸易和通过尼泊尔同印度之间八百公里开放的边界走私商品的问题。
    尼泊尔保证停止转口贸易和防止商品走私,但是拒绝了印度代表团提出的几项措施。
    在贸易方面,印度代表团坚持所有的贸易应该在政府对政府的基础上进行。
    在旧条约下,既允许公营部门,也允许私营企业进行贸易。
    【塔斯社莫斯科九月三日电】题:苏联和印度外交部长会晤
    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同印度外交部长恰范今天的会晤中讨论了苏印合作问题和某些国际问题。
    印度外长是在前往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途中经莫斯科作短暂访问的。
    谈话是本着友好亲睦的精神进行的。
    葛罗米柯宴请了恰范,席间,两位外长先后简短致词祝酒。他们强调指出,苏印两国领导人决心进一步加强两国友谊和密切合作。还表示,双方都渴望加深国际舞台上的合作,以利于缓和与巩固和平。两位部长就此指出,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的会晤具有重大的原则性意义。
    印度外长当天动身去蒙古。
    【路透社新德里八月二十三日电】印度地质部门的调查表明,喜马拉雅山蕴藏着大量的煤,煤层从喜马拉雅山的东部一直连到西部。此外,还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石灰石和白云石以及「有经济价值」的石膏和磷钙土。在喜马拉雅山发现的金属矿物有铜、铅、锌和铋等,地质调查部门说这些矿物的蕴藏量「很大」。还发现了其他的矿物,如石墨、盐、钾碱和硼砂。
    某些「地层圈内」结构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还有待测定。政府决定在下月举行会议,研究勘探和开采的办法和确定它们的经济价值。
    【合众国际社开罗八月十四日电】《金字塔报》今天说,美国决定向埃及提供一项一亿美元的新贷款,用于完善埃及电网,进口一些美国货物并向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一些项目提供资金。这家报纸说,这就使美国今年向埃及提供的贷款和援助的数字达到十亿美元,其中二亿美元是以食品的形式提供的。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