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8月13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08-13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日《自由世界》杂志刊登村川一郎文章:《苏联的远东政'...

    【本刊讯】日本《自由世界》杂志一九七六年五月号刊登自民党政务调查会的村川一郎的文章,题目是《苏联的远东政策的界限
    ——重新研究对日外交政策》,摘要如下:俄国远东政策的传统
    帝俄不承认国民有政治自由,因此,滥用专政,官僚政治、繁文缛节、警察的报复等就成了它的特点。而且,俄国正教积极地参予政治,因此,俄国政治又涂上了一层强烈的宗教色彩。特别是,在俄国政治中,搞“报复”是一个极大的特点。
    俄国过去在世界政治中,主要在欧洲这个国际舞台上同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和土耳其争霸,现在又转而同美国争霸。而且,苏俄的对外政策,虽然把主要力量放在欧洲,但是,它企图推行的远东政策究竟是什么货色呢?本来,以朝鲜战争为转机,苏俄的远东政策确实变得积极起来了。
    本来,从苏俄的国防安全来说,只要南朝鲜属于自由国家,则苏俄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如果考虑到朝鲜战争的原因,在苏俄看来,只要南朝鲜处于敌对国家的势力下,那就不能指望会有远东的安全,因而曾试图一鼓作气地控制南朝鲜。
    因此,从帝俄时代以来,现在尽管俄国已改称苏联,但是,俄国人的本质却没有改变。而且,苏俄目前的对远东政策,自“帝俄”时代开始,就一直把日本和中国作为主要目标。可以说,日本和中国越是强大,苏俄就越没有安全可言。何况,如果日本和中国携起手来,那甚至连苏俄的存在也会变得危险起来。
    另外,如果苏俄在对日本和中国的两国关系方面受挫,那么,在远东就会完全陷于国际性的孤立,而使西伯利亚和滨海边区不断受到威胁。因此,苏俄面临中国的发展,从牵制中国的意义上看,也务必同日本保持友好关系。但是,日本同苏俄之间,围绕着北方领土的归属问题,一直处于半永久性的对立关系。
    如果立足于这一现实,今后日本同苏俄的关系,将会围绕缔结双边和平条约生气勃勃地展开。苏俄从帝俄以来的传统是,一旦到手的他国领土是不会放手的,从这一点看,我国的领土——北方领土——究竟何时归还?也许是一场梦幻。但是,既然是我国的领土,只要日本这个国家存在,那么,日本就拥有要求苏俄归还的国际权利。
    如果注意到这一点,就会感到,日本和苏俄之间因为“领土问题尚未解决”,所以经常存在互不信任。而且,苏俄同日本要建立真正友好关系,是不能不解决所谓北方领土的,即迅速归还千岛群岛,重新研究南桦太的归属。这大概是苏俄深为头痛的问题。但是,苏俄“非法占领”日本领土这个罪名,只要不迅速地把北方领土归还日本,就无法从国际社会中消除。苏俄对日政策的本质
    如果没有核战争,那么,苏俄占领象日本这样人口众多、资源稀少的土地,大概只能成为俄国的负担,而不能给它带来利益。倘若发生战争,日本工业力量也将受到空袭的威胁,未必能说这场战争的价值是巨大的。因此,对苏俄来说,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究竟能具有多大的价值呢?
    据认为,苏俄远东政策的根本方针,首先是出于同中国相对抗的需要,当务之急是赤化日本。赤化日本意味着把日本变成苏俄的军事基地,其结果是,日本海成为苏俄的内海,日本本土成为苏俄的防波堤,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御被削弱,从而迈出控制中国的第一步。因此,苏俄似乎认为,只要不赤化日本,中国的苏俄化就是不可能的。
    因此,苏俄远东政策的当务之急,是首先赤化日本而不是使中国苏维埃化。在这样背景下,鉴于以武力入侵日本来实现“赤化日本”是不可能的这一现实,作为可能采取的手段,只能以施加压力来继续压迫日本。如果是这样,那么,远东的重要基石日本将发生动摇,日本推行对美和对华关系也不能不看苏俄的脸色行事。
    如果这样考察,则下面的论点就是成立的:对苏俄来说,如果日本不赤化,则中国就不可能实现苏维埃化,反过来说,中国的苏维埃化是通过日本的赤化来实现的。这恰恰是取得革命成功以后的苏俄的远东政策的中心。只要苏俄存在,大概就将永远继续推行这种政策。这一点已成为我国同苏俄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苏俄为了实现它的永久性课题——控制日本和中国,而对日本提出的政策只有一条,那就是,由于在近期内赤化日本近乎于极不可能,因此,通过苏俄占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威胁日本,强制日本保持中立。当然,在这种情况下,苏俄的威胁不仅仅是军事方面的,也包括心理和物资等各方面的。
    因此,苏俄可以牺牲和利用日本来统治中国。苏俄的对日政策历来是以“苏俄远东政策”为基础的,所以,也是根据这样一种立场出发的:即使不赤化日本,也要使日本保持中立,只有这样,实现中国的苏维埃化才可能容易些。因此,苏俄对日政策的根本是使日本中立化,所以,领土和渔业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就困难了。
    那末,苏俄得以推进以日本中立化以及以赤化日本为目标的远东政策,是因为在革命五十年后,国内体制已基本完善,确立了俄罗斯族占优势地位的体制,大力进行扩张政策。可以说,现代的苏俄是由强大的警察体制来支撑的,是通过强调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来维护“苏维埃体制”的。因此,不应该掩盖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之间的差别。
    归根结底,苏俄的远东政策完全是根据客观形势决定的。所以,不管对日本采取和平战术还是采取军事战术,其本质——在苏俄领导下开展世界共产主义革命——都不会有任何变化。说到底,苏俄的世界政策是按照自己的目标——确立以俄罗斯族为中心的世界共产主义,对我国进行共产主义化,即俄国化。为此而施加心理上的压力。因此,仅就对日政策而言,苏俄将转而采取保持友好关系这种积极政策。同时,关于积极推进对日政策,苏俄可能动摇日本,换句话说,可能在渔业和领土问题上采取向日本国民施加心理压力的战术,以此来使日本国民意识到苏俄的存在,并致力于给日本的对华关系泼冷水。这是因为,苏俄认为,它在远东的安全仍旧同这个地区的安全保障——对付日本和中国——有关。
    因此,在苏俄的对日关系中,包含着这样一种高压态度:如果日本无视苏俄,两国关系也不一定出现极其重大的结果。譬如说,勃列日涅夫总书记一九七六年二月二十四日在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上谈到对日关系,就是想暗中牵制日本同中国接近,不断对我国施加心理上的压力。 bFB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七月二十八日电】科学家们正在用一个七吨重的振动器给地球按摩,希望找到一个将有助于预测地震的型式。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正在沿旧金山以南大约八十英里的易变的圣安德雷斯断层沿线进行这种地震学上独一无二的实验。
    这项计划是由地球物理学家和地质学教授麦克维利领导的。这项实验使用一辆特别设计的卡车。
    麦克维利说:“这辆卡车的后部升起,这样它的重量压在一块平坦的金属板上。然后水力压头用七吨的力把这个金属板向地面推压,把可伸缩的波送下地球。”
    麦克维利说,这些波从数英里下反射回来,表明沿途岩石性质的变化,同时传声器拾起地球的响声。科学家们所希望做的是记录正好在一次地震之前的型式,然后用这个型式作出其他震动的一个警报。
    他说,正在进行研究的这个断层段每天都有许多小震。每两周左右有一次里氏震级表中的二级的轻微地震发生,一年发生若干次三级地震,也被认为是轻微的。
    这位地质学家说,以前是用小爆炸的方法研究断层线附近的可伸缩波,但是这个方法不适用于连续不断进行监视。
    他说,“用振动器将能监视这个断层沿线十至二十个点至少三年,一旦确定每个点上的正常反应,地震学家们将寻找地震前反应型式的任何变化。” bFB品论天涯网


    【萨马查尔通讯社新德里七月十四日电】H·M·乔杜里博士昨天在这里说,印度正以每年五厘米的速度向北推进,在五千万年之内,包括整个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的北印度将进到喜马拉雅山峰底下。
    乔杜里博士在印度国际中心作的讲演中说,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将在赤道上占据一个位置,而地中海可能已经收缩。
    他说过去几年中搜集到的许多证据证实了“大陆漂移学说”,根据这一学说,所有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它们在大约二亿年以前开始分离,到达它们现在的位置。依据这一学说,印度陆块正与欧亚陆地相撞。 bFB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莫斯科七月二十二日电】题:大自然帮助地质学家
    塔斯社记者谢尔盖耶夫写道:
    一种颜色异常——蔚蓝色的野玫瑰帮助地质学家在乌拉尔发现了铜矿。地质植物学——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的科学对他们有了用处。正是铜矿石给花朵染上了蓝色和蔚蓝色。镍会使花瓣失掉色泽,锰实际上会使所有的花序都变成红色。
    目前地质学家已知道有许多植物能帮助找到矿产地。复叶矮灌木能够证明土壤中有石膏,矮生樱桃和刺扁桃——石灰岩,忍冬丛
    ——银和金。有些植物,例如蒿,在一种土壤上可长得很高大,但在另一种土壤上却变成了“侏儒”。这取决于土壤中含硼量的多少。
    植物本身含有为维持其生命而必需的化合物。植物的外表和成分可使人了解到地下有什么。
    有时植物不能在过多地含有某种矿物的土壤上生长。于是有矿的地段就在植物群当中形成一片空地。这就能提醒专家们注意此处有地质异常现象。
    列宁格勒地质科学研究所正在地质植物学方面开展大量工作。该所还绘制了一幅示意图,它能帮助地质学家根据植被情况来确定矿产地的位置和规模。 bFB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