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七月八日刊登马克斯韦尔发自拉萨的一篇文章,题为《稀客重访西藏,拉萨气象更新》,摘要如下:
    在穿过亚洲的荒野通往拉萨的条条古道上,凡是行进到第一眼眺见这座西藏圣城的地方,都林立着几世纪以来朝圣者用鹅卵石堆起的感谢神恩的圆锥形石堆。可是现在,坐在从机场驶往拉萨的汽车上,只有在旅客提出要求的时候,才能停下来看一看这第一眼的景致,但是,初看上去,这座已不再神圣的城市依然带有几分原来的威严气势。
    沿着光秃秃的山沟伸展开去的蜿蜒的山脚公路前行,象拉开一道帷幕一样,把一条高高的沙石岗抛在后面,两座孤零地耸立在远处平川上的圆锥形山峰映入了眼底。初看之下两座山都是光秃秃的,但是再一看,其中一座山上闪耀着金光,原来最高的一些崖峰正是一度是佛教的梵蒂冈而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建筑之一的巨大建筑物布达拉宫的锯齿形轮廓。
    今天,旅客仅仅经过五个小时的两段轻松的飞行就从北京到了拉萨。从华北向南,经过一片亚热带风光,然后,由丘陵起伏而至于多少年来使人们难以进入西藏的光秃秃的崇山峻岭。再往前,雪山地带很快就淹没在一片云海之中,那些穿破云海的峰顶象一座座冰山浮在海面上。飞出云海,脚下是一片粗犷的山野,一道道河谷犹如绿色的带子蟠绕其间。
    飞机降落在其中一片谷地的一个简易机场上。等着接客人的汽车里放着胀臌臌的气包,上面有一根供人吸气用的胶皮管,使人记起周围的山包并非小山,而是巍峨的山岭。这是个氧气袋;在海拔一万二千英尺的高山上可能很快就用得着它,尽管我在北京时已经过严格的体格检查。
    在还没有望到布达拉宫以前,旅客象是在中亚别的国家里一样。多石贫瘠的土地、平顶的土坯房屋、孤单单的房屋或小村庄,都与巴基斯坦西北的开伯尔山口地区的情景没有多大差别。
    但是路上的行人一眼看上去就是藏人:男人穿着随便掖在腰部的长袍,头戴毡帽;妇女穿着长长的黑色袍裙,系着色彩鲜艳的花条子围裙。
    许多人仍然背着东西,这使人想起不久以前西藏人除了死板的念经者的经轮以外不知道还有什么轮子的那个时候。但是现在,除了卡车、小汽车外,有时在田里还能见到拖拉机,农民使用的都是有轴承的胶轮马车,这是亚洲农村发展的第一步。旧的神咒没有了有些东西已经看不见了,这也说明如今的西藏是新西藏。现在已经没有人转经轮了,也没有人数念珠了。过去在西藏到处可见的用佛教徒认为是神圣的各种颜色刷在墙上和岩石上的神咒“??嚤呢叭迷吽”(“赞颂莲花之宝”),不是年久而剥落了,就是被擦掉了。现在刷在墙上的是红一色的用汉、藏两种文字写的口号:“农业学大寨!”“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
    在过去,拉萨除了布达拉宫以外其它一无所有,所谓拉萨城是一群邋里邋遢的小房子。
    现在拉萨同中国其他边境城市一样,街很宽,两旁是新的矮矮的建筑物。路边栽了十五年左右的树木已经成荫,来往车辆已经多到需要在十字路口设交通警的程度,但是马车和手推车非常之多,看来交通警是不管的。商店里美观实用的商品新拉萨已经有了工业,百货商店里有似乎在中国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的各种美观实用的商品。但是,对于从小就受到在喜马拉雅山后面有个世外桃源的思想灌输的西方人说来,还是对旧西藏更神往。
    在当年,对佛教徒说来,使拉萨出名的不是布达拉宫。可以说布达拉宫是白宫、五角大楼和圣帕特里克教堂的混合物。布达拉宫是一个带有权力和恐惧气息的华丽的盒子,然而,要不是亦神亦王的达赖喇嘛在不太寒冷的季节里住在那里的话,那不过是个空盒子。
    对于佛教徒来说,香客主要朝拜的地方是公元七世纪修建的圣庙中的圣庙大昭寺。
    大昭寺离拉萨宾馆只有一英里左右,客人只要把放在每张床旁边的氧气筒吸上一阵子,毫不费力就可以步行到那里。去大昭寺的路看来已经干干净净。主要是个博物馆大昭寺现在不过是座博物馆,虽然是座特别富丽堂皇的博物馆。寺院大门外,原来是朝圣者虔诚地跪拜而行,有时象毛毛虫一样无休止地磕长头的地方,现在修起了木栅栏,除了节日以外,平时总是锁着大门。直到六十年代初,朝圣者还川流不息来到这里,向管事喇嘛布施,然后鱼贯而入,穿过一座座阴暗的佛殿直至内殿,在那里看一眼佛像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大昭寺里明亮宽敞,没有一点令人敬畏的气氛了。据说有些寺院里仍然有许多喇嘛,但是大昭寺里一个也没有了。
    但是,如果说大昭寺周围看不到任何喇嘛了,那么,也看不到总是聚集在那里的成群的乞丐了。正如以前的一位游客所说的那样,以前,聚集在那里的老的或年轻力壮的,病的或残废的乞丐们悲惨地“哀嚎着,伸出舌头,朝天擎着大拇指”。据现在这里的共产党官员说,过去拉萨的三万人口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是乞丐。这个数字与游客们的说法差不多。长期争取之后进入了西藏马克斯韦尔在一九七一年开始访问中国以后一直要求去西藏。
    六十年代初,当他还是伦敦《泰晤士报》驻南亚记者时,马克斯韦尔曾一再到毗邻的喜马拉雅山国不丹进行访问。从文化上讲,不丹同共产党接管前的西藏渊源很深。
    一九六七年,马克斯韦尔脱离了正式的新闻工作,到伦敦大学以高级研究员身份写了一本有关中印边界争端的著作,后以《印度对华战争》为名发表。现在他在牛津大学教学。
    【本刊讯】法国《冶金文献中心技术情况通报》一九七六年第二期刊载一篇报道,题为《用活性泥方法对炼焦厂废水进行生物处理》,摘要如下:
    西德布尔巴哈厂一九七三年五月初使用了一台炼焦废水生物净化设备,日处理废水三百立米,酚的摧毁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七,其基本原理如下:
    废水进入两个分离塔,通过六个砾石过滤器把焦油和其它油排除出去,然后流入设在制苯车间的两个澄清池。水在一个中间池进行脱苯后,被泵抽进净化站的入口井。往入口井加入稀释水、磷酸和硫酸铁。由于在通气池形成泡沫。加入雾化的稀释水以抑制池内泡沫。如果形成的泡沫太多,可以加防泡沫剂。天冷时,往稀释水中加热水。来自入口井并已加入化学物和稀释水的水,通过虹吸管进入通气池内。虹吸管在一溜槽内通过,槽中同时装有化学物和稀释水的导管以及电缆。
    流入通气池的废水,在压力作用下用大气泡进行通气。
    通气池内的水,流经一浸入式隔板,并均匀分布于池边的澄清区。池边表面净化的水被排出,流经一流量计,流量在控制台上被记录和表示出来。固体物质沉淀并被刮板运输系统刮到池中心。该系统的桥架设有两台泥泵,一台用于经常性地把泥送到通气池,另一台从设备中抽出过剩的泥。
    除了用于刮池底的刮刀外,桥架还设有一个清泥系统。该系统每转动一圈,浮泥就通过一个小槽被带到污泥坑去。安装在坑内的泵把泥带到入口井。
    抽出的过剩的泥送至浓缩槽,然后用泵把浓缩泥输送到烧结车间。被净化过的流入江河。
    【本刊讯】日本《日刊工业新闻》三月十日刊登一则报道,题目是《京都大学成功地研究出氧化物的分解净化法——为预防光化学烟雾发挥威力》,摘要如下:
    京都大学教授键谷勤九日宣布,该小组成功地研究出了氧化物的还原分解净化法。研究光化学烟雾直接因素的氧化物主要成分氧化氮和臭氧分解反应的结果,发现在紫外线照射下,氧化物受到氨的作用,几分钟后氧化氮、臭氧及添加的氨就全部转换成水、氮和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成果可能被用来作为防止发生光化学烟雾的紧急对策。
    关于氧化氮的无害问题,过去曾研究过许多方法,但据认为,用氨还原分解置换氮的方法是可取的。这一反应是在摄氏九百度以上的高温不使用催化剂,或者在摄氏三百到四百度与催化剂共存下进行,但不管使用不使用催化剂,都需要加热混合气体,并保持恒温,因此,在技术方面和经济方面都存在着难题。
    为此,该研究小组研究了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
    这种方法是在室温下不需要特殊加热就会发生反应。通过用高压水银灯照射,氨与氧化氮发生作用,还原分解。
    该小组设想了如果在被称作氧化氮发生源的、排出燃烧气体的烟筒中加进氨,采取用水银灯照射等方法,就有可能防止氧化氮排出。
    用紫外线照射含有臭氧的空气,研究臭氧活动的结果发现,臭氧在室温下与氨作用后,缓慢分解,而用紫外线照射,反应速度会提高十倍。这一实验是在臭氧浓度为五百——一万PPM的条件下进行的。
    为了调查能否应用这一结果净化大气和作为防止光化学烟雾对策,该小组以○点一
    ——○点五PPM这一光化学烟雾预报或发警报范围里的低浓度空气为对象进行了研究。
    结果证明,在臭氧浓度为○点一五(预报)和○点五(警报)PPM时,通过使等量浓度的氮共存,慢慢地引起净化反应,二十分钟内,氧化物减少,并且,如此时受到太阳光线照射,十分钟之内反应就会完毕。
    因此,据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如果用来防止光化学烟雾发生和作为紧急对策会收到效果。
    譬如,利用直升飞机将氨撒到空气中,使氧化物分解。
    该研究小组计划在今年光化学烟雾发生期(五——十月)进行一次实验。
    键谷勤教授说,作为光化学烟雾发生的因素,碳化氢类及其燃烧时生成的氧化氮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眼下正在研究各种办法,但尚未得到具体的效果。
    【萨马查尔通讯社新德里二月二十日电】印度国家环境机械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氯和碘药片,可用来在现场进行水的消毒。
    这种药片最初是为法军研制的,发现它们非常有用。
    至于少量水的消毒,该研究所生产了氯安瓿剂。每支二十五毫升的氯安瓿剂可消毒六十公升水。
    该研究所也为印度农村的一个大的供水源研制了一种氯化罐装置,可有效地氯化井水达二十一天之久。
    为了检验经氯化的饮水,该研究所研制了一种方便的装置。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