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7月16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07-1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众院军委会成员阿斯平谈美海军扩充计划 '...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约翰·芬尼七月五日自华盛顿报道:
    威斯康星州民主党众议员莱斯·阿斯平今天说,一些仍然保密的海军计划表明,过去十年那种海军力量的不利趋势已经扭转了,到一九八○年,美国将再一次拥有一支规模超过苏联的水面舰队。
    阿斯平是在发表长达二十三页的“真情实况报告”中说这番话的,报告分析了这两个国家之间海军力量对比的趋势。阿斯平是众议院军事委员会的一名成员。
    阿斯平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结论是,美国海军的规模正在扩大,而苏联海军则在走下坡路。其结果可能是,到一九八○年,这个国家拥有的主力军舰将超过苏联。
    阿斯平在一次谈话中说,这个结论得到了美国海军关于海军动向计划的支持。这项计划已作为秘密材料送交国会一些委员会。
    几年前,当海军趋势不利于美国的时候,当时的海军作战参谋长埃尔莫·朱姆沃尔特在向国会报告情况时总是按例公布这类计划。阿斯平说,但是现在,当趋势“表明我们正在领先的时候”,美国海军坚决要求替这些计划保密。他已根据情报自由法令采取了行动,试图迫使美国海军公布它的最新计划。
    阿斯平的报告提出以下一些对照扭转趋势的情况:
    舰只的建造——美国造的三千吨以上的作战舰艇在数量上始终超过俄国人,而苏联造的一千到三千吨之间的较小战舰超过了美国。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年期间,苏联建造的这两种吨位的战舰加在一起超过了美国。然而在近五年内,美国建造的水面战舰超过了俄国人。
    舰艇的年龄——自一九六九年以来,美国的舰队越来越年轻,而苏联舰队则越来越老。在美国舰队中,舰艇和潜艇现在的平均年龄是十.二,而苏联则是十四。
    舰队的规模——美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舰艇退役,所以水面舰队的规模自一九六八年以来急剧下降,而苏联的舰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一直保持着二百二十五艘左右的水面作战主力舰。一九七三年,美国舰队的规模比苏联舰队小了,出现了转折点。
    然而阿斯平的计划表明,在今后四年内,苏联舰队的水面主力舰艇将下降到二百艘不到一点,同时,美国舰队将逐步扩大,一九八○年将会出现转折点。在攻击型潜艇方面,这项计划表明,由于苏联继续使较老的柴油动力潜艇退役,到一九八○年,苏联舰队的潜艇将由一九七六年的二百七十五艘左右下降到二百艘左右。美国已经使它的大部分柴油动力潜艇退役,到一九八○年,它将拥有大约一百艘核动力攻击型潜艇——同苏联拥有的数量大致相等。 npd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西德《波恩评论报》七月十二日刊登一篇报道,题为《西方给东方集团提供的巨额资金》,摘要如下:
    西方以迄今为止尚不知多少数目的贷款援助来帮助共产党人实现其“经济奇迹”。在过去四年里所提供的资金方面的援助,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还要多。
    美国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二年,向被弄得荒芜的欧洲国家提供了一百三十九亿美元的援助,联邦共和国得到了其中的十四亿美元。这笔最初的资金,使联邦共和国足可以在自由和福利的市场经济范围内实现其经济繁荣,而这种繁荣又是无可比拟的。
    西方为共产党人提供的巨额贷款援助从原则上来看也是一种马歇尔援助。前不久国际财政专家们估计,东方集团欠债总额已达三百五十亿美元,大约折合九百亿德国马克。
    尽管在波多黎各经济首脑会晤时已经指出,东方可能已达到其负债能力的边缘,西方工业国家还是大量地向东方提出贷款的建议。
    比方说在上周里,一银行集团向在莫斯科的国际投资银行(东方经济集团经互会的银行)提供六亿美元的贷款,合十五亿三千万马克。在这之前,德意志银行代表德国外贸银行(股份公司)的银行集团,在柏林签署了八亿九千万马克的贷款条约。这笔由联邦担保的贷款被用来建设一个大型的化工设施。
    前不久德累斯顿银行代表一银行集团答应给波兰提供二十六亿五千万马克的贷款,以用来在卡托维兹附近建造一个煤的气化工程。
    在前几年里,苏联是西方最大的债户。但最近以来其它共产党国家也变得积极了。一九七五年底东柏林已欠联邦共和国二十四亿德国马克,现在总共可能已经超过三十亿马克。
    无疑,向东方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西方经济衰退时期起到了保证工作岗位的作用。但东方集团也试图用西方的钱来摆脱自己的经济落后局面。
    正如过去所表明的那样,东方国民经济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象共产党领导所希望的那么快繁荣起来,以向人民表明制度的优越性。 npd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巴黎十二日电】当各国政府对一个新的通货膨胀浪潮深感焦虑的时候,西欧的严重旱灾正驱使粮价上涨。在伦敦市场许多种工业原料已涨价至空前的程度。
    锡价扳高。铜价现涨至两年来最高水平,其他金属(包括锌和铝)也告涨价。
    【合众国际社伦敦十二日电】伦敦天气预报员十二日说:英国和西欧的多数国家,看情形在四个星期内一定没有充分的雨量去解救长期的旱灾,在有些地区的旱灾是两世纪来最严重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现经历着自一七二七年以来十二个月最干燥的时期。
    西德一个苹果园主说:旱灾已毁坏了他的收成百分之七十。西德的农场主说:母牛减产牛奶百分之二十八。法国的谷物收成,预料会比去年降百分之三十。
    意大利番茄的收成,势将减少百分之十三。意大利全国股票持有人协会,已要求政府拨付二亿一千万美元去援助农场主。
    比利时经济部的官员说:水果和蔬菜的涨价,可能迫使本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约百分之三。
    当河流水位下降而变成混浊的时候,淡水鱼已受到影响。在英格兰东部一条河的五哩流域内,有二十万条鱼死亡。 npd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英国《每日邮报》二月四日刊登彼得·格雷格的一篇报道,题为《俄国人是怎样摧残人的精神的?》,《以下是列昂尼德·普柳希提供的情况,他亲身受过这种折磨,昨天向全世界诉说了他的经历》,摘要如下:
    布痕瓦尔德·达豪和奥斯威辛的集中营没有真的在一九四五年宣告结束。政治集中营的无比残忍在今日俄国依然存在。
    而且在那里,折磨的手段已大为发展——苏联的科学十分发达,他们摧残人的精神的能力大大超过了纳粹分子所能想象的程度。理想社会
    集中营已为所谓精神病院所代替。一位“受害的病人”昨天在巴黎谈了精神病院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普柳希的“医院”设在边远城市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它是一个混杂的机构,既采用种种老式的惨无人性的残暴手段,又采用经过科学研究的冷酷的折磨方法。他说,皮下注射比拇指夹还要可怕得多。
    这个病院对人施行各种毒打,强迫人服神经麻醉药,给人注射能使体温升高到华氏一百零四度的硫磺,这种种酷刑迅速地使大多数持不同政见者投降或者自杀。只有比较坚强的人才能挺过来。
    普柳希说:“我惊恐地看到我自己在智力上、心理上和肉体上逐日退化。
    “我很快就失去了对政治问题的兴趣,然后是失去对学术问题,最后是对我妻子儿女的关心。
    “除了想上厕所,想抽烟和想吃只能使我多上一次厕所的监狱饭食以外,我什么也不去想了。但我情不自禁地念叨:‘我要把在这里看到的一切事情都记住,告诉别人。’”
    普柳希说:“那里给我们注射硫磺,能使体温升高到摄氏四十度(华氏一百零四度)。不舒适感非常剧烈,致使你除了没完没了地坐立不安之外,没有别的任何办法可想。
    “有人对我说,一九七○年,一位名叫格里戈里耶夫的囚犯在注射硫磺后肝脏破裂,当场死去。”
    自重
    普柳希说:“通常是对那些被斥为行为不端的人,特别是给那些想要求在规定时间之外上厕所的人注射硫磺。”
    普柳希说,一九七三年七月当他到达乌克兰的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精神病院的时候,其他政治犯立即告诉他,“你千万不要抗议”,如果抗议,就会给你神经麻醉药吃,注射硫磺或者不让你上厕所。
    这种野蛮的折磨……在心理上和肉体上全都是有效的……经常是由那些“护士”(他们是曾被宣判犯有暴力行动罪行的犯人)来施行。
    囚犯不得随意上厕所。他们为了自重,就得坚持下去。而当他们再也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时候,就将由于“弄脏病房”的罪名而受到野蛮的处罚。
    “有些病人乞求看守让他们去上厕所。其中有一个人遭到了毒打,之后看守又对医生说,这个人想上吊寻死,尽管不是那么一回事。”
    普柳希说,他在这个医院里被关押了一个星期以后,又被关进另一间病房,隔壁有一个病人“已经完全疯了,他的脸已不成人样”。
    普柳希说:“另一间病房(五号)是个名副其实的疯人院,病人尖叫狂笑乱作一团,随地撒尿,为争夺厕所而厮打。有的人吃自己的粪便。有一个囚犯打破一块窗户玻璃,想拿这块玻璃割断自己的喉头,以结束硫磺注射对他的折磨。”
    普柳希说,这个医院里有五十名政治犯,而医生们“把我看作最危险的病人”,并把他同其他人隔开。
    尽管普柳希说他自认为是一个好的共产党人和马列主义者,他还是早在一九六四年就写信向共产党领导人提出抗议。一九六八年,他被一个研究控制论的机构解雇,一九七二年一月,又以从事“反苏活动”的罪名遭到逮捕。
    鉴于无法制服他的意志……和受到他的朋友及某些无畏的西方共产党人的抗议……克格勃莫名其妙地决定今年年初释放了普柳希。 np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