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6月30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06-3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新加坡外长拉贾拉南谈东南亚形势 '...

    说不会很快出现大国具体认可东盟中立化计划的前景;东南亚小国可能成为“新冷战的战场”;说他觉得苏联人“想要进入亚洲是强国的本质”
    【法新社马尼拉六月二十七日电】新加坡外交部长拉贾拉南今天提醒说,东南亚可能长期成为一个冷战战场,因为只有“奇迹”才能使大国放弃大国竞争。
    拉贾拉南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他认为不会很快出现大国具体认可东盟中立化计划的前景,他表示,美国在东南亚的基地眼前也许是必要的,如果这些基地是确保“我们的安全”的话。
    拉贾拉南是出席了东盟第九次部长级会议后向菲律宾外国记者协会发表讲话时说这番话的。
    拉贾拉南在谈得很广泛的谈话中还谈到了如下几点: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五个东盟国家都接受成立东盟中立区的主张,“但是我们对怎样实现这一主张是有分歧的”。
    拉贾拉南点名在东南亚争夺“主宰地位”的三大国是美国、苏联和中国,但是日本很可能也会加入。
    在美国“放弃其在越南的责任”后,可能出现一段美国也改变它对朝鲜和台湾的立场的时期,日本可能也开始想要知道它同美国的安全条约“是不是还比其它国家(同美国的条约)可靠”。
    拉贾拉南说,他认为没有理由可以说明为什么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个地区的大国竞争会消失,因为在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大国可以避免介入大国政治。
    他说,这个地区的“力量比赛”具有复杂的性质,“在这场比赛中,东南亚的小国和周围其它国家可能发觉自己又一次成为无限期的冷战的战场”,因为参加竞争的国家“就在亚洲,是无法撤走的”。
    记者问拉贾拉南怎么把东盟的中立化计划同美国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这两者调和起来。他说:“让我们坦率讲吧,如果那里的基地单纯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利益,那么我们不感兴趣。如果那里的基地单纯是为了美国人同俄国人抗衡,我们也不感兴趣。但是如果美国基地或其它任何基地由于利益恰巧一致从而也保证我们的安全,那么我表示我们准备考虑那个情况。”
    拉贾拉南说,苏联提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时心里怎么想的,他“一点也不知道”。他觉得苏联人“想要进入亚洲,我并不责怪他们想要成为主宰力量,因为这就是强国的本质”。
    有人说应该把不属于这个地区的大国赶出去,这说法是不现实的,因为赶走一个超级大国可能导致一国主宰。
    拉贾拉南说,虽然东盟成为军事联盟最终“是可能的”,因为一切都是可能的,但是目前东盟国家希望自己的组织成为“一个尽量不引起印度支那国家猜疑的经济实体”。 RAc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玻利维亚《今日报》五月三十日以《同人民中国的关系》为题刊登一篇署名文章说:
    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和领事关系,可能会赋予玻利维亚国际关系以一种新的前景。
    只要研究一下这种可能性和分析一下中国对于建交的兴趣,就会使我们这个拉丁美洲国家的地位具备一种新的范畴,我们准备以更大的力量和热情开辟道路,谋求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
    对于我国政府国际政策的计划十分了解的观察家们认为,研究同中国和东德建交一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必须考虑到国家的利益及此事的反响。
    目前,同中国建交不过是一种单纯的计划。一方面有这种想法,另一方面要更仔细和慎重地研究这个问题。如果美国、英国、法国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同大陆中国有关系,我们就不能处于隔绝状态和无视人民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一切都要权衡利弊。
    大陆中国是经济强国,重要的矿石生产国。象西方世界任何一个工业国那样,它肯定优先关心本国的利益,而不是其它国家的利益。重要的是玻利维亚可以作为朋友,而不是象到前不久为止所发生的那样,作为陌生人去同大陆中国商谈问题。 RAc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马来西亚《光华日报》六月二十三日发表题为《苏联对东南亚的策略》的社论,摘要如下:
    长久以来,克里姆林宫对东南亚一直是虎视眈眈,对东盟国家的动向更为密切注意。
    自印支战争结束后,苏联欲取代美国在东南亚的地位,以支配本地区国家,将它们纳入其势力范围的图谋,已日益表面化,日益引人关注。
    表面上来看,克里姆林宫最近对东盟机构的目标及中立化计划,似乎感到兴趣。
    记得马科斯总统到莫斯科作八天官式访问期间,曾借此机会力促大国特别是苏联在“和解的精神”下,支持东南亚宣布为中立区的努力。但苏联领袖却巧妙地规避作正面答复,反而对菲律宾总统大谈和解问题,并在联合公报中强调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由此看来,苏联似乎打算将东南亚归入“集体安全体系”安排的“保护伞”下,以箝制中国,因为,苏联最近曾承认,其亚洲安全体系是针对中国而发。
    苏联的这种策略难免会招致许多国家的不满及抨击。而其中抨击苏联最烈的首推中国。
    时至今日,所有东盟国家都已与苏联建立了邦交。然而,建立邦交是一回事,不满苏联又是一回事。如果不满及猜疑的情绪继续存在,即使建立了邦交,对搞好国与国间的关系也是无所帮助的。苏联若一意孤行,而将东南亚人民的愿望置之不顾,它总有一天会触礁的! RAc品论天涯网


    【萨马查尔社新德里六月二十七日电】已任命的印度驻中国大使纳拉亚南今天上午离开这里去曼谷然后赴北京就任。
    纳拉亚南在曼谷逗留一天,在香港逗留五天,预定七月七日到达北京。
    中国驻新德里大使馆的一名代表到机场为纳拉亚南送行。
    【法新社新德里六月二十六日电】已任命的印度驻中国大使纳拉亚南对萨马查尔通讯社记者说,他曾对他被任命为驻华大使抱着很大的期望。他说,除了中国在政治上有着重大意义之外,他本人对了解中国正在发生的重大事态发展具有兴趣。 RAc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香港《大公报》六月二十一日刊登一篇署名文章,题目是《养蚕从此不用桑叶》,副题是《日本试用人工饲料和企业化养蚕带来的新变化》,摘要如下:
    养蚕不用桑叶,改用人工饲料,这是几千年传统的养蚕事业的革命。日本正在试用这种新法,并准备从明年起部分实施。
    蚕是一向只吃桑叶的,没有桑,就养不了蚕,因而养蚕事业无论如何总是受到限制。假如不用桑叶而全部用人工饲料,养蚕就可以大大发展,同时可以节约许多农地,改种其他作物。
    用人工饲料养蚕,可以发展为工厂式的生产,大规模的养蚕工厂将会出现,这一来,丝的产量就将大大增长,丝绸的出口随之增加。所以说,人工养蚕是养蚕事业划时代的改革。
    世界上的养蚕国家主要都在东方,如中国,养蚕就有好几千年的历史,丝绸出口占有重要地位。日本的养蚕也有两千年历史,是从中国传去的。
    由于种种原因,战后日本蚕丝业趋向衰落,养蚕农家从一九五五年的八十一万户,激减到现在的二十四万户。
    近年日本农林省一面限制丝织物进口,一面研究用人工饲料养蚕。事实上农林省养蚕试验场从十几年前即着手研究人工饲料,终于取得成功。这种人工饲料是用部分晒干的桑叶研成粉末,混入大量纤维素粉末和维他命制成。先用幼蚕试验。一九七三、七四两年间在养蚕的农村实验推广,发现效果良好,至少有几点好处:第一,和完全用桑叶喂养相比,可以节省劳动力三分之二。第二,用人工饲料喂养的结果,蚕茧质量并未减弱。第三,用人工饲料饲养后,不必再担心气候对桑叶的影响。而在以前,蚕农每遇自然灾害,蚕农就害怕桑树受灾,桑叶不继,饿死“蚕宝宝”,这一年的收成也就付诸东流。总结出这几个优点后,今年日本决定向实用化推广。由于人工饲料可以大量生产,养蚕“企业化”也就成为可能,农林省当局计划从明年起在全国设置示范点,正式推广新法养蚕。同时准备对养蚕企业的产品进行品质检查。
    农林省当局的目标是,逐步推行从幼蚕到结茧,即在蚕的成长过程中全部饲以人工饲料。过去在初步阶段的实验是以吃桑叶不多的幼蚕为对象。今年的实验如果成功,就能证明今后养蚕可以完全省去采桑的麻烦,同时还将试验在夜晚喂饵的次数予以大大减少,更能节省人力。这两个省力的问题解决后,就是养蚕事业的飞跃进步。从此,一向是季节与养蚕有密切关系的这一传统也将被抛开,企业养蚕每年可以多次结茧。
    但是,这一养蚕事业的大变化,却给日本蚕农带来惶惑和不安。
    新式养蚕发展之后,使养蚕从此不属于蚕农经营的范围,而是由大企业建立养蚕工厂,一年四季大规模的养蚕产丝。蚕农等着的是将被抛弃的厄运。这是日本蚕农的生死攸关的问题,他们当然带着不安的心情看待这一大变革。
    人工饲料大量生产后,农家种的桑园变为无用,原有的蚕农必须改营他业。最近山梨县县议会就发表声明,要限制养蚕企业化,并为保护蚕农利益而奋斗。“养蚕企业化”意味着采用温室、自动化系统等新的科学技术来管理养蚕,这种昼夜由机械操作所产的茧成本又低,产量又大,个体经营的蚕农当然无法抗衡。
    除了专业的蚕农外,日本还有更多的农民以养蚕为副业,同样也将遭受新的打击。他们知道,养蚕工厂定将摧毁他们的副业,使他们损失一大笔收入。
    现在有些地方的蚕农便起来反对养蚕企业化。他们说,大企业也搞养蚕事业,中小蚕农即无法同它竞争。因此,不少蚕农要求“保卫农家养蚕这一传统”。
    日本政府确实想促进养蚕的企业化,提高日本真丝的产量,刺激出口,挽回日本蚕丝方面战后的劣势。因此,当局在推动“蚕桑企业化”时,大事宣传此举的好处。
    但是日本的专业式中小蚕农,则难免在当局雄心勃勃发展新型养蚕和丝绸业的努力下,成为被淘汰的牺牲品。 RAc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