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6月17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06-17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愚公移山》纪录片在巴黎上映以后 '...

    【本刊讯】巴黎六月十二日消息:荷兰著名电影导演约里斯·伊文思和法国电影工作者玛斯琳·罗丽丹摄制的介绍中国的大型纪录片《愚公移山》,在巴黎已经放映了三个月,一直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引起了法国舆论界和电影界的重视和好评。
    《愚公移山》是由十二部独立的影片组成的,放映时间达十二小时。这十二部影片通过对大庆油田、上海电机厂、山东的一个渔村、南京的一个部队的营房、北京第三十一中学、上海第三药店、北京郊区的一个工人家庭、一个京剧团、一个杂技团等单位的介绍,反映了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锻炼的中国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商业工作者、教员、文艺工作者和妇女坚持继续革命、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精神面貌,显示了中国各条战线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
    从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五年,约里斯·伊文思和玛斯琳·罗丽丹怀着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多次前来中国,在中国电影工作者的协助下,进行了大量工作,拍摄了能放映一百二十小时的影片,从中剪辑成了这部《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从三月十日在巴黎大学生集中的拉丁区的四家电影院开始公映,始终吸引着大量观众。观众有来自巴黎各区的工人、学生和各阶层的人民,也有来自法国各地的各界人士。有的中学的学生包了全场,看完以后还进行讨论。有些工会的基层组织,也组织所属会员去看这部影片。
    法国《红色人道报》、《人民日报》和法中友好协会都号召法国朋友去看这部电影。丹麦哥本哈根、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电影学校的师生,专程到巴黎来看这部影片。现在,《愚公移山》已经陆续在法国的巴黎、格勒诺布尔、里昂、埃克斯—普罗旺斯、迪戎、贝桑松、亚眠、卡昂、兰斯等城市上映,美国、英国、西德、意大利、瑞典和荷兰等国的电影、电视等单位,都提出要求,希望《愚公移山》到这些国家去放映。
    法国劳动人民热情赞扬这部电影和影片所介绍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巴黎一个工人说,“在这些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生气勃勃的景象”。他说,最使他感动的是影片《上海电机厂》,因为他“看到了日常生活中如何贯穿着新型的关系”,由此懂得了“无产阶级专政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巴黎一个青年工人看了《大庆油田》后说,“大庆,这是工人阶级政权的生动形象,这是伟大的革命实践”。
    一个刚服完兵役的青年工人说,影片《南京的营房》表明,“中国军队是一支为人民服务、巩固和保证社会主义成果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军队”。一个来自奥尔良的观众说,《愚公移山》“显示了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红色人道报》政治负责人雅克·儒尔盖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表达了法国广大革命群众看了《愚公移山》后的感想,他指出,这是一部革命的作品,这部影片将“鼓励我们坚决地和热情地去学习愚公的榜样,学习中国人民革命的榜样”。
    巴黎主要报纸和刊物都发表评论,强调影片政治上和艺术上的成就。《世界报》三月十一日以两版篇幅发表了法国电影评论员路易·马科雷尔等人的文章,路易·马科雷尔写道,这部影片说明,“有勇气把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手中的人民,什么事情都可能做到”。三月十五日的《解放报》用两版篇幅发表评论文章和谈话,雅克·杜瓦荣在评论中说,“这部纪录片在电影史上开创了拍摄一个社会的方式方法”。《新观察家》周刊也用两版篇幅介绍《愚公移山》,并且发表了博里写的文章。博里写道,“十二小时的影片不仅是激动人心的,而且是美妙的”。《巴黎竞赛》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对文化革命以后的中国作了详细的、精心的和有才智的深入描述”。作家米歇尔·富科尔看了影片后写道,“影片非常美妙,造型艺术上是美妙的,而政治性是强烈的”。
    《红色人道报》和《人民日报》还刊登大量读者来信,表达他们看了影片后的观感。法国电视二台放映了介绍北京第三十一中学的影片《球的故事》,并且在电视观众前讨论了这部影片。法国卫生部长西蒙娜·韦伊参加了这一讨论。法国几家电视台先后组织了十多次讨论会,还邀请伊文思和罗丽丹一起参加讨论。伊文思和罗丽丹应法国报刊记者的要求,为《愚公移山》上映发表了十多篇讲话。放映这部影片的电影院也多次组织讨论会,一次,一家电影院在将近深夜十二时放映完毕,全场观众留下来讨论,大家踊跃发言,气氛相当热烈,讨论会一直开到清晨三时才结束。
    一位法国朋友的谈话反映了这部影片在巴黎上映引起观众重视和赞扬的情况,他说,“《愚公移山》吸引了巴黎,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激动了法国人民”。 7hw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加德满都六月十三日电】在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对西藏进行的五天访问中,他的随行人员可以在拉萨一所现代化的宾馆里每天洗一次热水澡。
    这么一种平常事所以值得一提,是因为它表明了十七年以前也许还是世界上最落后的一个城市的发展程度。
    随同比兰德拉国王的尼泊尔官员们说,西藏的中国当局把实现农业现代化,制服汹涌的河流,实现工业化和勘探未发现的自然资源作为当务之急。
    中国共产党政府允许西藏的喇嘛做传统的宗教仪式,但是严格禁止传教。
    国王的一名随员说,喇嘛们在西藏现政府之下显得很愉快。
    喇嘛们必须在自己农业公社里劳动,有的饲养家禽,有的干其它农活。据尼泊尔客人说,这些喇嘛的收入比公社其他社员多些。
    西藏地区总人口为三百万,其中大约有一百五十万汉人分散居住在西藏各个地方,西藏主要有三种民族,它们是汉族、珞巴族和藏
    族。
    中国当局还仔细地保存着二世、三世和四世达赖喇嘛以及喇嘛教的黄教的创始人的宗教著作,即经卷,还有经幔和窣堵波。他们打算把拉萨变成一个“汉藏文化研究中心”。
    国王的随行人员说,中国给了西藏以
    “尊严”,加速了它的
    “发展”。
    西藏的建设成就中包括二十座煤矿、一座大水泥厂、若干棉毛纺织厂、毛毯厂、供拉萨和重点地区照明用的水力发电站、灌溉设施、沥青公路和保护历史文物工作。
    驱车行驶在机场至拉萨的一百二十五公里的公路上,西藏风光的粗犷美使来访的客人有一种宁静之感。
    一路上,人们看到了新西藏的面貌,也看到了旧西藏的痕迹。在公路两旁,尤其在一条河流的两岸,有碧绿的表田和菜地。中国官员对外宾说,一九七四年西藏的糖食和蔬菜已经自给。
    沿途有一些以石板和泥土做顶的老式土房子。当车队经过时,可以看到老人们跑出来观看。
    街上的行人骑着自行车,但是没有看到私人小汽车和摩托车。
    在拉萨附近的一个公社,外宾会见了从前的奴隶,他们衣着整洁,家里有木制家俱,地上铺着毛毯,墙上挂着围了哈达的毛主席像。
    这些从前的农奴用藏语告诉外宾,在达赖喇嘛时期他们如何受虐待。他们说,过去,奴隶主把他们同驴和羊一样买卖。
    外宾说,拉萨没有野狗。中国人把公路打扫得象西方的大学城一样洁净。
    中国当局在修建机场到首府的现代公路的过程中,仅仅为了保留一座二十米高的佛像,就被迫改线穿过一座大山。这就表明了他们保护历史文物有多么细心。
    尼泊尔外交部的一位高级官员说,西藏和拉萨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富有文化遗产,处于未开发状态,尤其是因为它是块“禁地”。这位官员说,有几世纪历史的佛教图画、雕像、金字和珍宝假如卖给西方的话,将会获得巨额的收入。但是,中国当局自己也为拥有这样的文化和艺术遗产而感到自豪。 7hw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北京六月十三日电】法国三军参谋长梅里将军昨天在这里说,他对中国的十天访问“绝对不是针对任何人的”。
    有人特别是苏联分析家认为,他的访问与他最近关于修改法国防务政策的言论有关。他反驳了这种看法,他对法新社记者说,他对中国的访问是将近一年之前计划的。
    梅里说,他的访问是为了促进“法中军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这是在十年前恢复外交和经济关系后接着要采取的正常行动。 7hw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马尼拉六月十五日电】中国今天说,里德滩(即我礼乐滩——本刊注,下同)是中国所属岛屿的一部分,那里的资源属于中国所有。菲律宾对此提出了异议。
    自从去年六月马尼拉同北京建立外交关系以来,这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争议。
    总统府发表罗慕洛外长的声明说:“里德滩在菲律宾大陆架的范围内……已经宣布过是在我国经济开发区之内。”
    罗慕洛的声明说,菲律宾是“根据联合国一九五八年通过的大陆架公约”宣布对里德滩拥有主权的。
    声明说:“菲律宾共和国在一九六八年宣布有权在二百浬以内的经济区进行勘探和开发,没有遭到任何人反对。”
    【路透社马尼拉六月十五日电】可靠人士今天说,菲律宾已发出了在南海上有激烈争论的里德滩地区钻探石油的许可证,因为它认为里德滩是它的领土。
    但是这些人士在评论中国说它不允许任何国家占领斯普拉特利群岛(即我南沙群岛——本刊注)的声明时说,菲律宾从来没有自称处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十字路口的这些珊瑚礁全都是它的。瑞典和菲律宾财团的反应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六月十五日电】在南海勘探石油的瑞典和菲律宾财团今天没有因中国声称对斯普拉特利群岛拥有主权的声明而表现出多少忧虑。
    该财团的一位发言人在这里说:“原则上说,以前我们就听到过这些话。但是,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我们的作业区不是菲律宾领土。”
    他不肯作进一步的评论。
    瑞典外交部指出,这项工作是私人公司干的,并且说,外交部不加评论。 7hw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