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西德意志电台——北德意志电台五月二十八日广播了苏驻西德大使法林同记者的谈话,摘要如下:
    问:大使先生,贵政府的十二点声明使联邦共和国的许多人感到意外。贵政府发表这一德—苏关系声明的意图是什么?
    答:我认为,本声明的目的已在其开头就清楚而精确地表达出来了,即重新阐述苏联在国际事务中因此也是在对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关系中的基本路线。
    问:这份声明主要是苏联政府对联邦政府的一种提醒,还是一种加强合作的要求?
    答:这主要是一种要求,要求继续进行并开展良好的、对双方都有好处的工作。
    问:根据贵国政府的看法,在哪些领域可以改善同联邦共和国之间的合作?
    答:实际上在各个领域里都存在着进一步进行合作的可能性。最明显地可以指出,在经济方面还存在着加强和扩大合作的潜力,在政治领域里进行磋商,或者发展在体育或文化方面的接触,还有好多事情可做。
    【本刊讯】西德《时代》周刊五月二十八日出版的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莫斯科的装饰》,摘要如下:
    苏联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局势发表政府声明,这是任何西方国家还没有遇到过的事情。所采取的形式是没有先例的,尽管内容上没有新的实质。塔斯社公布的声明用巧妙的措词装饰了德苏关系,但同时它显然也是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需要。
    声明首先对苏联的西方政策作了被动的辩解。勃列日涅夫需要缓和,这种缓和是东西方共同创造的,在此期间又被共同地变得臭名昭著。如果西方不再一起配合,那么勃列日涅夫就只能干着急。从对外政策来说,这位新出笼的元帅的政策成效甚微:在埃及、印度、葡萄牙、甚至在叙利亚、赫尔辛基和在与美国的经济关系中,莫斯科都没有很多作为。
    继续奉行缓和政策
    ——勃列日涅夫该向谁提醒这一点呢?克里姆林宫对美国人——莫斯科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限制战略武器会谈”和小麦——很难采取要求者和招徕者的姿态。勃列日涅夫认为联邦共和国是整个西方中最好的对象。还没有同任何其他国家象同联邦共和国那样,把缓和变成如此长期的经济合作。因此联邦共和国成了“苏联的国际大伙伴”——如果缓和持续下去的话,它是欧洲头号的伙伴。但如果缓和失败的话,联邦国防军也是欧洲头号的潜在敌人。这使得政府声明的含意多种多样。从苏联的角度看,没有波恩欧洲就什么事也做不出来,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坚持缓和政策的要求,为了尽可能使这一要求具有吸引力并使它成为对西方盟友适用的指南,人们配置了有力的对照。红色贸易在引诱着:苏—西德换货五年内增加了四倍。
    但除此之外,莫斯科声明又勾画了一个可怕的图景:波恩如果向后转就会再次陷入国际孤立之中;只有当波恩与苏联、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其他东欧国家保持良好关系时,关于柏林问题的四大国协定才能发挥作用。声明的最后是几年来不再能从莫斯科那里听到的那些话:西德人民,也有欧洲任何一国的人民将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即他们应把自己的砝码放在天秤的哪一端,放在和平的一端呢还是战争的一端?
    然而这种警告听起来有点故作声势。因为在必须具体说明的地方,声明都没有加以说明。
    在声明中没有修饰地表示勃列日涅夫想到波恩去。声明中说,与勃兰特、施密特和谢尔等首脑会晤,“可以使……合作提到质量较高等阶段”。但是联邦总理是否能对在竞选期间接见苏联总书记一事抱有很大兴趣,这还是一个问题。即使勃列日涅夫作为礼物带去签署条件成熟的、但还未签署的三项条约,在这些条约中关于柏林条款的所有可以设想的说法,都永远不能满足强硬的反对党政治家的所有愿望,更不要说在选举之前了。所希望的对缓和过程的推动作用可能会很容易走向反面。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五月二十六日刊登詹姆斯·韦克斯勒的文章,题为《基辛格的好景不长了吗?》,摘要如下:
    对基辛格的外交生涯具有最大讽刺意味的是,他在共和党极右派日益强烈的攻击下现在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基辛格已感到不得不宣布,即使在福特在十一月份当选,他自己的任期可能会在那时以前不久结束。实际上,他已宣布他自己是一个挨揍的、不起作用的人。
    然而,甚至向右派的怒吼做出这样的让步,都没有使那些一直要求立即把他搞下台的人平息下来。
    基辛格的下台几乎肯定是不可挽回的了,而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这是共和党内坚决支持里根的一派攻击的结果。
    总统最近说的表示对他信任的话几乎不可能使他得到什么安慰。虽然基辛格成功地使得与莫斯科和北京的联络路线畅通,但是在他们正在谈论的事情里很难发现任何有重要内容的东西。他过去的作为所引起的问题正在被里根派的狂热荒谬地搞模糊了。在这个总统选举年极其需要进行辩论的真正问题,牵涉到如何制定一项以可靠的民主精神和对和平的武器的献身精神为基础的对外政策。
    基辛格在极盛时代一直是一个双重人物的象征,他一方面宣传稳健的美德,另一方面却经常采取血气很盛的鲁莽行动,从越南到安哥拉他都是这样做的。最后,也许正是这些进行欺骗和两面三刀的做法使得他那么广泛地遭到攻击。
    【本刊讯】西德《世界报》五月二十八日刊登托马斯·基林格尔写的评论,题为《使缓和不致于没落》,摘要如下:
    在近几个月中,在莫斯科和华盛顿之间打进了一个楔子,它有着使辛辛苦苦炮制的产物即缓和碎成两半的危险。对于古巴入侵安哥拉,人们虽然可以惊叹地说,这是这个世界多年来所经历的,通过代理人去占领一个地方的杰作,但是由这个行动发展而来的对于缓和的挫折,完全可以使这个胜利的果实再次变质。
    初步迹象可以十分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指美国总统在三月发誓不再说缓和一词,这还不够,他的最厉害的竞选对手里根继续充满胜利信心地利用总统这个誓言,作为反对这位总统的武器,他使这个奉行夭折了的缓和政策的总统处于困境。
    但是全世界在古巴的冒险行动之后都清醒了。甚至在象波恩联合政府这样爱好缓和的政府中,思考也代替了盲目的希望。在联邦共和国这里,竞选也起到了最终的决定性影响。
    如果缓和政策在一次挫折中就完结的话,那么在莫斯科看来,为安哥拉的胜利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因此克里姆林宫于这星期从两条战线上发起了新的“和平攻势”:这星期初它让《真理报》刊登了一项十二点声明,这个声明向德国人描绘了继续执行其东方政策的好处。
    莫斯科对美国的竞选施加出于同样目的的影响,补充了它对联邦德国竞选施加的影响。在斯德哥尔摩,帕尔梅向基辛格转交了卡斯特罗的信,据这封信说,古巴准备开始从安哥拉撤出它的军队。当然基辛格尽管很善意但对信的反应却是怀疑的。
    但是事情已经动起来了。尽管是缓慢的。这种类型的“撤退”虽然几乎不可能掩盖莫斯科在安哥拉的真正影响,正如这十二点声明并没有使柏林消除其担忧一样,但是重要的是宣传效果,在西方,人们眼睁睁地看着苏联和平意图的任何一个细小举动,在那里这种宣传效果可能不会小。
    【本刊讯】新加坡《南洋商报》五月二十八日刊登梁厚甫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洛克菲勒在西德的谈话》,摘要如下:
    最近,美国副总统洛克菲勒在西德发表谈话,抨击苏联,认为苏联为新的帝国主义者,企图在全世界的范畴内弄到国旗无落日。这一次的谈话,意义很大。意义不在于美国的国策快要转变了,冷战快要恢复了,而在于说明美国国内的权力结构,将有很大的变动。
    第一,借此可以窥探今年大选的前途。苏联的《真理报》说得不错,今年美国的大选,已变成为反苏竞赛。福特总统对反苏竞赛,颇有考虑,因为他负上了“基辛格的包袱”。不但基辛格是包袱,副总统洛克菲勒也是福特的包袱。大家记得,当福特总统提名洛克菲勒做副总统的时候,国会要洛克菲勒列出过年过节送礼给人家的纪录,其中有五万块钱,赫然是送给做了官以后的基辛格的。这且不讲,年来洛氏家族,确有企图与苏联讲缓和的迹象。洛家的四少爷是戴维·洛克菲勒,也是大通银行的总裁。他除了在莫斯科设大通银行分行之外,经常发表议论,认为软化苏联,最好是用开明资本主义。洛家的大少爷是洛克菲勒二世,也是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主席,是洛家内边的司令员。该基金会下边,以往颇多反苏论,现在,这些论客们,几乎全部离开而转到南方各大学教书了。
    美国民意所趋,洛克菲勒集团,不能不转变风向,表明心迹,洛克菲勒在西德的谈话,完全是为着这一点。
    其对大选的影响如何?众所周知,纽约是大州,而共和党许多的党代表,都操持于洛氏家族的手上。这代表不但福特垂涎,里根也垂涎。谁拿到了这些党代表,谁就可以当共和党的候选人。洛克菲勒打算给谁呢?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美国的权力结构有变动,是指此而言。
    把党代表来给谁,迄今虽仍然是洛克菲勒集团的最高机密,不易猜知,但是,从洛克菲勒最近在西德的谈话来看,洛家显然想先把自己放到中立的地位上边,以便将来待价而沽。
    以往洛克菲勒所答应过的,纽约州的党代表将会支持福特这句话,大抵不兑现了。熟悉美国政情的人士,大都知道,洛家与里根之间,向不投契。现在,洛家已自动缩短和里根之间的距离,说明大选的形势,已有所变动。最近福特总统在密执安州和马里兰州虽获得胜利,但是,他在这两州初选之所得敌不过他在约纽州党代表之所失,假如洛克菲勒真的转而支持里根的话。
    第二,洛克菲勒这一篇谈话发表过以后,受打击最大的人,当然是基辛格。这篇谈话一出,基辛格就发出不准备干下去的话了。在政治历史上,洛家在美国,原属于最右派,在杜勒斯时代,洛家反苏最力。洛家之转变,是近二十年之事。基辛格是乘着洛家的转变而起来的。近二十年,有人以左派视洛家的三位少爷。这一起因,起于洛家对苏联的态度,现在洛家转变了,其下边的谋臣策士也变。这一转变,基辛格适当其冲。
    今年美国的大选,如果要找特征,那末,权力结构的改组,应该是最大的特征了。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