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6年3月26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6-03-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报文章:《美苏关系变得冷淡起来了》 '...

    【本刊讯】美国《休斯顿邮报》三月十六日刊登麦卡特尼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报道,标题为《美苏关系变得冷淡起来了》,摘要如下:
    美苏关系今后发展的前景是继续在世界范围进行争夺,隔一定时期发生一些有爆发成战争危险的严重局势。但是双方的负责官员都不认为,就要回到冷战的黑暗日子——从四十年代末的柏林危机,直到一九六二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但是气氛肯定在一周一周地冷却下来,而在今后几个月里可能变得越来越冷了。缓和不仅已经死亡——福特总统已放弃了这个字眼本身——而且看来两个超级大国是在发生冲突的道路上。
    结果可能是国防开支再次大大增加数以十亿计美元,军备竞赛可能再次全面爆发,而其后果谁也估计不出来。俄国人和美国人都说,这会把一九七二年达成的战略武器协定的许诺一扫而光,从而呈现出回到冷战的真正危险。双方都认为,两个大国在世界遥远角落里发生新的对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在苏联方面,看法不同——但是总的说来也是那么一回事。苏联人说,他们不愿回到冷战。勃列日涅夫保证他本人和共产党将继续采取松弛同西方的紧张关系的做法。
    但是苏联人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样一个观念:苏联式的共产主义运动有朝一日必须统治全世界。
    因此他们认为他们有责任支持不论何处的共产党和所谓的“民族解放运动”。苏联的政策是,要继续得寸进尺,只要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不受惩罚的话。
    勃列日涅夫说,“我们认为缓和可以为和平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但是当他说“和平”时,他并不是说苏联人不再向他们的朋友提供武器,不再支持正在作战的军队。按照苏联的定义,“和平”是国家之间的和平。共产党和民族解放运动,要是有苏联的军事援助,可以从内部进行破坏。
    苏联给缓和下的定义就是他们不用苏联军队去打击美国和西方工业世界。由其他人在苏联的帮助下进行这种打击。
    一位俄国官员(他从苏联政策的角度出发)把未来描绘成含有下列重要的因素:
    “麻烦还会出现(美国与苏联人之间的)。分歧还会存在下去。但是这些分歧不会导致两国间的全面敌对。”然而,这些分歧可能导致其它国家间的程度较低的敌对,在这种敌对之中,两国都可能支持各自的友国。
    那就意味着出现更多的安哥拉事件,或许是更多的古巴事件,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类似在越南和印度支那其它地方进行的争夺。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里都有了进行这种角逐的舞台。基辛格担心下一次对抗将比在安哥拉的对抗更糟。
    那并不意味着在每一个地方每一次都会发生直接的对抗。苏联人对于那些连累他们自己的事是非常谨慎的。 rkO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三月二十四日自莫斯科报道:
    好象辐射线问题闹得还不够,美国驻这里的大使馆工作人员本周开始接到“普通俄国人”在后半夜打来的一些扰人的电话,这些电话抗议犹太活动分子在纽约袭击苏联外交官。
    至今受到干扰的五十几名工作人员甚至有点在进行比赛。那位施药护士保持了最高纪录——在今天半夜到天亮之间接到了二十四次电话。但是,美国使馆还在暗暗担心情况会变得更糟。苏联人在四次正式抗议中和私下谈话里也这样暗示过。
    最近一份正式抗议书三月二十二日交给了沃·斯托塞尔大使。抗议书再次抱怨说,那些对着苏联人居住的纽约公寓大楼射击的人和那些在纽约苏联航空公司办事处附近安放爆炸物的人仍然逍遥法外,而且那些手持标语牌,扬言要谋杀苏联儿童的人也是如此。
    早些时候,在一次会晤中,斯托塞尔被告知,苏联政府“不能保证”,针对在纽约发生的事情,苏联公民不会对这里的美国人采取愤怒的行动。
    苏联官员私下对这里的美国官员较直接地提出警告说,可能会发生报复行为,如果不制止这类事件的话。
    打电话的活动显然是由苏联当局组织的,而且这些电话的内容常常是差不多的。 rkO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巴黎三月二十二日电】今天这里获悉,一位前波兰部长和波兰统一工人党创始人之一,攻击宪法强加给波兰的对苏联的“友好义务”。
    在前波兰领导人哥穆尔卡手下任职的部长宾科夫斯基在最近给波兰政府的信中进行了这一攻击。信的副本已传到巴黎。
    一九六九年被开除出党的宾科夫斯基谴责苏联“直接干涉”波兰事务。他说:“除了波兰的审查和强加给出版社的自我审查之外,最高的审查员是苏联在波兰的代表,他的主要职责是检查一个友好国家的意识形态的纯洁程度。”
    此信说:“在他的压力下,书籍受到禁止,有关过去时代的历史著作中的一些句子和整段整章的话被删去,好象苏联当局与沙皇时代的政策是一致的。”
    此信继续说:“波兰人民非常了解苏联的实力地位,并不梦想真正的平等。但是在国际关系中,不要把一个哪怕是最小国家对一个超级大国的依附性写进法律文件中去。”
    此信说:“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是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支柱。但是使这种力量成为把社会主义国家联合起来的唯一锁链,这将是件坏事。” rkO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莫斯科三月二十二日电】苏联已经发动了一个悄悄的外交攻势,旨在使它大体上是处在休止状态的扩大东西方合作的努力重新活跃起来。
    消息灵通人士星期一说,莫斯科的行动是为了给三十五国欧洲安全合作会议赋予新的生命。
    几个西方外交官在证实周末来自赫尔辛基的消息时说,苏联外交部已召见了在最后文件上签字的许多国家(如果不是所有国家)的大使,并提出了他们自己的新的但仍然是含糊的计划。
    据说,基本上,苏联人希望就能源、环境和运输这样一些无争议的问题举行一系列国际会议。
    最后文件包括三点:一、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例如事先通知要举行军事演习;二、在经济、能源和环境保护方面进行合作;三、改进对人的待遇,包括让人员和思想更自由地越过东西方疆界而进行往来。
    正在第一个和第三个领域采取了一些步骤。但这里某些西方观察家的看法是,赫尔辛基文件主要是自然而然付诸实行的,它不再是一个活动能力的问题。
    现在,莫斯科正在向西方国家探索是否有可能就这种领域里提到的问题举行一些会议。苏联外交部对若干西方大使说的话没有详谈,但是苏联显然想在三月三十日于日内瓦开始的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上把它的想法固定下来。迄今,苏联还未公开宣布它的意图。但是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去年十二月九日在华沙发表的讲话,谈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时,说过这样一番话:
    “我们认为,在最近的将来可以做许多有用的事情。我们认为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办法之一是,例如就环境保护以及运输和能源发展方面进行合作的问题,举行欧洲大会或国家之间的会议。”
    某些人士说,苏联打算在这里开一次能源会议,在一个西方国家举行第二次会议,在一个中立国家举行第三次会议。
    勃列日涅夫原求是召开欧安会的主要发起人,他现在显然希望从欧安会的最后文件中得到更多的好处。
    某些外交人士认为,苏联人选择象能源、环境和运输这种问题,就是想转移人们对敏感的人道问题的注意力。而西方对人道问题是非常关心的。
    虽然会议的最后文件不是一项条约,但是苏联人已利用这项文件来作为他们宣传运动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rkO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三月二十九日一期刊登一篇文章,题为《为什么美国突然对俄国强硬起来》,摘要如下:
    美苏关系现在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福特政府对缓和的意义已不再抱幻想。它发现,苏联谋求建立世界帝国的努力不但远远没有稍减,而是仍然在无情地向前推进。
    结果,美国对于同莫斯科的关系正在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明显地较强硬的态度。下列情况可以有力地说明这种变化:
    基辛格(他同尼克松一道是缓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现在强调美国需要抵抗苏联的“扩张主义和冒险主义政策”。这同他早些时候尽量设法为苏联在越南、中东和葡萄牙的所作所为辩解成为鲜明的对照。
    基辛格警告莫斯科说,“如果再出现象安哥拉那样的事情……两国在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合作关系的前景就会消失”。这是他向莫斯科发出的最严厉的信息之一。为了着重表示这种警告,华盛顿最近把美苏讨论能源、住房建筑和商务关系的三个内阁级会议推迟了。旨在促进两国在九个方面的合作的这种会议,一直是福特政府的政策中的一个十分主要的因素。
    目前几乎没有在作什么努力,以打开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僵局。改变的原因为什么福特政府对莫斯科的态度硬了呢?
    部分答案在于国内的政治斗争。里根和民主党所有三名主要候选人,都攻击福特在整个对外政策方面的作法,特别是在缓和方面的作法。
    总统显然迫切希望消除他们进行这种攻击的根据。但是据外交官们看:一个甚至更为重要之点是,苏联同一万二千名古巴军队一起在安哥拉的干预取得成功,迫使美国政府对美苏关系进行广泛的重新估计。基辛格认为,俄国在非洲这个前葡属殖民地的行动,是对美国决心的考验,同时也是对世界力量均势的潜在威胁。
    基辛格现在担心的是,克里姆林宫在把美国对于苏联在安哥拉的挑战没有作出反应一事看成是表明美国软弱的证据。国务卿认为,如果是这样,就可能鼓励俄国人继续采取旨在扩大克里姆林宫帝国的冒险行动。所以,同意这种看法的人都认为美国有必要采取比较能显示力量的姿态。 rkO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