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美国《每日新闻》三月十二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如果杰里让亨利下台,这是谁的过错?》,摘要如下:
    尽管亨利·基辛格国务卿显然已成为今年总统竞选的一个靶子,但是他确信他能继续呆下去。不仅呆到十一月底,而且如果福特当选,他还要再任职四年。
    正如一位很了解基辛格的政府高级官员所说的,总统在竞选的时候经不起把基辛格赶下台这样一个行动,而在选举之后(当然是假定福特在选举中获胜)也就没有必要把他赶下台了。
    基辛格认为,正当他由于他的对外政策而受到攻击的时候,特别是同苏联缓和遭到共和党对手里根和民主党两名争取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主要人物参议员杰克逊和前佐治亚州州长卡特两人攻击的时候,福特是不能把他解职的。
    福特如果把基辛格解职,似乎就等于证实在他任职一年零八个月的期间里,这个国家的对外政策是有严重错误的。因此把基辛格解职只意味着把人们攻击的对象从国务卿转为总统。
    基辛格还认为,只有他才能够同苏联人就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问题达成协议,而且也许只有通过他的个人穿梭外交,才能在中东谋求全面和平解决方面再前进小小的一步。这两件事在选举年都是能够对福特大有帮助的值得欢迎的外交胜利。
    但是基辛格的设想没有考虑到似乎会使他成为福特在竞选中的严重的不利条件的几个重要因素。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们把他同前总统尼克松联系起来。
    这位被贬黜的前总统现在还活着,他使人想起水门事件丑闻以及这个词所表明的各种事情,如窃听、盗窃、卑鄙的勾当、过分的保密和无情地使用联邦政府的权力镇压持异见的人。
    公布尼克松的证词,只是公开提醒人们注意尼克松和基辛格的联系的一连串事件之一。
    这位前总统在证词中说,先前决定要窃听哪些记者和白宫官员的电话的不是他,而是基辛格。尼克松的说法同基辛格早些时候的证词有矛盾,这对基辛格的信用也是没有好处的。
    基辛格除了他同尼克松的关系和水门事件问题以外,可能还由于他的对外政策的主张而成为竞选方面的一个不利条件。缓和现在不仅受到政界人士的攻击,而且也受到一般公众中越来越多的一部分人的攻击。
    随着苏联在非洲、中东和东南亚咄咄逼人地扩大其影响和力量,并在世界各地给美国制造麻烦,许多美国人开始觉察到缓和是通往莫斯科的单行道。
    苏联连续不断地扩军,也使公众对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价值产生疑问,特别是因为批评基辛格的人指责说,俄国人已经严重破坏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在有这种疑问的情况下,达成第二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会使福特得到什么好处是有疑问的,尽管今年仍然有可能达成这样的协议。
    尽管有这些问题,基辛格所作的福特将让他留位的设想可能是对的。总统显然喜欢基辛格,并对他的不可否认的才华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如果福特在总统椭圆形办公室任职期间有过什么表现的话,那就是他曾表明自己是一个毫不手软的务实的政界人物,在必要时愿意改变方向弥补损失。有两件事证明了这一点,一件事是他曾从竞选伙伴名单上勾掉了副总统洛克菲勒,另一件事是他在国防部长施莱辛格成为政治上的麻烦人物时抛弃了施莱辛格。尽管福特喜欢基辛格,可是如果福特感到从竞选角度权衡起来保留基辛格已经弊多利少,他就很可能会毫不犹豫地把基辛格换掉。
    【法新社罗马三月十八日电】贝林格在突然会晤莫罗以后说,他“同意”共和党领导人马尔法最近提出的成立应急政府的建议。
    莫罗是在会见了参加一月垮台的前联合政府的三党领导人以后会晤贝林格的。除了马尔法以外,这些领导人是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萨拉盖特和社会党领导人德马蒂诺。
    德马蒂诺会后说,他敦促总理倾听反对党“尤其是共产党”的意见,因为局势严重。
    贝林格说,他的党希望听听有关萨拉盖特成立应急政府的要求的更多意见。
    贝林格说,“正是因为局势严重,我们认为应当慎重行事,不要恐慌。”
    他说,他已对莫罗说,他反对最新的紧缩措施,担心通货膨胀。
    【路透社罗马三月十八日电】意大利政府今天宣布了一系列严厉的紧缩措施,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制止里拉在外汇市场上急剧下跌,并使人们重新对这个国家被削弱了的经济具有信心。
    政府看到里拉的价值在昨天几小时的交易中就下跌了百分之五以后宣布大幅度提高银行利率,从百分之八提高到百分之十二,有的是为了鼓励储蓄,并大大地减少消费。观察家们说,银行利率一次提高百分之四是史无前例的。新的利率比六周前整整提高了百分之一百,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迹象,表明意大利现在所处的困境。
    在两个半小时的内阁会议上采取的措施中包括一项进一步提高汽油价格的措施。
    以天民党人莫罗为首的少数党政府是在其他政党的强大压力下决定采取这些措施的。
    【美联社罗马三月十八日电】由于意大利里拉垮得很快,莫罗总理今天让共产党人正式发挥谘询作用,在同各党领导人举行紧急会议讨论使意大利货币与经济不致垮台的措施时,也同他们举行了会谈。
    政治观察家们说,莫罗同共产党总书记贝林格会谈九十分钟,这是从共产党人在一九四七年被赶出全国团结政府以来第一次同一位共产党领导人正式商量紧急法令事宜。
    莫罗、贝林格会谈看来对力争在政府中有发言权的意大利共产党人来说是一个重大胜利。
    【本刊讯】香港《新论坛》第九期刊登一篇资料,题目是《重温慕尼黑的历史》,转载如下:
    近来的国际舆论,常常提到一个旧的政治术语:慕尼黑。
    对于霸权主义实行姑息、绥靖政策,就会产生慕尼黑。有人认为,目前的苏联,同三四十年代的德国是相象的。有些人还认为,目前的美国,也很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其中一个原因是今天美国有人要推行对苏联的绥靖政策。
    为了具体地了解慕尼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后果,有必要重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历史。历史的经验对我们是有用的。希特勒的文武两手当年希特勒在德国登台之后,便在扩军备战、扩张侵略的道路上不断疾进。纳粹德国撕毁了凡尔塞条约,退出了国际联盟,进军来因非军事区,并于一九三八年三月,不发一枪一弹便吞并了奥地利。于是捷克斯洛伐克便面临法西斯的威胁了。
    捷克西邻德国,在同德国接壤的西北部苏台德区,聚居着三百二十五万日耳曼人,希特勒就以此为借口,提出苏台德区自治,实际上就是要宰割捷克的领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希特勒使用了文武两手。
    武的一手是集结军队,陈兵边境,准备实行进犯捷克的所谓“绿色行动计划”。文的一手就是要用政治阴谋,不战而取得捷克领土。张伯伦的绥靖主义当时英国的首相张伯伦,一向主张对德让步妥协。例如当年三月十七日,苏联政府曾建议举行国际会议,商量制止德国进一步侵略的问题,张伯伦对苏联的建议就表示拒绝。当希特勒扬言要在十月一日进军捷克的时候,张伯伦怕得要死,他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商量,企图牺牲捷克以保英法安全,并想把希特勒的矛头引向苏联。这就是张伯伦的绥靖主义。
    九月十二日,希特勒在纳粹党大会上致闭幕词,当时各方都预料他将会向全世界宣布出兵捷克的决心,但希特勒只是用粗暴、狂妄的口气大骂捷克,没有准备采取军事行动的表示。但是张伯伦却已两腿发软,在九月十三日深夜,拍了一通急电给希特勒,建议同他立即举行会谈。希特勒接到电报,喜出望外。他答应同张伯伦举行会谈。第一次会见——移樽就教九月十五日,生平从未坐过飞机的六十九岁的张伯伦,第一次坐上飞机,来到德国的贝斯伽登,在希特勒的别墅向德国的法西斯头子移樽就教。
    在会谈的时候,希特勒长篇大论地侈谈他如何为德国人民、为和平、为德英友好关系而努力,然后说到他决定用某一项办法解决捷克境内三百多万日耳曼人返回德国统治的问题。希特勒以不惜一战的表示要挟英国。
    张伯伦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希特勒接着单刀直入地问张伯伦:“英国是否同意根据自决原则把苏台德区割给德国?”
    奇怪的是这么一问,并没有使张伯伦感到震惊。相反的,他表示了满意,认为他们“已经讨论到问题的中心”。他说:“他个人可以承认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的原则……希望回到英国提出报告时取得英国政府的同意。”会议结束前,张伯伦只得到希特勒的一项承诺,就是在他们举行下次会议之前,德国不采取军事行动。张伯伦以得到希特勒这一承诺为荣幸,在回国后表示:“希特勒的脸上虽然表现得蛮横无情,但是我觉得他还是个说了话就算数的人。”
    九月十六日,张伯伦返回伦敦,过两天便同法国总理达拉第在英国会谈,想“找出一种使欧洲不会发生战争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英法双方“劝告”捷克政府同意把“苏台德区日耳曼籍居民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的全部领土,都直接让给德意志帝国”。还说什么割让苏台德区给德国可以保证“维护和平和捷克重要利益的安全”。英法同意共同“对新疆界作一国际保证……以免发生侵略”。在英法的高压下,捷克政府终于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英法的提案。这时候张伯伦满心欢喜,以为他可以顺利过关了。但事情又发生了变化。(一)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