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三月七日刊登该报前驻北京记者釜井卓三的报道,题目是《参观南京等十一个城市,中国批判“走资派”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摘要如下:
    在北京常驻三年半即将届满的时候,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的关照下,旅行参观了东北四个城市和上海附近的七个城市,历时约三个星期。其间正赶上一月三十一日的旧历春节,虽说这个时候在中国是特别寒冷的“严冬季节”,但农村到处都呈现出千人或二千人在一起参加改良农田的景象,红旗在寒风中飘动。另外,在工厂,工人们提出“实现周总理的遗志”的口号,为超额完成第五个五年计划头一年度的第一个季度的生产目标而奋斗。在城市,对“走资派”的批判正在蓬勃展开。荒地大变样,一望千里的水田
    江苏省江宁县抹棱人民公社,位于南京东南四十多公里。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吴越战争的地方。到了这个公社真使人感到吃惊。实际上这个公社是记者继一九六七年之后的第二次访问。九年前,这里的状况正如当时的公社主任所谈的,“这个公社的情况不是太好的,在南京附近处于中等程度”,有小山、沼泽和湿地,公社社员的简陋的住房是沿着水渠盖的,且很分散。
    这次参观,面貌发生了大变化。连接村庄的公路干线全部铺上了柏油,整修得象棋盘格子一样整齐的道路和水渠上到处都是排灌用的水泵。公社所在地就象小“城市”一样,修建了各种商店和旅馆,磨米站和面粉站就象备有仓库的小工厂一样。中学校园和公社办公处也都是新的校舍和建筑物。这都甚至令人难以置信。水田里已把机械用上,正进行突击“平整”水田的“大会战”。再有一个月,工程一结束,过去留下来的沼泽和土堆就会彻底消失,田地就将是除了道路两旁种植的树木和社员的住房之外,再没有任何遮拦的名副其实的一望千里的水田。(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参观的另一个工程现场是东旺大队第十五生产队。这里实行了总动员,除了社员和正在休寒假的中小学生,还有别的生产队来支援的人,共约一千人,使用拖拉机、筐篮和手推车等,挥汗整理最后剩下的二百亩耕地。在迎风飘扬的红旗下,眼看着土被铲平,沼泽被填平,呈现出了一派壮观景象。再有四、五天,就要比当初的计划提前一个月结束工程。“平整”作业一结束,同已经完成的“水利化”一道,不用说插秧机,连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都能自由行动的“机械化”田的基础就告完成。现在平均每亩六百公斤的收成,几年内就能提高到七百五十公斤。
    这种情景,在太湖边上的无锡、苏州以及在扬子江北面的城市扬州,或者是东北的大雪覆盖的长春和吉林等地,都到处可见。北京周围的人民公社从去年底也同时开始了农田的“平整化”,工作正在加快进行。
    普及“大寨”县、实现机械化的号召,正在传播开来,形成了席卷整个中国的改造农田的大运动。
    在扬州附近参观了调节扬子江和淮河、大运河河水的江都水利中心。这个水利中心计划最终要把扬子江的水从山东、河北引向北京和天津。江都水利中心的建设,将使旱涝不断的扬子江东北部的农业焕然一新。充满悼念周总理的言语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士气,在工厂也是高昂的。
    长春市刺绣工艺厂是个职工总数不到四百人的小厂。而这个工厂,仿效人民公社的“苦战三年”,正在争取提前完成五年计划。“苦战三年”似乎已成为东北一带地方为了报答革命先辈的“奋斗目标”。“化悲痛为力量”是悼念周总理逝世的语言,但这句话不光是一个口号,而是正在成为工厂现场的实际行动。
    参观的工厂,不论是长春还是南京,到处都贴满了工厂工人们表明“化悲痛为力量”的决心的大字报,缅怀周总理的品德。虽然总理逝世一个多月了,但仍然可以看到工人们凝视着照片,眼泪汪汪。
    周总理是体会毛主席思想并为彻底贯彻执行而贡献了一生的。上海用大字书写的带有黑边的“革命先烈、共产党人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这种悼念的语句,在大街上到处皆是。
    在地方城市不时地看到批判“走资派”的标语。
    去年下半年从大学开始的对修正主义的批判,越出了大学校门,发展为科学研究机关的对走资派的批判。可以说这一批判运动正在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对走资派的右翼路线的批判,并且在地方上也出现了。在烟雨朦胧的西湖湖畔,垂柳已经发绿。这里也出现了批判的标语。同文化大革命时不同的气氛
    要指出的一点是,这次大批判是在党组织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现在一般情况同文化革命当时截然不同。
    毛主席说过,文化大革命是旨在反对修正主义和防止变成修正主义的,今后也要进行多次。的确,现在的大批判也具有文化大革命的意义,目的都在于改造群众的意识和思想,谋求“文化大革命的继续和深入”,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确是“文化大革命”。批判走资派也有同样的意义。越过了“万人坑”的恶梦
    在松花江闻名的风景胜地,中国东北的吉林,过去我国侵略“满洲”时代曾在这里计划建设的丰满水力发电站,目前已有发电五十四万瓩的功率。日本人代表团访问了离此约两公里的山上的一座万人坑。最近说是“为了不使你想起过去的恶梦,所以谢绝参观”。后来由于日本代表团的特别要求,才允许参观了。
    在日本的统治下,从东北各地和华北强迫拉来的十五万名劳工中,因生病和饥饿而死亡的人的尸体被抛弃在这里。到一九六四年已经收容了一万五千人的遗骨。目前在那里修建了“烈士陵园”,以悼念悲惨死去的同胞。并把对帝国主义者的仇恨埋在心里。有一部分,为了进行阶级教育,照当时发掘的原样留下来了。
    万人坑里白骨累累。担任向导的吉林市外事组的翟主任,在零下三十六度的严寒中,用温和的表情说:“这是过去军国主义者的罪行,同日本人民没有关系。”这样的语言在长春、沈阳、旅大等地方,不论在哪里都可以听到。在鉴真和尚的故乡扬州,特别设立了从日中邦交正常化以来到这里访问的代表团或者由日本各地赠送的物品的陈列室,以强调日中两千年的友好往来。在解放后被重新评价为中国革命的先觉者的文豪鲁迅的故乡绍兴,挂有他在仙台医专时代的恩师藤野先生的放大照片,以作为两国的友好关系的纪念“灯火”。总之,这次组织参观体现了中国人民希望“日中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心愿。
    说福特政府在谈对苏政策时着重点不断在朝较强硬的方向变
    说基辛格虽然竭力要国会表明美在军事上的强大,但他的战略是要避免使态度全面强硬起来,因为这可能使美苏无法达成新协议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三月十四日刊登马德的一篇文章,题为《对苏联的态度强硬起来了》,摘要如下:
    美国对苏联的态度真正地强硬起来了。
    在福特政府内部,对苏联政策的可能的方向真正从战略上感到担心。
    从表面上看,只是抛弃了一个别扭的词汇“缓和”,因为这个词汇是挂在福特总统脖子上的一块政治磨石。从表面上看,他向右转只是为了反对里根对美苏缓和政策的攻击。
    政府官员坚持说,放弃“缓和”这个词“并不是改变政策”,这就加深了这样的印象。
    但是尽管如此,除了政治词句以外,福特政府在谈它对苏联的政策时着重点不断在朝较强硬的方向变。
    这种强硬起来的路线在国会的自由派议员中间也扩散开来,尽管这些人反对里根和杰克逊对执行缓和政策提出的公开挑战。
    例如,马斯基、贾维茨和里比科夫等参议员最近在不同的问题上都询问美国从缓和同苏联的紧张局势中得到了什么。
    在苏联最近对安哥拉的内战进行重大的军事支持以后,基辛格国务卿打开了对苏联的全球意图提出挑战的大门。这是一扇基辛格可能无法关闭的大门,因为他的战略需要它。
    自从二月份以来,基辛格一直在阐述这样一个主题,即整个缓和战略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让(苏联)的冒险主义取得成功的话……”。
    许多仍然坚信美国在安哥拉支持了失败的事业的议员,把他们对基辛格可能发出的全球警报所感到的不安转向了其他的方向,而不是基辛格所希望的方向。
    马斯基在最近的一次意见听取会上问道:“我们真的愚弄自己,认为苏联同意实行缓和是真正可信的吗?”
    贾维茨抗议说,对缓和政策“吹嘘得过分了”,“过分夸大了”。
    基辛格过去可以依靠他的“适应”国会态度的能力来取得他的战略所需要的结果。现在他常常根本无法适应国会的态度。
    然而,他的对苏战略继续取决于政府是否能够给予他和其他战略家们所谓“鼓励和惩罚”,或者“对温和态度给以报酬,对侵略行为给以惩罚”。
    基辛格在上周接见记者谈话中表示了他经常提出的抗议:“我们现在面临的危险不在于谋求松弛紧张局势的政策。这是一个没有人能反对的目标。我们现在面临的危险在于,我们一贯使自己处于既没有胡萝卜也没有大棒的地位。”
    他说,由于未能给予苏联贸易上的利益和信贷,美国已使自己失去了某种“在必要时可以停止提供的东西”。这样一来,“当我们在安哥拉遇到了实际挑战时,我们国内的分歧使我们无法进行干预,制止这种侵略行动,而我们本来是有能力这样做的。”他承认,除非他能使国会改变态度——或者促使苏联罢手,否则他的战略将遇到严重困难。
    虽然基辛格竭力要国会进一步表明美国在军事上是强大的并准备使用这种军事力量,但是他的战略是要避免使态度全面强硬起来,因为这可能使美苏无法达成任何新协议。
    他的最重要的目标是迟迟未能取得的限制战略核武器协议。
    美国计划制定人员认为,苏联现在应当就下述这一点作出决定了:它是要设法同福特总统完成一项第二阶段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还是要冒让参议员杰克逊——他的名字是克里姆林极其厌恶的——以更为强硬的要求进入白宫的危险。
    在美国人目前的情绪下,无论出现上述哪一种情况,同苏联达成的任何新的核条约都要受到国会异常严格的审查。鉴于这种前景,一些美国和俄国的分析家对于今年是否会完成这项协议感到悲观。
    现在所关系到的问题在于在十二月的选举之后,两国关系的状况是否会恶化。
    【美联社开罗三月十五日电】埃及人民议会立即就萨达特总统的建议进行表决,它今天以三百零七票对两票的压倒多数票数废除了埃苏友好条约。
    据说,在三百六十名议员的议会中,有五十一名缺席。
    正式取消这个条约是在萨达特对议会讲话二十四小时以后宣布的。他说,由于苏联最近的行动,这个在一九七一年签署的、为期十五年的条约只是成了一张“毫无意义的废纸”。
    外长法赫米今天早些时候在议会外交委员会重复了同样的抱怨,外交委员会已批准废除该条约。
    议会就萨达特的建议进行的正式辩论持续了三个半小时,在此期间,发言者一个接一个地批评了苏联的行动。
    同时,副议长乌泰菲说,这种废除并不涉及在埃及各港口给苏联船只提供的海军设施,因为这种设施没有包括在这个条约里。
    虽然绝大部分发言的议员感谢苏联对埃及的工业援助,但是他们认为,俄国人在补充埃及武库方面一直是不合作的。
    加法尔说:“这个条约对苏联人的好处多于对我们的好处。我们同俄国的联系为苏联进入地中海、非洲和一直进入到苏伊士湾提供了方便。从而实现了他们的梦想。”
    【合众国际社开罗三月十五日电】法赫米在对外交委员会所作的一次解释性的讲话中说,苏联人不仅没有遵守该条约关于军事援助的规定,反而“使自己卷入了纯属埃及内政的事务”。
    法赫米在讲话(外交部公布了这篇讲话)中说:“显然,苏联并不希望这项条约具有任何效力,苏联方面已使这个条约成了一纸空文。”
    他说,尽管采取了取消(条约的)行动,埃及准备响应苏联为关系正常化而提出的任何“倡议”。法赫米说,埃及准备了一系列“应急计划”,以便对付苏联在这个条约被废除以后可能在双边经济和贸易关系方面采取的敌视措施。
    【塔斯社莫斯科三月十四日电】题:各国人民的利益要求进一步缓和紧张局势
    《真理报》评论员科里昂诺夫在《国际一周》述评中写道:“近日来美国某些集团围绕‘缓和’一词掀起的喧嚣,引起国际舆论的注意。若干时候以前,美国曾经作过几乎是官方的声明,说这一概念太‘狭窄’,不符合‘美苏关系的复杂的政策’。公众被告知说,美国外交方针的实质虽然不变,华盛顿却不再使用‘缓和’一词。
    “这一声明很快被某些反对使国际局势进一步正常化的集团用来掀起一个喧嚣一时的运动,其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美国对苏联实行的取得了并非不重要的积极进展的政策的基础。例如,五角大楼就曾叫嚷:‘缓和不意味着和平,不意味着友谊,不意味着信任’。象西德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这样一些顽固地企图损害巩固欧洲积极变化事业的集团,也发出了类似的言论。”
    科里昂诺夫写道:“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所珍视的是:由于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其他国家、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努力,缓和紧张局势已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趋势。”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