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12月19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12-19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外国驻京记者评我成功发射又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

    【法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电】中国昨天又发射了一颗人造卫星。看来中国正在加紧实现空间计划的步伐,专家们现在在空间方面把中国列为美苏之后的第三个国家。
    上一次发射最使人感兴趣。和另两个空间大国相比,中国做到发射卫星又使它返回地面的时间是创纪录的。离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只有六年就成功了,而且显然在这方面是没有外国的技术援助的。
    据著名的外国专家说,技术掌握得这样好,表明中国不用太久就可以发射第一颗载人人造卫星了。
    可是,以前有关载人飞行的评论表明,中国更偏向于在空间进行机械方面的试验,而不喜欢搞又花钱又危险的载人试验。
    这家官方通讯社在发表有关空间试验的简短公报中,从未报道过发射时所用的火箭的具体情况。据国外公布的数字,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重量为一百七十三公斤,第二颗重二百二十一公斤。没有提供后来发射的人造卫星的重量,据说是比前两颗重得多。
    把这种飞船射入轨道表明中国已拥有可以很容易用到军事方面去的推力大的火箭。
    在核方面,中国也是紧跟在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国。中国几乎天天指责苏联搞“备战”,可是它也拥有发射远程核弹头导弹对付任何侵略行动的能力。
    有些专家说,中国拥有中程导弹(射程三千多英里),如果情况属实,它快要部署洲际导弹了。
    【路透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电】(记者:格里菲思)中国今天宣布发射第五颗人造地球卫星,观察家们相信这可能是北京进行第一次载人空间航行的准备步骤。
    今年的三个卫星的重量都没有透露,也许是为了要不让人知道据信用来发射卫星的洲际弹道导弹的能力。
    【德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电】北京的观察家们说,这次发射成功使人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人民共和国想很快就发射洲际导弹,从而向全球核大国的地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北京通过发射第五颗卫星已使它要取得国际原子和空间俱乐部正式成员的要求有了根据。
    【南通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电】从中国党中央委员会的祝贺中,可以看出昨天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军事和政治上的重要性。
    同样,现在离执行新的五年计划只有几个星期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雄心最大的五年计划,在这个时候发射新的人造卫星,考虑到中国在征服空间方面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一点足以表明,中国在空间和导弹技术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 G9N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二月十三日刊登该报特派记者发自莫斯科的消息,标题是《苏联外长决定访日,关注福特访华后的形势》,摘要如下:
    这里的观察家注意到苏联外长葛罗米柯是在一个重要的时期决定访日的,它证明了苏联对日苏关系自然是严重关注的,而且对福特访华以后的亚洲形势也是严重关注的。目前是这样的一个时期:第二十五次党代表大会就要在明年二月召开,在解决悬而未决的美苏关系及其他方面存在许多问题。
    这里认为,葛罗米柯决定在这个繁忙的时期访日,有这样一些原因:(一)履行今年一月宫泽外相访苏时许下的诺言,表示苏联重视日苏关系的姿态;(二)日中和平条约谈判已经撞上暗礁,在不久的将来缔结这项条约的可能性很小;(三)东南亚形势已由于福特总统访华而出现了新的状况。
    其中,关于日中和平条约谈判,苏联迄今借口“霸权条款”强调了它表示反对的立场,目前似乎加深了这样的看法:这个谈判估计不会迅速取得进展。但是,在日本国内依然存在促进谈判的活动,而且,不久前河本通产相访华时表现出来的以石油为杠杆的日中经济关系的加强,将起到促进这个谈判的作用。
    在葛罗米柯这次访日时,苏联方面非常可能牵制那种促进谈判的活动。
    还有,这次访日是在美国总统福特访华以及随后发表“新太平洋宣言”之后进行的,对于这一点,这里的外交人士寄予强烈的关心。据认为,苏联加深了这样的疑虑,即通过这次美中会谈,两国之间在东南亚问题上达成了“一定的谅解事项”;并且,苏联认为日本在这中间将起重要的作用。因此,葛罗米柯访日时将就福特访华以后的东南亚形势了解日本方面的看法,同时将对美、中、日三国排挤苏联而在这个地区发挥主导作用一事申述“异议”。 G9N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莫斯科十二月十六日电】题:毛泽东集团是否想使同苏联的关系正常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在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五十八周年之际给苏联的贺电中说:“中苏原则分歧不应妨碍中苏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正常发展。”苏联新闻社没有看到这一说法已被证实。
    苏联新闻社这期新闻稿发表了季沃夫的文章。他写道:“北京首领们从来没有提出过任何积极倡议。相反,他们继续广泛散布种种谰言和诽谤来攻击苏联对中国的对外政策方针。”
    新闻社评论员接着写道:“苏联对毛分子的反苏攻击给予了坚决回击,同时在国家关系问题上表现出了克制和耐心。”
    作者最后强调:“苏联不仅积极提出使苏中关系正常化的倡议并有实际行动,而且始终敞开大门欢迎中国方面为恢复苏中友谊和合作而采取的任何真正建设性的步骤。苏联深信,中苏关系中这样不自然的局面是不会长此继续下去的。” G9N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今年七月六日刊登美国报纸主编协会访华代表团成员、该报主编托马斯·温希普的一篇访华文章,题目是《中国近况》,副题是《从中国人民得到的印象,及对中国社会的观察》,摘要如下:
    最近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三周访问,向我展示了这样一个国家:街道上的暴力行为实在稀有,没有叫花子,离开旅馆的房间时不用锁门。但我离开中国边境三分钟后,在离开中国边境后的另一个车站——罗湖,我抓住了一只正在掏我腰包的手。
    这种明显的对比的确很说明问题。
    但一件使我印象较深的事情是:我为了访问一个美籍华裔朋友的亲戚,是经过了不少困难的。花了数天的努力,终于给我安排了一次晚上十点钟的简短而又紧张的会见——通过政府的一名翻译会见的。
    以上两种经验表明了共产党社会的优点和短处,这是个精巧地关闭着的社。
    中国人民给我的印象是“满足”、“自信”和“顺从”,他们常常微笑。大部分中国人是贫穷的,如按美国标准来说,有的是贫苦的。但这是四千年来,第一次全体都得到丰衣足食和与住宅。无人失业。虽然有的单位是人手过多了——尤其机械工厂更是这样。
    在毛泽东主席解放全中国的一九四九年以前,中国的广大群众生活于封建王朝的暴虐之下,他们从未有过我们享受到的自由。因此,在今天的极权主义政府下,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自由仍是一种无意义的概念。
    大多数人在二十五年前——毛当权以前——是贫穷的,他们对旧社会的饥饿生活记忆犹新。今昔对比使他们感到满足,并激励他们的自信。中国的历史从来没有象近年来变迁得那么快。农村面貌大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得令人难以置信。最明显的奇迹是农业的复兴。其最出色的对比是他们采用原始的耕作方法,由于他们的深耕细作和努力施肥而获得了高产量。他们并不用机器耕作,而是用人海战术,弯腰在田间劳动。人们采用木柄犁耕种,由牛、驴或骡子拉着,有时也用马拉犁,偶而也用拖拉机牵引。中国人用最辛苦的方法使每块耕种的田地都挤出油水来。
    然而,他们却拥有各种各样的灌溉系统,从而控制了中国许多大河流的每一滴水。
    在二十五天的旅程中最使我们难忘的就是访问华中郑州附近的辉县。中国人要我们去看看当地的灌溉系统和如何削山造梯田。我们顺着河谷向上走了一个半小时,看见他们刚完工的地下水坝,这条被覆盖在地下的河流被挡住了,水就被迫上了灌溉渠。我们看到这十英里长的干河床变成了富饶的农田。在辉县,我们还参观了一段四百米长的隧道,是由二百四十名劳动者不用机械在两年内修成的。
    参观的高潮是当我们来到那快要完工的石拱桥坝时,坝身高达九十米,长达二百九十一米。劳动者正在这工程上忙碌如蚂蚁。但唯一的声响就是一百名男女劳动者用小铁锤敲石头的有节奏的声音。这种景象实在感动人。出生率、健康和生活习惯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正稳定在百分之二左右。
    政府官员声称:离婚率是极低的。
    所有来访者都为中国人民今天的健康感到惊奇,就是在农村也是如此。在美国看到的残废者、皮肤病人或病态的人要比中国多得多,中国人也是整洁入微的。
    中国人穿得温暖,虽然色彩单调,但不破烂。公共交通的典范中国的公共交通也是一件叫外国人瞩目的事,可能只有中国是能合理地解决交通问题的唯一大国。照我们看来,八亿五千万人中没有一个居民为私事而能买到或驾驶一辆私人汽车。这是由于最高顶峰对此有了绝对控制所致。
    中国有大量的自行车。不骑自行车的人,也有充裕的公共汽车来为他们服务。
    人民中国的火车真是管理得头等优良。它们不但行车准时,而且宽敞舒适。这一点,请美国波士顿、缅因州和宾夕法尼亚州中央铁路公司等单位多加注意。
    航空方面的服务则很有限,大部分运用老式的苏式螺旋桨飞机,而西式的超音速喷气飞机只作远程飞行。
    我到处都能看到中国人为了改进他们命运的巨大努力,他们为解决基本生活的必需品所取得的成果,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他们对中国的成就自信和高度自豪。他们有高超的烹调技术,有温雅的友好态度,有在本世纪末将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愿望。我们看不到任何人有那种在苏联会体验到的感觉——要靠老大哥的什么照顾。 G9N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