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11月6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11-0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报记者谈美苏在印度洋的角逐 '...

    【本刊讯】美《洛杉矶时报》记者威廉图伊十月二十七日自吉布提报道:
    又长又矮的油轮小心翼翼地驶进这个拥挤的法属非洲港口;笨重的货船在解缆出海;闪闪发亮的军舰停泊在码头边上,但时刻戒备着。
    从吉布提远眺,可以看到在整个印度洋和印度洋以外的地区所进行的地理政治竞争的远景。
    从吉布提沿着索马里海岸南下二百英里,伯贝拉港也是一片繁忙景象——堪称为苏联本土以外独一无二的俄国海军基地。
    飘扬着红旗的苏联军舰,从伯贝拉出发,可以停靠在北边的亚丁,或开到苏联人在印度洋的其它许多停泊地,显示着他们的存在,监视着运输。与此同时,在非洲之角的周围,美国驱逐舰开进东非一些港口,炫耀着武力,希望赢得朋友并影响当地的政府,同时警惕地注视着通往非洲南端好望角这条极端紧要的航线。
    广阔的印度洋已成了美苏角逐的一个新的舞台,而这场竞技的全部规则还没有整理出来。
    在美国国会里,在印度洋沿岸的国家中,有许多人对这场角逐持批评态度。他们担心这场角逐可能在这个先前平静的地区升级为一场对抗、一种危险的军备竞赛。他们既不满苏联在伯贝拉建立基地,也不满美国有计划地在印度洋岛屿迪戈加西亚建立基地的做法。
    另有一些战略家认为,在一个经济上对整个世界有着如此重大意义的地区,超级大国的竞争不过是“‘现实政治”的一个简单事实而已。
    此间一位官员说:“在印度洋,利害关系是很大的,这场竞技的名称就叫石油,而石油就意味着西方世界和日本的工业经济。”
    西欧原油的百分之七十五、日本的百分之八十五要通过印度洋西北部输出,此外美国进口石油产品的四分之一也得经过那里。
    没有石油,加油站加不了油、暖气系统热不起来,整个西方工业将陷于停顿——使西方社会遭到致命的危险。
    印度洋最敏感的地区是西北角的阿拉伯海及其两条臂膀:红海和波斯湾。大部分的中东石油来自波斯湾。这就是美国、苏联、西欧、阿拉伯、伊朗和以色列的兴趣所关注的焦点,因此也是最可能发生冲突的爆发点。因此,三艘舰只组成的美国中东舰队以波斯湾的巴林为基地。苏联在印度洋的军舰五分之四逗留在亚丁湾附近。
    苏联在建立一支仅次于美国的海军的过程中,首先在一九六八年进入了印度洋,访问印度、斯里兰卡和东非的港口。
    不久,苏联的外交人员和海军军官试图通过谈判取得在南亚和非洲一些国家建立基地的权利。但是,收效很小,虽然他们向那些国家提供了舰艇并帮助它们建立海军基地。
    目前,俄国在印度洋进行活动的有二十艘军舰和辅助舰,这些军舰不时由往返于他们的黑海、波罗的海和北部舰队、太平洋舰队之间的舰艇予以轮换。俄国的舰艇增加了对印度洋的访问活动:从一九六八年的一千舰日增加到今年大约七千三百舰日。
    同时,美国只有以巴林为基地的中东舰队中的一艘旗舰和两艘驱逐舰在印度洋的一个永久性基地上活动。但是,今年有许多时候,美国在太平洋第七舰队的一些重型舰艇部署到印度洋上来,这就使均势很快发生大大有利于美国的变化化。
    去年,美国在一年的时间里由一支航空母舰舰队在印度洋进行了总共四个月的活动,进行活动的时间是分散的。
    虽然美国舰队在菲律宾的苏比克湾的基地离迪戈加西亚有四千英里,离波斯湾五千英里,但是,这比苏联太平洋舰队的主要基地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本刊注)要近得多。
    在发生危机的时候,例如一九七一年发生的印巴战争以及一九七三年发生的阿以冲突,美国赶派一支重型航空母舰舰队进入印度洋,俄国人为了与它抗衡,也增加了重型舰艇的部署,虽然没有航空母舰。
    虽然苏联和美国的海军将军们下棋似地调动着这些大战舰,但是大多数海军战略家们认为,在印度洋上真正使用军舰的作用与其说是军事上的不如说是政治上的。(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
    一位海军专家说:“两国真正要做的是通过炫耀武力的办法,通过显示它们的准备和实力的办法以及通过对印度洋沿岸国家施加影响的办法而胜过对方。”
    特别是俄国人,在建立海军基地方面对东非国家虎视眈眈,这些国家之中有许多国家已建立了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政权。
    虽然印度洋沿岸国家喜欢把印度洋看作一个和平区,但印度洋具有爆发冲突的潜力,如过去十年间涉及海军和两次印巴战争已证明的那样。
    美国分析家们在估计苏联在印度洋的意图时认为,俄国海军的部署在军事上是防御性的,在政治上是进攻性的。这就是说,他们军舰的部署是为了对付美国力量,而且十分肯定是为了监视中国的南翼。
    从政治意义上说,大多数专家认为,苏联在印度洋上部署海军是为了提醒沿海各小国:莫斯科是有能力帮助它们或者为难它们的。
    在美国政府内部,对苏联政策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国务院和国防部的官员认为,俄国人在印度洋扩充海军实力方面,一直扮演着一个劲头十足的、咄咄逼人的角色。但是情报专家们说,苏联的海军力量几乎总是随着美国在印度洋军力的定期“增长”而增长的。
    大部分专家认为,不管美国的政策如何,俄国人还会继续逐渐地增强其在印度洋的海军力量。
    因而,情况看来是,美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会继续使用迪戈加西亚。
    美国一位高级的海军战略家概括说:“印度洋在今后十年中将成为一个可能使全球均势方面产生重大变化的地区。因而我们必须具有影响那一地区事态发展的能力。而在那一地区部署我们的军事力量的能力则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q3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华盛顿邮报》记者乔治·威尔十一月三日自华盛顿报道:
    把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解职是以一种愚蠢的方式做出的一件愚蠢的事。福特这位到处跑的在职总统最近看来有点缺乏总统风度。只要他看起来是屈从于国务卿基辛格的意愿的,他就缺乏总统风度。
    这次解职实际上是完成了一项把那些对基辛格的政策持不同意见的人从行政部门中清洗出去的工作。当记者写这篇报道时,对于将要接替施莱辛格的人只知道这一点:不管这个人是谁,都将先由基辛格认定他是无害的。
    施莱辛格是自乔治·马歇尔以来最杰出的国防部长。他善于思考,在学术界的成就比基辛格更有名,因此他是在制订政策的过程中能够同基辛格争论的最高级官员。这很可能就是他被解职的原因。完全有理由相信基辛格希望施莱辛格下台,而没有理由相信福特先生在涉及对外政策的问题上具有独立的看法——不受基辛格影响的看法。
    施莱辛格同最近民意测验所反映的大多数美国人的看法一样。他认为,从基辛格一人设想、制订和执行的缓和政策中,苏联取得的好处要比美国多。
    把施莱辛格的解职同基辛格不再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人这样毫无意义的事和由他的百依百顺的仆人斯考克罗夫特接替他的职务联系起来,这是一种惊人的无耻行为。只有我国政府中最高一级的政治家们才会无耻到这种地步,竟然相信这种明显的欺诈行为骗得了人。这是企图使人看来基辛格作出了一些牺牲,而实际上他却什么也没有牺牲。对于福特消极地顺从基辛格意愿的这一最新的证据,谁也不会感到意外。福特先生是在公众特别怀疑政治家们的时刻上台的。他并不是带着在外交政策方面抱有明显的杰出见解的名声上台的。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正在一个从未航行过的惊涛骇浪的海上随波逐流,他紧紧揪着基辛格,就象一个晕船的旅行者抓住一艘航船的栏杆一样。
    把施莱辛格解职将使我们的北约盟友感到震惊,因为它们总的说来是信任施莱辛格的,而且总的来说是很不信任基辛格的。 q3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纽约时报》记者格韦茨曼十一月三日自华盛顿报道:
    福特政府引人注目的人事变动今天看来暗示要同苏联达成一项新的战略武器协议的决心已有所加强之意。没有这项协议,缓和政策就将处于严重的危险中。
    虽然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被解职,似乎象是国务卿基辛格的缓和政策的某种胜利,但是这次大变动也可能使一些时候以来就对基辛格不快的批评缓和的保守派得到新的论据。
    对五角大楼和施莱辛格所提的强硬谈判要求感到不快的某些军备控制鼓吹者,倾向于把更换他看作是表明要同莫斯科达成一项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协定的令人鼓舞的迹象。
    施莱辛格被解职的时机和同苏联的关系特别有关,因为它是在这里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时发生的,即是否有可能及时达成一项新的限制战略武器协议以避免军备竞赛出现新的大规模升级。
    基辛格同施莱辛格的分歧超出了战略武器谈判这个领域。最近几个月报纸上一直有关于他们发生争执的报道。五角大楼在基辛格于九月份从中东回来之后清楚地表明,它的官员们没有得知西奈谈判的详细情况。
    在国防情报局散发一份文件指责俄国人利用缓和作为一种藉口哄骗西方接受苏联的接管时,国务院当时相当惊愕。这使得国务院更加怀疑五角大楼在尽最大努力破坏基辛格的政策——而这种政策大家知道是得到福特支持的。 q3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读卖新闻》十一月四日刊登该报记者发自莫斯科的一条消息,题为《施莱辛格国防部长解职,塔斯社异乎寻常的迅速报道,表明苏联的密切关心》,摘要如下:
    塔斯社三日晚报道了美国杂志报道的福特总统考虑包括更换国防部长施莱辛格和中央情报局局长科尔比在内的人事更动。塔斯社在未正式确认之前就报道外国首脑的调动是从来没有过的,这表明了苏联当局对这件事的极端重视。
    可以看出苏联对于以美苏关系为轴心的缓和紧张局势的去向抱有莫大关心。
    不言而喻,由于这次人事调动,迄今为止苏联所集中攻击的“反对缓和紧张局势的大人物”——施莱辛格国防部长下了台,与此相反,作为“推进缓和紧张局势”而受到期待的基辛格国务卿继续留任,这事件本身对苏联来说就是值得欢迎的事态。 q3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