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9月15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09-1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专栏作家哈伯特的访华文章:《'...

    【本刊讯】圭亚那《星期日写真报》八月三十一日刊登最近访问中国后回到乔治敦的该报专栏作家哈伯特的访华文章的第一篇,题目是《我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摘要如下:
    自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西方国家结束了它们对那个国家的新闻封锁以来,到处对中国事务显示出一种浓厚的兴趣。
    自一九三八年以来,我一直注视着中国革命的进展,因此在新华社邀请我去访问,并亲自看看中国人民在革命胜利以来的二十五年中作出了什么成就时,我感到很高兴。
    但是,邀请超过了愿接待我去访问的表示,他们要我在动身之前事先说明,在我到那里后想参观些什么。
    因此,我得以挑选那些使我感兴趣的地方,我利用这个机会看看我认为对我国人民最有教益的东西。我没有失望。
    我在中国度过了四个星期,每天活动都排得满满的。
    我坐飞机旅行了很长的路程,尽管我还乘坐了火车和乘坐汽车在平原和山地的一级公路上行驶了更多路程。
    我参观了中国许多地方,我的所见所闻使我确信,中国人民和他们的政府是亲密无间的,普通公民所受的唯一压制是,在人们作了被认为不利于集体利益的事情后社会必然进行指责。在必须这样做时,这种指责对有过失的人来说可能是很不舒服的。
    根据我的所见所闻,我确信,中国人民是诚挚的,致力于建设他们自己的国家,尽他们的能力为其他国家人民消灭贫困而进行的斗争作出贡献。中国人的信念是,帝国主义威胁着每一个人,中国人时刻准备对付他们认为一个或两个超级大国不可避免地对他们发动的进攻。
    我在同副外长何英进行的两小时谈话中确信,中国的目标不仅是保持粮食自给,而且是生产更多粮食,作为对世界更贫困地区反饥饿斗争的贡献。必须记住,中国不利用世界剩余粮食来满足它自己的需要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一个贡献,尽管这对反饥饿运动是消极的贡献。
    我观看了一个公社的粮仓。我在那里看到玉米、大米、小麦和其他谷物足够吃一年半,如果在那个期间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连一颗粮食也收不到的话。
    在中国,我不论到什么地方都看到在进行建设,在城市和农村都在建造新住房。到处看到在兴建桥梁、道路、工厂和水库。
    在我参观上海地区一个公社时,他们告诉我,他们那里一年三熟,一熟小麦,两熟稻子。一熟稻子刚收完,人人努力平整土地,准备播种。他们告诉我,许多人感到难以相信,稻子在夜间插秧,因为白天气温对于秧苗太热。在我于夜里离开上海去北京时,在沿着去飞机场的路旁,我看到农民在田间插秧。我亲眼看到了难以置信的事情。
    在我从上海到北京的飞机上,有一位在一九四五年二十岁时旅居美国的中国医生。他告诉我,他回来看看上海——他的出生地现在什么样。他喜欢他所看到的一切,认为在改革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为了更加美好。
    我还要写我对中国的参观访问。在以后的文章中,我打算写我参观的具体方面,详细叙述我所见到的一些东西。 lUT品论天涯网


    说三周来苏联对中国攻击之全面和激烈程度,以及对仍持中立态度的其他共产党的尖锐谴责,是前所未有的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九月十二日刊登该报驻莫斯科记者伊丽莎白·庞德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未见减弱》、《莫斯科加剧同北京的争吵》,摘要如下:
    看来,莫斯科无可奈何地只好准备在毛之后的时期继续同北京不和。这是西方外交官从苏联报刊目前发表的反华文章的激烈程度得出的一个结论。
    这种猛烈攻击是从苏联共产党主要理论刊物《共产党人》八月份发表的一篇有一万字的编辑部文章开始的,这些攻击重弹了苏联在一些主要方面对中国的种种不满。
    在对外政策方面,俄国人谴责中国人煽动苏联和西方打仗;唆使“第三世界”反对莫斯科;反对缓和、反对和平、反对最近的赫尔辛基会议,反对莫斯科所得意的关于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企图统治其邻国。
    在国内,俄国人谴责中国人通过军队进行统治;实行“军事—官僚”制度;企图使毛主义在毛之后还存在下去。正是最后一点说明了苏联预料即便在中国年岁已高的领导让位给新一代之后苏中关系仍将不好。苏联的这一观点最初出现在今年一月苏联分析中国新宪法的文章中。
    从那时以来,这就使苏联怀抱的下述希望逐渐暗淡下来:中国新领导可能对莫斯科较为友好。苏联上述希望暗淡下来是《共产党人》那篇文章的一个主题。
    在《共产党人》那篇文章之后,苏联报刊接二连三地发表了反华文章。光是本周,莫斯科五家主要报纸、杂志和通讯社就一齐向中国攻击。
    到现在,这些各种各样的反华论调都是一般性的。但是,三周来,这种闪电式攻击之全面和激烈,其程度是没有过的,至少在今年内是如此。苏联对在苏中不和中仍持中立态度的其他共产党的尖锐谴责也是没有过的。
    迄今,外国外交官们并不完全理解为什么要在目前发动这次新的闪电式攻击。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这也许同东西欧共产党会议有关,一个时期来苏联一直在设法召开这样一次会议。
    另一个原因是,苏联这次宣传攻势可能正好反映了夏季苏联其他新闻的沉闷,在一九七四年八月和一九七三年八月都曾出现过类似的反华文章激增。 lUT品论天涯网


    【塔斯社马尼拉六月二十一日电】日本科学家山本研究成功的一种稻田肥料使菲律宾一农场种植场的产量提高了一倍。由于这种被命名为「基库」的新肥料的勿庸置疑的效果,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命令在全国广泛试用「基库」。这种肥料关系到菲律宾进入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国之列的希望。
    应当指出的是,这家菲律宾农场是把「基库」用在低产的地块上种第三茬水稻的。地块的一部分在使用「基库」之前还从来没有利用过,因为附近有被海水盐渍的小溪流过。新肥料的主要成分是铁和氧化镁。它可以防止土壤中有毒气体的积聚,因此能对植物根系发育产生良好影响。优良的根系能使作物获得大得多的收成并提高作物的抗病力。此外,这种肥料使植物能更容易吸收土壤中的氧、碳酸钾、磷酸和硅树脂。
    新高效肥料已在墨西哥、巴西、埃及和利比里亚等国开始试用。据认为,它也能使诸如小麦、大麦、燕麦、玉米和高粱等其他作物的产量大大提高。 lUT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马尼拉七月二十一日电】国际稻米研究所今天宣布了两个新的水稻品种IR—32和IR—34,它们具有广泛的能力抵抗主要的水稻病虫害,其中包括普遍的黑飞虱和草状矮缩病。
    国际稻米研究所说,它们还能抵抗白枯病和稻瘟病。
    国际稻米研究所说,IR—32的成熟时间比该所其他品种要晚。IR—34比该所其它品种长得要高,可能适宜在多雨区、或者在雨季期间对半矮杆稻来说水变得太深的一些地区。
    国际稻米研究所说,由于半矮杆的IR—32的成熟期是一百四十天到一百四十五天,因此它可能特别适宜于农民目前只能种一熟的某些多雨地区。
    在这些地区,农民需要成熟得比较晚的、可在雨季后收获的品种。在台风地区,成熟期较晚的作物可以免受暴风雨的损害。
    【美联社马尼拉七月二十日电】国际稻米研究所说,这两个水稻新品种IR—32和IR—34在一九七五年旱季进行的实验中每公顷产五点六吨和五点九吨。 lUT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八月一日电】全国科学研究委员会说,一种无名的热带植物翼豆,如果培育成为一种作物的话,作为一种蛋白质来源,能够与大豆相匹敌。
    该委员会是全国科学院的一个附属机构,它在一篇报告中说,翼豆可以在蛋白质大量缺乏的广大地区种植,其中包括中美和南美、加勒比、非洲、大洋洲和西亚等热带区域。
    委员会说:「差不多与营养丰富的大豆相同,翼豆的结籽平均含有百分之三十四的蛋白质和百分之十七的油。」「但是跟大豆作物不一样,翼豆荚是象青豆那样吃的,其叶子可以用作一种多汁的蔬菜和一种有益于健康的饲料,它的略有甜味的块根含有百分之二十的蛋白质,远远超过马铃薯、白薯和其它块根作物百分之二的蛋白质含量。」
    但是,该委员会告诫,这种翼豆——因小豆荚叶子象翼一样而得名——与大豆相比还处于比较原始的发展阶段,.需要加速研究来使它成为一种能发育生长的大田作物。
    这种翼豆现在生长在新几内亚和东南亚少数几个国家。该委员会说:「但是,世界上其他各国似乎不知道它。」它用于大规模生产的一个不利之点是,这些植物必须搭架生长。 lUT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纽约八月六日电】《纽约时报》今天在采访秘鲁利马国际马铃薯中心负责人索耶的一篇报道中宣布,秘鲁已经培育出一个马铃薯新品种,它在湿热的气候中只要三十一天就成熟。
    如果作物病虫害问题能够获得解决,这种马铃薯新品种能够使许多热带国家大大增加他们的粮食产量。这种马铃薯可以在收获一季稻和种植另一季稻之间的等待期间种在稻田里。 lUT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苏联《消息报》八月一日刊登一篇题为《全球的基因库》的文章,摘要如下:
    人类从学会播种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小心地保护种子。苏联正在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设施——国家世界植物资源搜集种子库。在地球上这类仓库是很不多的。美国有国立种子长期贮存实验室。日本设有收藏大量稻米种子的仓库。土耳其修建了几近绝迹的植物的保存所。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也正在修建这样的保存所。.说实在的,这就是全部名单了。在鲍塔尼克镇——全苏植物栽培所库班试验站的「都城」——国家种子库交付使用以后,将把列宁格勒和全苏植物栽培所其他试验站的著名的
    「瓦维洛夫」搜集品移到这里来,这儿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基因库,保存三十万种以上的世界各地栽培植物及其近亲的种子。 lU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