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8月20日参考消息第4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08-20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约·艾尔索普文章《中国的农业成就》 '...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八月十一日刊登约瑟夫·艾尔索普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的农业成就》,摘要如下:
    苏联人今年正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大约两千万吨粮食,从而又一次突出说明苏联的农业老是遭到失败。另方面,中国人明显可见地正在农业方面取得十分重大的成就。
    而且,我愿意打赌,中国在农业方面的这一成就经过十年或十五年时间将达到可以同日本全面的经济成就相媲美的程度——这将是一件能够使世界发生变化的事情。
    对中国人来说,就像对苏联人来说一样,粮食生产是衡量农业成败的一个基本指示器。因此,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下列四个统计数字。一九六○年,即疯狂的“大跃进”造成的灾难最严重的时候,中国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只有一亿五千万吨。
    一九七二年,我很荣幸地在中国作了一次长距离旅行,那一年由于气候不好粮食总产量低于平均数。然而,到那时,尽管由于又一次出现疯狂行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而造成了暂时的混乱,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还是达到了两亿三千六百万吨。
    当时我曾预言中国的农业产量将进一步大大提高,但是有人指责我被人家“洗了脑筋”
    ——那些比较左的研究当代中国问题的学术界人物发出的指责也不算不厉害!然而,中国去年的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产量达到了两亿六千万吨;今年尽管一些小片地区气候不好,产量仍然达到两亿七千万吨;而且有可能达到两亿八千万吨。
    中国今天仍然是一个肥料生产和农业机械十分落后的国家,对于任何这样的国家来说,粮食产量在十五年内从一亿五千万吨增加到两亿七千万吨,确实是农业生产方面取得的一个使人感到惊讶的成就。但是,事情并不以粮食和可以顶粮食的作物的总产量有这么巨大的提高而告结束。
    一九六○年,整个中国接近于挨饿,要不是因为中国南部的稻谷收成相当好,整个中国就真正的要挨饿。于是,中国立即转向在经济上采取讲究实际的做法。
    虽然一九六○年的稻谷收成救了中国,但是中国那一年每公顷耕地的稻米产量不超过二点四吨。这个产量不算太差,但是比日本的产量要低很多很多。那一年我正好在香港,我有点闲聊似地向我们总领事馆的十分精通中国农业问题的专家、博学的约翰·韦恩莫斯提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个问题。
    我说:“一旦中国每公顷的稻谷产量能够赶上日本,同时还能按同样比例提高其它农产品产量的话,那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韦恩莫斯在一张用过了的废纸上进行了一长串的计算。当他一步步地计算下去时,他的表情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他最后回答说:“啊,约瑟,不得了,如果中国人做到了你所说的事情,他们就完全能绰绰有余地解决他们全国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向外出口多达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的粮食”。
    中国人现在还没有赶上日本每公顷的稻谷产量——五吨左右。但是,他们已从一九六○年的每公顷二点四吨提高到今天的每公顷三点四吨,而且其趋势是急剧上升的。事实上,据我估计,中国从长江流域往南的水源比较充足的稻田每公顷的产量大约三、四年内就会达到日本的产量。
    提出这种预言是有若干扎实的理由的。首先,一九七二年我在中国访问的时候,我发现土地本身已得到了彻底的改造。水利(包括排灌在内)工作已改善得无法比拟;在过去不长树的大小山上都种上了树木;过去没有道路的地方,现在道路四通八达——这些是中国的大地面貌改变的主要特征。这比以色列改变巴勒斯坦的土地面貌还要引人注目得多。
    这就是说,中国人已作了惊人的、但是是必需的基本投资。此外,现在已经开始进行真正有利可图的其他投资,即大大改良种子、大量增加化肥和实现花钱要多得多的机械化。
    关于机械化,人们还得静观。一九七二年已经大量生产马力更大得多的灌溉用水泵。但是要求设计和生产适应中国或日本式农业需要的那种结实而又非常轻便的拖拉机却是个艰巨的任务。
    至于化肥,中国人现在处在中间阶段,这个阶段是从一九七二年开始的,即建起了数百家以当地煤层为原料的小型化肥厂。至于中国的将来,再过大约三年时间,将兴建起十三座巨大的、造价也很高昂的生产以尿素作为基础的化肥厂。
    至于改良种子,中国人采取了就地改良当地的稻谷和小麦品种的独特作法。这使他们免遭突然广泛发生病害的把握要大得多,而外国引进的种子从来不能免遭这种病害。当我访问中国时,他们在改良种子方面已开始取得了很大进展。情报机构的消息表明,在过去一年左右时间里,他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更大得多的进展。
    此外——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农业体制给了有成就的、勤劳的农民提供了真正的动力,而这种情况在苏联是闻所未闻的。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才敢打赌说,几年后,中国农作物每公顷的产量将达到使约翰·韦恩莫斯想起来会脸色发白的地步——因为届时将同日本每公顷的产量相等。 C5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赞比亚《每日邮报》八月十五日在《穆登达称赞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标题下报道说:穆登达总理在卢萨卡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典范。
    中国能有粮食吃,这是值得自豪的,而且也是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在制定其发展计划时可以学习的一个重要成就。
    赞比亚十分羡慕中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其经济。
    象中国这样一个也是发展中的国家在经济和工农业发展上取得目前的状况是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的自力更生做法成功地对付了外界的通货膨胀。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成就。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它有重要的经验供其他发展中的国家学习。 C5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科学新闻》八月一日以《新的脱硫方法,不担心污染空气》为题报道:
    从石油危机以后,煤又受到重视。但使用硫磺成份高的煤会带来排气公害,因此脱硫的方法则成了问题。美国的巴特尔研究所研究出了燃烧前处理硫磺成份高的煤,预先脱掉硫磺的新方法。这种方法是,使用强碱溶液,在比较低的温度和压力下,从煤中浸出硫磺。从公害这点来看,不仅是有利的,而且,废弃物很少,反应用的药品可以回收循环使用。另外,也可以清除煤中的微量的有毒金属等,也有能回收利用的优点。
    这种方法被称为“水热法”,其作法如下:首先,把原料煤粉碎,与浸出液混合制成水泥浆。浸出液是用苛性碱百分之十、熟石灰百分之二的水溶液制成。水泥浆进入压力容器三十分钟,压力为每平方英尺三百五十到两千五百磅,温度为二百二十五到三百五十度。化学药品用后可以回收,重复使用。煤洗净干燥后再燃烧。
    这样,几乎全部的有机硫磺和大约一半的无机硫磺都能清除。
    美国利用浸出液的再生回收硫磺,也能回收金属。使用的浸出液用二氧化碳和生石灰处理,都能回收。为了降低碱性,将苛性钠变成碳酸钠,将硫磺以硫化氢的形式放出。然后把生石灰加到溶液里,与苛性碱沉淀后成为熟石灰,回收溶解的少量的石灰和金属化合物。
    溶解的煤作为处理所需要的热源燃料。或者由于含有许多芳香族化合物,所以也能转换成对苯二酸等。最后沉淀的熟石灰加热后变成生石灰和二氧化碳。
    在煤的利用上也有气化和液化等其他方法,但这个水热法的优点是能得到固体燃料,便于贮藏。也可以把在脱硫过程中产生的水泥浆直接送进管道,然后输送到发电站。
    这种方法很简单,不仅可以使用硫磺成份高的煤,而且不需要太多的经费。按巴特尔研究所的计算,达到实用规模,每吨大约要十到十五美元。
    巴特尔研究所正在建设日处理量为五十吨的实验设备,大约要用三年到四年时间。该研究所估计,实用规模的工厂大概要在一九八二年以后才能运转。
    【美联社俄亥俄州哥伦布六月十九日电】巴特尔研究所今天宣布,它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花钱较少的从高硫煤中脱硫的方法。这将使这种煤从经济方面说有竞争力,而且从环境保护方面说可以为人接受。
    这个方法叫巴特尔煤水热处理法,这种方法可以脱掉煤中几乎全部黄铁矿硫和铁基硫以及高达百分之七十的有机硫,从而产生洁净的固体燃料。主要发明人是这个研究公司的埃杰尔·斯坦博。
    斯坦博说,这个方法主要是将煤中水泥浆
    ——或水混合物——加热,另使用一种化学过滤器,加热到中等温度,并施加中等压力,有选择地把硫和一些成分变为可溶解的东西。
    他说,已经证明,这种方法可应用于转化各种高硫煤。
    他说,在调查了许多过滤剂以后,已经证明碱化物的混合物是最适于脱掉煤中硫的物质。碎煤经过过滤器后受热,然后放在离心的过滤器里,干燥后出来便成为洁净的煤。 C5Y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蒋帮《青年战士报》六月八日以《空气污染气象学》为题报道:
    近年来美国政府和科学家们致力于改善空气的污染问题,不断的在各地成立专门机构,但以「气象学」为最基本最重要,因为空气污染物之产生、分布、堆积、传播等皆与天气情况有关,亦须由气象程序来决定,所以,研究这些问题的「空气污染气象学」已成为近年来发展中最受重视的一门新科学。
    在「空气污染气象学」的研究方面,美国最近已经特别设置专供「空气污染气象学」研究的飞机,携带着侦测仪器,飞行于各大都市及乡村之间,从事测量各地区的空气污染之程度,飞行取样大多在离地面一五○○英尺以上空中霾层顶下进行,在过去三年中,飞行超过二万五千英里,观测次数超过一千五百次以上。地面上则广设侦测站,设置各种侦测仪器(例如测尘仪、自动测定仪等)以及遥感装置,并且利用分光仪、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等从事工作和研究。
    目前这些工作在美国已有令人满意的成果,像有些气象站经过防止空气污染的机构协助,可以很成功地做空气污染之预报工作,就是一例证。惟另有许多技术上的问题,像烟雾预报的持续时间和范围、都市的气流型、萤光性大气追踪技术、逆温层的强度及厚度之研究、数值模式的建立等等尚待解决,需要气象学方面的科学家们与技术人员们继续研究拓展。
    今天,在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及研究院,纷纷开始筹设「空气污染气象学」的课程。. C5Y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