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5年11月5日参考消息第2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5-11-05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美《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两党政界人士评美政府人事更'...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一月四日刊登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随着副总统洛克菲勒在一九七六年初去职,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被解职和基辛格国务卿失去他的两个头街之一,政府内外的观察家认为在这次权力之争中的明显的“获胜者”是总统助理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
    也许出于巧合,也许由于其他原因,拉姆斯菲尔德也成为人们最初认为在一九七六年的共和党候选人名单中代替洛克菲勒的希望最大的人——如果福特先生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的话。
    但是两党的政界人士今天都说,他们认为政府的这次大规模变动是总统在政治上地位不稳的一个征象。一些人推测,这种地位不稳将会鼓励那些考虑对福特于一九七六年领导共和党的权利进行挑战的人,而不会使他们气馁。
    最明显的挑战者是前加利福尼亚州州长里根,他在佛罗里达州说,洛克菲勒的决定使他“震惊”,但是他没有表示这个决定会影响他自己的计划。预料里根将在本月晚些时候宣布他要参加竞选,但是他的全国组织的负责人西尔斯说,“这一事态发展丝毫不会改变我们的地位”。
    里根的支持者们在私下说,即使就像洛克菲勒说的,他是自动退出一九七六年的竞选的,也应当认为这是福特先生“地位虚弱的一个迹象”
    。
    一直在要求搞掉洛克菲勒的那些共和党保守派,正是将成为支持里根为总统的运动的核心的人。如果像大多数政界人士认为的那样,洛克菲勒退出竞选的目的是要安抚保守派,那么施莱辛格在同时被迫辞职一事已减弱了它的影响。
    一位著名的参院保守派分子(他不愿公布姓名)谈到洛克菲勒的宣布时说:“我认为这是让我们不要”在施莱辛格被撤职问题上大吵大闹的一种“缓和手法”。施莱辛格是政府内部批评基辛格关于同苏联缓和的政策最激烈的人。
    从戈德华特参议员的评论看来,要安抚保守分子是不大容易的。戈德华特说把施莱辛格解职是“很严重的事”。他说他对内阁不再有“一个强烈表示反对意见的人”感到不安。他说:“苏联人将会把这看作是很大的胜利。”
    这位亚利桑纳州人说:“这可能是里根得到的最好的帮助。……它表明的是福特的房子里继续存在着不愉快。”
    另一位共和党官员表示同意这种看法,他说,整个改组“着重说明了政府的不稳”。 Sr9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洛杉矶时报》十一月四日刊登一篇报道,摘要如下:
    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被解职一事,使西德国防部受到突然和未预料到的震动,据此间和布鲁塞尔官员说,也使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最高司令部的许多人受到这种震动。
    在西德,据说国防部长勒伯尔对来自华盛顿的初步非正式消息大为震惊,并且一整天都感到心烦意乱。勒伯尔认为他是施莱辛格的亲密同盟者,并且坚决支持这位美国国防首脑对苏联人采取的强硬观点。
    西德在北约组织中保持着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军事力量,此间防务专家立即作出的反应是“神经紧张”。
    他们对此表示担心:施莱辛格的接班人,总统顾问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虽然他以前曾任驻北约组织大使——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具备与前美国国防部长同样的职业能力,从而可能不能对北约盟国保持压力以便使它们在经济不稳定时期保持它们的防务能力。
    政界人士说,这个消息是大家“完全没有预料到的,并使他们感到忧虑”。他们很了解吉姆(施莱辛格的爱称——本刊注),他是北约组织的很坚决的支持者。“这件事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使人有一种不肯定之感,此间人人感到不安。”
    北约组织地区周围的许多官员认为,施莱辛格被解职一事,很可能加深美国在赞同还是反对同苏联搞缓和方面已经越来越深刻的辩论。
    最近数月,前国防部长莱尔德、前海军作战首脑埃尔莫·朱姆沃尔特、前限制战略武器会谈谈判代表保罗·尼采以及前驻苏大使福伊
    ·科勒都公开发表强硬的反苏立场。
    施莱辛格在西欧旅行时坚决鼓吹大西洋联盟,作为愿意在一个总的说来和平和繁荣的欧洲继续保持关于防务准备的历史性警告的不多几个发言人之一,发挥甚至更大的作用。
    据非正式消息说,至少北约的一个盟国对施莱辛格的命运并不感到不愉快。在荷兰,美国——尤其是施莱辛格
    ——向荷兰人施加了很大压力,要他们撤销拟议的对防务开支的削减。据悉一些官员对施莱辛格被撤职感到高兴。
    【本刊讯】美国《纽约时报》十一月四日报道:
    欧洲国家今天听到福特总统解除国防部长施莱辛格职务的消息感到意外和不安。
    在布鲁塞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一位官员在谈到施莱辛格时说:“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内行。”
    在北约总部,施莱辛格是深受尊敬的,因此,一些官员的最初的反应是感到这个组织失去了一位宝贵的、坚强的盟友。
    英国官员不肯谈美国国家安全部门的改组问题,但是,某种迹象表明,外交部和国防部的高级官员在讨论华盛顿的人事变动,并同英国驻华盛顿的大使馆保持接触,以便了解进一步的详细情况。 Sr9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美国《华盛顿邮报》十一月三日刊登发自莫斯科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
    施莱辛格离开国防部一事,在世界上大概会受到的密切注视或热烈的欢迎莫过于克里姆林宫。
    对苏联人来说,施莱辛格是福特政府最高级领导中反对缓和的善于使人信服的强有力人物。莫斯科公开抨击这位国防部长的政策,而在私下,苏联官员们对于他的影响明显地在增长的每一个现象都表示感到不安。
    但是,克里姆林宫的智囊班子,诸如美国问题研究所以及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研究所的专家们将近一年来一直在仔细注视着施莱辛格和基辛格之间存在分歧的消息。
    这些专家认为,苏美关系的未来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辛格同莫斯科讨价还价的做法是否战胜施莱辛格的比较强硬立场。
    这位国防部长现在下台势必会在这里提高基辛格的声望,恢复基辛格最近同苏联领导人的几次会晤中似乎缺少的威信。
    施莱辛格的辞职是否会迅速导致限制战略武器会谈中的突破,现在还很难预测。但是,毫无疑问,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希望达成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并在华盛顿最高级会晤期间签字,然后召开党代表大会,以此来完成他的目标。
    华盛顿这次人事更动肯定会被克里姆林宫认为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 Sr9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十一月四日电】五角大楼人士昨天说,国防情报局局长不久将退休。
    看来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的退休可能是福特总统在政府的国防和情报部门的最高一级进行大清洗的一部分。
    格雷厄姆原先是中央情报局的高级官员,他担任国防部情报局局长达一年多一点。迄今为止仍没有迹象表明他打算离开。
    格雷厄姆上周曾在五角大楼的情况介绍会上讲话,表示他对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力量的担忧。格雷厄姆现年五十岁,他已在军队服役二十九年多了。如果他愿意的话,他早就有资格退休了。 Sr9品论天涯网


    【德新社特拉维夫—华盛顿十一月三日电】报纸消息今天表明,以色列正以极大的关切心情看待着预期中的美国政府改组,特别是在国防方面的更动。
    根据中午出版的报纸《新消息报》报道,接替国防部长施莱辛格的人选对以色列是“完全漠不关心的”。
    这家报纸说,“华盛顿改组的结果之一将是,同五角大楼的关系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Sr9品论天涯网


    【法新社莫斯科十月十六日电】最近出版的苏联《文学报》周刊说,苏联最高法院在讨论一向避而不谈的毒品问题。
    该报忧虑地指出,讨论毒品问题是防患于未然。
    《文学报》指出,法律对于配制、藏有、出售和吸食毒品的人都以重犯看待。
    该报又说,根据法庭揭露的数字,苏联的酗酒数字已达到令人惊慌的程度。
    据一项没有透露地名的统计,那里的人每年酗酒量已由一九六三年八公升(一加仑六品脱)增至一九七三年的二十八公升半(六加仑两品脱)。
    该报指出,苏联人每年花在喝伏特加酒的钱,比购书阅读的钱高一百一十五倍。
    【合众国际社莫斯科九月二十五日电】《青年共产党人》月刊二十四日说,在苏联发生的自杀、意外死亡和犯罪行为中,有一半以上是由酗酒引起的。
    这份杂志引述了关于一些汽车装配工人,从偷来的制动液中蒸馏出酒的事例。它说,在俄罗斯中部的一个农业地区奥廖尔州,孩子们平均从十一岁半就开始喝烈酒了。
    在同一个州,所有由妇女提出的离婚,百分之七十一点四是因为对丈夫饮酒过多不满。
    该杂志说,“我们必须找出酗酒的原因,以便找到”对这种祸害的“解决办法”。
    这些文章公布了以下的统计数字:
    ——在苏联的全部自然死亡人数中,百分之八死于酒精中毒,多数是二十五至二十九岁之间的男人。
    ——一半以上自杀人数是在醉酒状态中自杀的。
    ——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的意外死亡是由醉酒人造成的。
    ——三分之一的致命交通事故是喝醉了的司机造成的。
    ——一九七一年,苏联全部犯罪行为中,有百分之五十三点三是那些酗酒的人犯下的,其中包括百分之七十三点九的凶杀案和百分之七十六点四的强奸案。
    ——十几岁青少年的犯罪大多数是饮酒引起的。
    学龄儿童有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九十五喝烈酒。
    ——喝醉酒导致的旷工在节日后增加百分之三。
    普通的苏联人家庭把收入的百分之六点七用于买酒。 Sr9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