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71年6月26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1-06-26 19: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毛主席语录 '...

    国内国外的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
    就像一座火山,每天都在威胁美国帝国主义,美国帝国主义就是坐在这座火山上
    。 gHD品论天涯网


    承认美由于侵越战争大大削弱了国力,美已无力再充当世界宪兵;主张美在外交上搞多边主义,同别人分担“国际领导”,以利用美资源首先满足国内需要
    【本刊讯】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九日刊登美国参议员民主党领袖迈克·曼斯菲尔德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摘要如下:
    参议院星期三(十六日)以五十五票对四十二票否决了主张停止为越南战争拨款的哈特菲尔德一麦戈文修正案。
    几个星期以前,参议院否决了削减美国驻欧军队的一项修正案。这两次投票虽说没有触动现有的局势,但是政府如果把这看成是赞同现行的政策,那就会犯严重的错误。
    在否决哈特菲尔德一麦戈文修正案和削减军队修正案问题上所涉及的是在方法和时间问题上有分歧。有些参议员不想赞成一种被认为是过于突然或者过于激烈的方针。另一些参议员则又倾向于让总统来对这两个问题作出具体决定。但是尽管如此,大部分参议员明确表示,对美国来说,现在正是削减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付出的费用的时候了。至于越南问题,所有的参议员实际上都希望撤军,越快越好。
    这些参议员的态度反映了这个国家内的一种十分深刻的动向。在对外政策方面,一个时代即将结束。
    在现在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的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上。三十年来,重点一直放在对外事务上。在冷战爆发以后,十分大方地把本国的财富花在国外事务上。
    几年来,美国的政策在组成世界关系方面构成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些政策使西欧(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免于崩溃,并使日本和西德恢复了元气。
    美国充当世界领袖,这并非第一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和更早些时候,就曾发生过这样的事。可是,过去从来也没有在这样大的范围内扮演这种角色。
    然而,卷入越南问题,大大增加了经济负担,它加剧了通货膨胀并使我国的生产设备负担过重。在这个过程中,它削弱了美国在世界上的金融地位。
    卷入印度支那问题,着重表明了外交政策出了毛病。很快就看得很明显,这个战争对于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根本没有作出重大贡献。
    在执行了二十五年很艰巨的外交政策的最后,越南发生了震动。(美国)人们纳税过重,疲劳过度,负担过重。
    这些考虑是在参议院起作用的暗流。这并不是说,要求结束印度支那战争的日益增大的压力就是要求从太平洋后退。要求缩减美国驻欧军队,也并不等于抛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相反,参议院中发生的情况,毋宁说是公众越来越坚持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不必要的国际负担。
    如果我们正视现今的世界的现实,而不是二十年前世界的现实的话,仍然有可能作出必要的调整而不发生严重的脱节。
    这样来看,例如就将看到,虽然美国在太平洋有着切身的利害关系,可是我们在亚洲大陆上的利益是外围的利益。
    至于欧洲,我国的和平当然是同那个大陆的和平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仍是制轮楔。然而,美国要继续承担支持这个防御机构的绝大部分负担的话,那就是时代错误。
    至于非共产党世界的其余地方,任何地方的和平遭到破坏,对于国际和平都是危险的。再者,不发达国家必须能够满足它们人民的现代需求,否则就仍将是继续不断造成国际不稳的根源。然而,在这种局势中,看来美国最好避免在对待它们时起单独作用,以避免出现今后的越南。
    至少可以说,关于世界的许多概念已经过时,首先,铁板一块的共产主义早已四分五裂,特别是有历史意义的苏中分裂是如此。还应指出的是,西欧人早已不在苏联共产主义面前由于恐惧而畏缩不前。相反,关系、特别是同东欧的贸易已经扩大了。西欧由于有德国强有力的工业核心力量,很清楚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三力量。在地球的另一端,日本已经作为第四力量崭露头角。
    如果在政策中要处理当前的国际现实的话,华盛顿就必须更愿意同别人分担国际领导。我们不必在每一个问题上都站在前面。
    要有这些改变,必须先重新强调外交和多边主义,较好地利用美国的资源以满足我们的国内需求。这些改变并不要求摆脱卷入国际事务的局面,而是要求合理卷入国际事务的局面。这就是美国人民的请求。这是一个很有理由的请求,参议院正在设法劝说执行机构同意这个请求。 gHD品论天涯网


    【路透社华盛顿二十三日电】参院外委会今天一致同意执行这样一项计划:就美国是如何卷入印度支那战争的那个有争议的五角大楼研究报告举行意见听取会。
    这个决定是在尼克松总统同意让国会得到这个有四十七卷的报告(虽然仍要保密以防止向公众透露出去)之后不久宣布的。
    外交委员会主席、参议员富布赖特今天说,委员会将马上开始它自己对这个文件进行审查的工作。
    这将是由外委会和军事委员会的十六名委员组成的联合委员会举行公开意见听取会的前奏。
    这个初步的调查主要将以秘密的方式进行。
    这些由八名共和党人和八名民主党人举行的联合意见听取会计划在秋天,也就是在国会夏季休会结束后,举行一些公开的会议。
    参议员富布赖特说:“需要调查关于战争的决策过程,不是为了要追究该由谁负责,而是要从经验中取得教训。”
    他说,举行意见听取会的目的旨在从过去的错误中取得教训,希望今后的总统、参议员以及制定政策的人们“可能增长智慧和得到制度上的保证,以帮助他们避免再出现越南这样的战争”。
    参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外委会委员)说服这个委员会同意同鹰派色彩较浓的军事委员会举行联合意见听取会。参议员富布赖特和其他一些鸽派议员不愿联合举行听取会。
    据说军事委员会主席约翰·斯坦尼斯(密西西比州民主党人)已私下表示支持举行联合意见听取会,但是在他同他的委员会进行磋商之前不愿公开发表任何意见。 gHD品论天涯网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二十二日电】参议院今天有史以来第一次赞成美国完全撤出印度支那。
    参议员们以五十七票对四十二票通过了这项征兵法案修正案,要求尼克松在这项法案生效后九个月之内撤出印度支那。
    参议员、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提出这项修正案,敦促总统谈判撤退问题,以换取北越采取相应的分期释放美国战俘的措施。
    曼斯菲尔德的修正案是在对要求停止越南战争费用的一次更激烈的建议进行了很紧张的一小时零四十五分钟的唱名表决之后,在参议院通过的。
    如果国会通过了这个有这一条的征兵法案,并且尼克松签署了它,那么这个声明将成为美国政府的正式政策。
    在参议院不满政府战争政策的漫长的七年历史中,由多数通过撤军的正式政策,这还是第一次。
    修正案“敦促并要求”总统:
    ——“根据北越政府和同这样一个政府结盟的军队所扣押的全部美国战俘获释情况”,确定“一个美国全部军事力量撤出印度支那的最后日期,这一日期不得晚于本项法案生效后九个月”。
    ——“就参与印度支那敌对活动的各方立即停火一事向北越政府进行谈判。”
    ——同北越谈判,达成一项协议,协议将规定美国军事力量分期迅速撤出印度支那的步骤,以换取相应地分期释放美国战俘的措施……“不晚于”(本项法案)生效后“九个月”。
    【美联社华盛顿二十二日电】曼斯菲尔德承认,他自己的结束战争的方案只是一个指导方针,“没有什么权力,而且也没有什么约束力”。曼斯菲尔德的方案是要求撤军和释放俘虏分阶段同时进行的。
    新闻秘书齐格勒在白宫说,这个修正案是没有约束力的,尼克松总统将继续奉行他一直在奉行的政策。齐格勒对记者说:“该修正案说明了五十七名参议员认为我们应该奉行什么政策。它并不是整个国会的意见。”
    齐格勒说,总统将继续奉行他的从越南撤军的计划,“并继续努力使对方同我们进行认真的谈判”。
    他说:“如果对方错误地理解这项修正案,并把它当成美国的政策,那就会给巴黎谈判带来严重的危害。”
    众院在上星期重申其反对这项建议的立场,以唱名表决否决了类似曼斯菲尔德修正案的一项修正案,并以二百五十四票对一百五十八票否决了一项以十二月三十一日作为战争限期的提案。
    【路透社华盛顿二十二日电】美国参议院今天要求尼克松总统在九个月内从越南撤出全部美军,假若河内和越共释放全部战俘的话。
    美国参议院采取这样一个结束战争的措施这还是第一次。
    这个以五十七票对四十二票通过的政策声明是尼克松在对外政策方面遭到的一个严重挫折,它反映了由于最近发表关于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根源的秘密报告而使国会对这场战争越来越不感兴趣。
    【法新社华盛顿二十二日电】参议院以五十七票对四十二票通过了民主党多数派领袖曼斯菲尔德的一项修正案,从而给了尼克松总统一个沉重而出乎意料的打击。尼克松总统一直不肯确定撤军的期限。
    不过,这还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胜利,因为参议院今天通过的修正案,仍须提交众议院讨论,此间观察家们认为,这项修正案在那里不大可能被通过。
    观察家们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发表以五角大楼秘密报告为依据的谈论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由来的文章一事,大大影响了参议院在这一提案上改变其态度。 gHD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