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新加坡《星洲日报》二十一日刊登一篇社论,摘要如下:
    不出一般人的意料,在美国乒乓球队赋归,尼克松总统宣布改善中美关系的五点计划后,苏联发出了对中国的指责。据昨日本报刊载的消息:莫斯科电台在一项评论中,说中国正在和帝国主义国家接近,把中国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说成是“中国要取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统治集团的支持,以便在某些区域获得领导权力”,又说,虽然“北京领袖”认识到美国是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最凶恶敌人,但他们似乎没有认识到西方垄断资本正在渗入中国。
    把美国政府和美国人民混为一谈,自然很容易得出“中国正在和帝国主义国家接近”的结论。至于说“中国要取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统治集团的支持,以便在某些区域获得领导权力”的说法,是不是正确的说法,倒是值得注意。
    如果“领导权力”不同于“称霸权力”,那就不如改称为影响力。谁都承认,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特别是在亚洲事务上,越来越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但这影响力却是中国自力更生奋斗得来的,不只没有取得西方国家
    ——特别是美国统治集团的支持,反而是从直接或间接与美国作战中用最宝贵的代价换来的,先有朝鲜战争,后有印支战争,中国无不与美国周旋到底。
    由于中国阻遏了美国在亚洲的扩张政策,在朝鲜战争中,痛挫美军进犯北韩的军事行动,在印支战争中,大力支援北越,迫使美军泥足深陷,亚洲才出现了一个稳定的局面。
    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日益强大,自然引起了美苏两国的敌意。前几天,美国防部长莱尔德公开宣称,即使在越战结束之后,美国还不会退出亚洲,美国的海空军还要继续留驻亚洲。
    至于苏联,在中国崛起之前,原是亚洲弱小国家众望所归的革命老大哥,想不到战后走上了修正主义的路线,自毁在亚洲的领导地位,甚至在朗诺与西哈努克的抉择上合西哈努克而承认朗诺,犯下了莫大的错误,为世人所不齿。
    前天,西哈努克亲王在北京招待记者,首次公开指责苏联承认朗诺政权,并揭露了苏联“口是心非”的一些事实。他说,他认识了苏联的真面目,而中国才是他的政府的真正支持者。
    从西哈努克亲王的谈话中,看出了中苏对印支战争观点的歧异,也看出了北韩严正的立场。到底谁在企图取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统治集团的支持,以便在某些地区(亚洲)获得领导权力,不是不言自明了吗?
    【路透社华盛顿二十三日电】(记者:迈克尔·克拉夫特)
    数百名越南战争的退伍军人今天把他们的奖章扔在国会的台阶上,以抗议美国继续卷入一场他们认为是毫无价值的战争。
    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在白色圆顶的国会大厦的下面停下来,扔下了他们因勇敢作战而得到的奖章、战役勋章——许多是因在战争中受伤而获得的紫心勋章。
    当这些退役军人从附近开阔的停车场进军到国会大厦时,游行队伍几乎长达四分之一英里(四百米)。他们曾在这个停车场睡了一通宵。
    这些退伍军人一个接一个地上前停下来,对着麦克风宣布他们的姓名、以前所在的部队和家乡所在地,有些还发表了半分钟的简短反战讲话,有好几百人在场为他们欢呼喝采。
    一位长头发的退伍军人在把五六枚奖章扔向国会大厦之前说:“这是废物,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与此同时,政府今天命令一支部队(人数未透露)处于戒备状态,以备在举行反战示威时,需要他们去应付严重的骚乱。
    在大部分退伍军人在国会大厦外面举行抗议示威的同时,其他一些退伍军人则在国会内继续进行游说,并且向国会和尼克松政府施加压力,要他们结束战争。
    国会中在战争问题上互相对立的两派领导人一致认为,这些退伍军人已经产生了影响。
    参院民主党领导人曼斯菲尔德(他是反对战争的)说:“我认为他们有着很有意义的影响。他们所做的一切对于结束这场令人厌恶的战争和撤出东南亚的运动起了推动的作用。”
    参院共和党副领袖格里芬(他一般是支持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说,退伍军人已“产生了影响——他们的观点已成为引起注意的中心。”
    【法新社电】(原电无电头)
    在华盛顿举行的大规模的反战游行今天在西方其他几个城市得到了支持者,那里的群众举行了反对美国在印度支那的行动的群众示威。
    在哥本哈根,大约有五千人手持指责越南战争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标语牌列队走过美国大使馆。
    大约七百名警察作好警戒准备,但是在举行集会之后,示威静悄悄结束了。
    在蒙特利尔,魁北克分离主义者参加了反战示威者的行列,在那里美国领事馆前面进行的抗议活动结束之前五百名游行者当中的一些人同警察发生了殴打。
    在渥太华,大约有四百名和平主义者在加拿大议会大楼前面举行示威。
    在罗马也举行了小规模的示威,左翼组织曾在那里组织了一次反法西斯集会。
    【路透社伦敦二十四日电】当一千五百名左右的群众今天在这里举行反对美国卷入越南战争的示威时,把一面美国国旗放在美国驻这里的大使馆外面焚烧了。
    他们在格罗夫纳广场向美国大使馆递交了一份抗议书,但是好几百名警察在离使馆大楼一段距离的地方封锁住了游行者的去路。有三人被捕,但是没有发生暴力行动。
    这是一年多来在伦敦第一次举行反对越南战争的抗议活动。
    【法新社巴黎二十三日法文电】题:在巴黎为声援“斗争中的印度支那人民”举行示威游行
    星期五晚上有五千人为“声援斗争中的印度支那人民”,高呼着“印度支那必胜”的口号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行。团结在“声援印度支那阵线”下的示威者是响应统一社会党,红色救助会等组织的号召举行示威的。
    示威者举着许多红旗、印支国家和越共的旗子,人群高喊:“民族解放阵线必胜”、“人民的斗争是不可战胜的”、“印度支那人民的斗争万岁”。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二十三日电】一位胡子刮得光光的前作战军官面对着参院外委会委员们。他说,他和在这个房间里在他后面的那些衣衫槛褛的人们感到气愤——对这场战争、对美国的冷淡态度和对在美国军队离开越南之前还会死去的最后一个美国人的前景感到气愤。
    在将近两小时的会议上,现年二十七岁的前中尉约翰·克里(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人)向该委员会、国会和美国人民谈到了他为什么领导由近一千名退伍军人组成的一支穷人队伍来华盛顿抗议印度支那战争。
    他说:“我们感到气愤,因为我们觉得,这个国家使用我们的情况是最糟糕不过的了。我们的兄弟走在大街上,他们没有腿没有胳膊,脸部被毁,小孩们问这是为什么。”
    克里是耶鲁大学毕业生,他曾经在越南的海军河上巡逻队里服过役。他说,目前他和反对这场战争的其他越南战争退伍军人,是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寻歼这场野蛮战争的最后一点痕迹”。
    他认为,美国在越南“制造了一个怪物”——拒绝摆脱一场目前几乎人人都认为是可悲错误的战争。
    他向参议员们问道:“你们怎么去要求一个人在越南最后死亡呢?你们怎么去要求一个人由于错误而最后死去呢?”
    他说,那些在回国时身体完整无损的人常常是在心理上受到影响,并且染上了很花钱的吸毒瘾。
    该委员会的委员鸦雀无声地坐着听他讲话,后来他们说,这是他们所听到过的要求撤离越南的最有说服力的意见。
    【塔斯社北京十九日电】参加苏中调整边界问题谈判的苏联政府代表团团长、苏联外交部副部长伊利切夫和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托尔斯季科夫今天从莫斯科回到北京。
    他们参加了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
    【合众国际社伦敦二十二日电】克里姆林宫已把它谈判中苏边界冲突的代表团团长派回了北京,指示他不惜一切代价“坚持到底”,并使这条渠道畅通无阻。
    共产党高级外交人士说,伊利切夫带着拒绝北京政权的任何领土要求,也拒绝做任何政治或意识形态方面的让步的具体指示返回北京。
    北京会谈已进行了十八个月了。现在会谈已完全陷于僵局,但是莫斯科显然急于使会谈继续下去,即使只是在名义上也可以,因为它担心如果谈判破裂,就可能引起更富有爆炸性的冲突。
    使莫斯科急于同北京保持直接接触的心情明显增加的原因,是共产党中国最近向美国发动的和平外交攻势。
    【本刊讯】加拿大《环球邮报》十三日以《在边线上焦急地注视的人们》为题发表社论说:
    世界各国的外交部都用上了一个新词汇:乒乓外交。对乒乓外交最感不安的两个领导人是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和福摩萨的蒋介石。
    【本刊讯】加拿大《蒙特利尔明星报》十五日华盛顿消息:
    本报记者获悉,关于华盛顿同北京解冻的明显迹象使这里的苏联外交官感到极为不快。
    一个苏联高级官员说:
    “情况表明美国人一方面谋求改善同中国的接触,一方面在现在不想在同我们的关系中取得什么进展。”
    俄国人担心的一件事是:日本人现在也许情不自禁地要学美国的样,使他们同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本刊讯】美《洛杉矶时报》十一日刊登了唐纳德·布伦纳发自香港的一篇文章说:
    这次运动员和记者对中国进行的访问是一九四九年共产党在北京掌握政权以来的第一次。
    联系尼克松政府最近做出的姿态来看,这次访问为增加美中之间交往,可能还为两国关系的改善作好了准备。
    中国扩大了美国和台湾国民党中国政府之间日益增长的分歧,后者认为华盛顿对北京共产党人的态度正在变得温和。国民党中国的官员们对于美国正在向红色中国伸出的橄榄枝越来越感到担忧,而中美往来将会加剧他们的焦虑。
    【纽约时报新闻社莫斯科二十一日电】苏联今天在其对美国和共产党中国之间的和解的第一篇评论中,谴责北京”迅速地同它不久前还称之为敌人的那些人和好了”。
    刊登在苏联《新时代》上的一篇文章指责说,中国共产党人不去谋求恢复同苏联集团国家的正常关系,反而正在转向美国以增进他们的民族主义利盒。
    《新时代》上的这篇由评论员基里钦科署名的文章,塔斯社摘要发表了。
    《新时代》还指责中国干涉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事务。
    这是一些时候以来在苏联报纸上出现的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第一次大的攻击。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