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讯】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七月二十七日一期刊登了一篇题为《俄国的内幕——最新的逼真的记述》,文章的提要中说:“有人认为俄国领导人由于在国内处境困难,因而收敛其霸占全球的野心,根据最新的情况看来,这种想法是站不住脚的。……”文章摘要如下:
    苏联正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拼命地开展十分广泛的旨在扩张其势力的运动。
    西方分析家们一致认为,克里姆林宫之所以大力挺进,是因为它现在看到了许多可以破坏美国的地位而为自己争得控制权的机会。
    下列行动是现在已在突出地表明苏联的扩张主义战略的关键性行动的一部分:
    俄国十分冒险地决定在埃及部署俄国飞行人员和导弹。对阿拉伯—以色列冲突的这种强烈干涉着重说明莫斯科决心要利用它在盛产石油的中东所取得的立足点。克里姆林宫的另一个目的是迫使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因为重新开放这条运河会便于俄国进入印度洋。
    仍然继续在突击基础上执行核武器计划。
    苏联大规模地扩充海上力量,为向美国对各大洋的实际垄断地位进行挑战,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从最近红色海军在北大西洋、地中海以及西太平洋同时地进行军事演习中,可以看到这种扩充已达到的程度。
    同这些行动相联系的,是在欧洲和远东大力展开外交攻势。
    这一切,同西方某些人在最近几天提出的一些看法是矛盾的,他们认为:俄国的力量,由于经济困难而陷于枯竭,支撑不了铺得很开的军事行动;苏联领导人由于担心红色中国,所以还全神贯注于他们自己的一场争权斗争;克里姆林宫的那些人物太平庸无能,所以不可能策划帝国主义的扩张。
    大问题。为什么莫斯科如此强有力地改变了俄国的只限于保卫它自己的领土和毗邻领土的历史性的战略?
    为了寻找答案,本刊采编人员同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权威人士——军事官员、外交官、情报专家和政治家进行了谈话。为什么苏联人突然开始行动
    一位研究苏联共产主义问题的欧洲名专家说,苏联领导人看到了扩张势力范围而同美国发生较量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的“难逢的良机”。苏联大大利用了印度支那战争对美国产生的影响。一位欧洲观察家是这样说的:
    “这场冲突大量消耗了美国的人力物力,在美国国内造成了深刻的分歧,使孤立主义情绪滋长,并转移了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注意力。
    “克里姆林宫认为,这对美国发挥其作为世界大国的作用产生一种瘫痪性的影响。俄国人认为,他们有空前的活动自由,因为他们推论,美国的舆论会强烈地反对任何新的对外冒险——例如在中东”。
    另一个分析家的看法是:“这一点正好为克里姆林宫所利用:欧洲不是那么愿意服从美国的领导了,也不那么愿在防御负担中承担较大的份额。
    “西欧国家还想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单独地同苏联及其卫星国谋求直接和解。一个突出的例子是西德的东方政策。
    “克里姆林宫鼓励这种倾向,希望取得西欧国家对它战后在欧洲获得的利益的最后承认,并能进一步减弱美国的影响,而又不作出任何真正的让步作为交换条件”。自古以来的野心。正如苏联问题专家所认为的那样,阿拉伯—以色列的冲突也许为俄国提供了扩张势力的最大机会。
    阿拉伯国家由于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情况下无力对付以色列人,所以就求助于苏联。这样一来,就为苏联渗入这块在战略和经济两方面都极端重要的地区半开了大门。
    一位欧洲官员评论说:“通过进行这种渗透,克里姆林宫就一箭双雕——既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又实现几世纪以来俄国想要渗入中东的野心”。
    这位欧洲观察家还说,克里姆林宫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所希望的不是一场大战而是出现这样一种形势,苏联能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和巩固它在中东的地位。
    共产党中国对莫斯科在世界共运中的领导地位提出的挑战,是苏联进行争夺权势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战略专家们说,苏联企图在印度洋和南亚建立强有力的地位,其目的不仅是为了向美国提出挑战,同时还为了遏制中国。
    对于莫斯科力图加紧它对东欧的控制并且同西德达成和解,专家们还提出了这样一点看法:克里姆林宫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想破坏美国在欧洲的影响,而且还由于需要确保俄国西侧的安全以便对付来自东边的新威胁。
    北京越来越同苏联在世界共运中的领导地位相抗争这一点,在一年前十分明显地表现了出来。有十七个共产党——代表全世界半数以上的共产党员——抵制了苏共首脑勃列日涅夫为了显示“团结”而召开的国际会议。
    对莫斯科来说甚至更为痛苦的是:在十四个执政的共产党中有五个没有出席,即:中国、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北越和北朝鲜,而且苏联未能使这次会议开除中国和赞同俄国一九六八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一举。
    克里姆林宫在争夺世界霸权上团结一致
    关于克里姆林宫内部的“争权斗争”,已经有许多文章谈到。但是,苏联领导人在追求他们的基本目标——用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手段达到共产党称霸世界——上,却是团结一致的。
    一位研究克里姆林宫情况已有几年的欧洲人说:“谁都不会把苏联领导人叫作政治家或者有伟大智力的人,但是他们懂得一件事情,即就是国内国外的权力。他们懂得怎样取得它、保有它并扩大它。
    “苏联领导人仍然致力于把共产主义扩大到全球各处——不是用直接征服的办法,而是以巨大的核武库的讹诈力量为后盾进行渗透和颠覆。”赫鲁晓夫的策略。赫鲁晓夫曾作了两次努力——在柏林和古巴——以朝着称霸世界前进。他在这两次都失败了,因为美国坚决顶住的决心是以美国在战略上和核力量上的无可怀疑的优势为后盾的。
    西方权威人士说,这就是苏联现在的统治者正在如此努力地谋求对美国取得核战略优势的原因。
    一个苏联外交使团的一名成员说:
    “赫鲁晓夫一九六二年在古巴演出的导弹插曲,对于苏联长远利益是有用的。由于那时得到了教训,俄国在军事上目前远比一九六二年强大得多。
    “仅仅十年以前,我们还不可能做我们目前正在中东做的事,也不能维持一支能够进行广阔的世界范围的演习的舰队。但是现在苏联已经真正是一个世界强国了。
    “在全世界各地在战略上同美国抗衡这使苏联人民付出的代价是很高的,这意味着从苏联人民嘴里夺走更多的面包。
    “但是,从苏联长远安全的观点来看,这个决定是绝对必要的。”军事威力占最优先的地位
    那些经常注视着苏联事态演变的观察家们说,那里的经济困难是严重的——该国千百万的公民没有足够的食物、足够的住房,也得不到普通消费品足够的供应。
    专家们争论说,但是这些麻烦同俄国加强军事力量的能力,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或者完全没有关系。苏联加强军事力量是为了作为其争夺世界霸权的后盾。
    在向消费领域投入勉强够用的资金的同时,克里姆林宫把其他的一切全部投入军事生产和与军事有关的生产。
    至于由于他们政策引起的国内不满——经济上的不满和政治上的不满,苏联的首领们仍然能够加以压制。
    西方分析家们大多认为,苏联的扩张运动是否将证明对西方产生严重危害,最终取决于美国是否将继续充当抗衡力量。
    俄国向何处去?许多人都同意密切注意共产党战略的研究家、华盛顿州的民主党参议员亨利·杰克逊的话:“苏联现在是一个全球性的军事强国,这在俄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展望将来,阴郁的前景是,苏联在其政策上越来越大胆,并且更加倾向于到处使用其军事威力来支持其大国利益,而把苏联的势力扩大到世界新的地区。”(文内插题和小黑题均为原有的——本刊注)
    【美联社柏林八日电】苏联和西德签订的条约使波恩给了共产党东德比过去任何时候程度都要大的承认,但是乌布利希政府未参加喝采。
    东德官方报纸还没有对昨天在莫斯科草签的条约发表评论。
    没有立即发表评论这件事表明,乌布利希政府对于波恩和共产党集团的一成员国之间在避开它的情况下签订的任何协定都是很不信任的。
    条约没有把乌布利希希望西德在外交上完全承认它的这一目标包括进去,但是东德是不能对莫斯科要实现波恩—莫斯科和解的决定公开提出异议的。
    东德官方通讯社德通社简单地报道了在莫斯科所进行的长期谈判,只用一句话报道草签条约的消息,接着还把这一消息说成是根据苏联塔斯社的报道。
    尽管其他共产党集团国家一般都表示赞同,但是东德的重要党报《新德意志报》仍然保持沉默。
    尽管乌布利希对同西德签订的莫斯科条约可能不热情,但是他已顺从莫斯科求得和解的愿望,这一点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这位七十七岁的共产党领导人之所以能在政治上长寿是由于他能够嗅出从莫斯科吹来的政治风。
    他近来的公开讲话表明放弃了这样的立场:完全的国际承认是同西德发展任何关系的首要步骤,并表明继续在埃尔福特和卡塞尔开始举行的东西德对话的大门是敞开着的。
    虽然条约尚未公布,但是外交部长谢尔说,条约维护了波恩政府谋求德国重新统一的这一目标,而且并未由于谈判,排除了在将来对边界作改变的可能性。波恩的东德问题分析家们说,这两点都是对东德人的打击。
    使东德日子难过的另一个因素是波恩向莫斯科明白表示,它希望在条约签署之前柏林的局势能得到改善。
    东德政策分析家们说,乌布利希还将面临宣传问题,因为莫斯科正式承认西德并不很坏——而东德宣传基调说它很坏。虽然在条约中有些事使东德难办,但是它必须适应这些困难。
    【本刊讯】法国《世界报》七日发表社论,评波恩和莫斯科之间草签的“条约”,题为《打赌打赢了》,摘要如下:
    勃兰特打的赌正在获胜。他曾经许诺,在他掌权后,要使联邦共和国与东部邻国的关系正常化。他曾认为缓和的道路要通过莫斯科,这样认为不是没有道理的。克里姆林宫的领导人为他完成任务提供了方便。
    两国政府不希望在这样好的一条道路上停顿下来。在会谈刚开始时,仅仅想设法达成一项“临时协议”。现在,部长们透露,可能还有新的进展,他们不久将可能采纳戴高乐将军的著名的三部曲:缓和、谅解、合作。
    这种变化在这里和那里自然会引起一些不安,东柏林的为难情绪是明显的。在西德,勃兰特将受到激动的反对派的攻击,他们会指责他“软弱”。
    在西方盟国中,也势必会有一些人或者对于谢尔所作的让步的程度,或者对于联邦共和国今后将有太大的行动自由,感到不安。
    在莫斯科草签的协议毕竟标志着欧洲历史的转折点。
    【本刊讯】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六日刊登了该报记者哈里·埃利斯自波恩发回的消息说:
    勃兰特准备同苏联人签署条约,不过要在柏林内部和周围的局势有了改善之后才最后批准。
    勃兰特和外交部长谢尔的签字以取得苏联人的某些保证为条件:
    1、西柏林仍然同西德联系在一起。
    2、在缔结和约以前,四大国在柏林和德国的责任仍然有效。
    3、波恩对它的西方盟国承担的条约义务不受苏联—西德条约的影响。
    4、不取消德国人——对最后重新统一国家——作出抉择的权利。
    德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的某些官员认为,在苏联人在柏林问题上做出某些让步之前,勃兰特连在条约上签字也不该签。
【查看完整讨论话题】 | 【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