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69年11月5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毛主席语录 '...

毛主席指出:从现在起,五十年代内外到一百年内外,是世界上社会制度彻底变化的伟大时代,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代,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不能比拟的。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 S7q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新西兰共产党机关报《人民之声》周刊二十九日刊登一篇文章。标题是《苏联对中国的核威胁关系到所有进步分子》。全文如下:
    最近数月来,苏联领导人一直在鼓励西方报刊猜测苏联可能攻击中国的核设施。
    在过去,美国帝国主义发言人自己也提出了美国要进行这种攻击的问题。西方军事作者使用“先发制人的袭击”这样一些字眼来进行掩饰,好像这不是什么战争行动。联系到美苏日益勾结起来瓜分世界这一点来看,不论是苏联还是美国发动这种进攻的可能性,都不能等闲视之。
    在毛泽东主席领导下,中国今天是世界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堡垒。正因为这样,苏联和美国的统治阶级都把中国看作是头号敌人。他们妄想制止中国的核发展,以便保持他们自己的核垄断,从而实现他们进行扩张和称霸的目的。
    对苏联的国内外政策作一番研究之后,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讲的是社会主义、干的是帝国主义的政策。这种“社会帝国主义”已经导致对中国的多次侵略行动和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
    苏修领导人企图把老沙皇通过军事占领所确立的边界强加给中国。但是这些领导人发现中国不是捷克斯洛伐克。他们在边界一带的多次侵略行动每次都被有力地击退了。
    作为帝国主义所使用的方法之一的“先发制人的袭击”的理论与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所使用的方法是十分一致的。
    从赫鲁晓夫当权时开始,苏联的战略思想一直是以这样一种信念为基础的:起决定作用的是武器,而不是人;战争的最初阶段具有绝对的决定性的重要意义。实质上,这是一种闪电战的理论,进行闪电战,就必然会发动突然袭击或“先发制人的袭击”。
    苏联社会帝国主义也和西方帝国主义一样,是一种进行抢夺的制度,其目的是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扩大一个剥削阶级的权力和财富。
    于是就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就把东欧的几乎全部地区变成苏联修正主义的势力范围;派军队驻扎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在印度洋、地中海和太平洋增加苏联的海军力量以炫耀武力。于是就制定“勃列日涅夫主义”,为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制造借口。这个主义断言苏联有权占领不听从其命令的任何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一种帝国主义的理论,否认社会主义国家有国家主权。此外,他们还利用这种理论来掩盖对中国或阿尔巴尼亚的侵略。
    中国对于这一切是十分清楚的。中国知道美国帝国主义和苏联修正主义的本性,它已作好准备,准备应付任何一国或两国共同向它发动侵略战争,不论这种侵略战争是全面进攻还是“先发制人的袭击”。
    中国政府在十月七日就中苏边界问题发表的一项声明中说:
    “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防御,为了打破核垄断。中国政府曾多次郑重申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诬蔑中国要发动核战争是荒谬的,可笑的。
    “但是,中国也决不会被战争威胁,包括核战争威胁所吓倒。如果一小撮战争狂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袭击中国的战略要地,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七亿中国人民就要奋起抵抗,用革命战争消灭侵略战争。”
    中国在同一个声明中指出,它从来没有要求收回沙皇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去的领土,并说它已作好充分准备,准备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有争执的边界问题。的确,它在最近几年来已通过和平谈判与另外五个相毗邻的国家解决了边界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的障碍一直是,而且仍然是苏联的扩张主义。
    在这一切事件中,新西兰劳动人民可以吸取教训。
    在当前世界局势中,美国和苏联对中国的侵略行动必然是与它们加紧剥削本国及其附属国的劳动人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保卫中国对付侵略是一切被压追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不仅为中国指出了前进的道路,而且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指出了前进的道路。对新西兰的马列主义者和有阶级觉悟的劳动人民来说,那便是进一步开展对美帝国主义及其在当地的走狗以及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 S7q品论天涯网


    【本刊讯】日本《每日新闻》十月二十三日登载三好修写的题目是《三个亚洲》的文章。摘要如下:
    七十年代前夕的今天,世界力量平衡的中心已经逐渐从大西洋移向太平洋、从欧洲移向亚洲。尽管苏联(于一九六八年八月)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但欧洲的军事形势在美苏的核力量平衡下仍然是稳定的。七十年代的欧洲,将使从六十年代后半期发展起来的“从军事转向政治”、“从紧张局势的缓和转向相互理解”这样一种重点转移的潮流,进一步发展下去。当然,随着苏联国内危机的深化和西欧革命形势的高涨等情况的变动,东西方之间可能发生新的紧张,这是不能否定的。但只要没有急剧的变动,欧洲将在目前的军事力量平衡中去探索东西方之间更加稳定的政治关系和全欧安全保障体系。“铁幕”已经老朽并开始破裂。
    然而,未来的亚洲形势仍然蕴藏着风波,不稳定的动荡的状态仍将在今后十年内继续下去。在欧洲,虽然发生过几次柏林危机,但冷战却一直被控制着而没有达到热战。但是在亚洲它却引起了战火。五十年代有朝鲜战争、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金门马祖的对峙。六十年代的后半期有引起世界烦恼的越南战争……。但是,构成这一地区的冷战的内容在六十年代里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还在发生着新的极深刻的变化。
    变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在五十年代里,夸耀为“磐石般团结”的中苏两大国,目前在长达七千四百公里的边界线上像“狗熊和老虎”一样互相敌视着。目前尽管出现了正在进行着的恢复两国边界谈判的动向,但是牵涉到党和国家这样两个方面的对立关系仍然根深蒂固。也不能保证今天的“微风”不再度转化为热风。而中苏之间的冷战,大概将成为整个七十年代亚洲和世界的政治风暴的中心之一。不稳定的美国战略
    美国的亚洲政策,以越南战争的挫折为起点,也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落脚点放在那里,还没有定下来。也许要等到越南问题结束以后。尼克松总统在他的七月“关岛宣言”中虽然明确了美国从亚洲大陆、首先是从东南亚作军事上的撤退以及促进亚洲人的自主和自助等原则,但也只是说明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以后”的亚洲政策的目标,还没有确立保证达到这一目标的新战略。美国的军事力量要从亚洲大陆撤退到太平洋的什么地点?是撤到一九五○年初期如艾奇逊声明中所谈到的“从阿留申群岛到日本、琉球、菲律宾”——加上朝鲜半岛这一线呢?还是后退到关岛、马里亚纳、或者是夏威夷呢?这也都不明确。
    过去二十年间,在亚洲的力量平衡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美、苏、中三大国的国内形势,估计在一九七○年代也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使三国采取曲折的外交路线,这也是产生巨大变化和不稳定的因素。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将使七十年代的亚洲力量平衡图重新划分。这就是,在今后十年内,日本的力量有增长,它将从“经济的大国”变成“经济的巨人”。它就会在从韩国到台湾、东南亚的非共产主义地区开创新市场,使这一地区成为“繁荣地带”。日本列岛内部的变化将波及其周围地区,使那里发生巨大变化,从这个意义来讲,即使仅仅有这个原因,日本也将会同美、苏、中三个巨人并立,成为亚洲的“新支柱”。对抗与共存的交错
    从这一概念来看,七十年代的亚洲政治戏剧,将描绘为交织着“三个亚洲”的对抗、竞争和共存关系的情景。第一是北方的苏维埃亚洲(在亚洲的苏联),第二是居于中原的拥有七亿五千万人口的共产党中国,第三是大陆边缘部分及其海上岛屿的亚洲(边缘和岛屿亚洲)。
    (本刊注:文内小标题是原来的) S7q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圣巴巴拉二十九日电】据民主制度研究中心报道,一批著名的日本和美国的政治领导人,其中包括美国国会议员和日本前内阁成员,一致要求美国对共产党中国采取新的态度。
    这种立场是在一本新出版的书中提出的。在这本书里还有该研究中心今年一月在这里发起为时两天会议的经过删节的记录。这本书叫作:《亚洲的困境:美国,日本和中国》。
    这个研究中心说,虽然与会者在对中国的新政策的细节上有不同意见,但是他们都警告尼克松总统的政府在他还有机会的时候应该主动奉行新的中国政策。
    爱德华·肯尼迪主张奉行「两个中国」的政策,他要求大陆中国和国民党中国都参加联合国,而把安理会的席位留给北京政府。富布赖特说,他不赞成马上单方面承认共产党中国,但是又说:「我肯定认为,我们应当宣布我们准备和愿意在北京政府一旦愿意在承认的问题上达成协议我们就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协议」。
    哈特菲尔德说:「一贯企图把中国排除在世界大家庭之外的做法有助于证实北京把美国看成是仇视的、顽固不化的敌人的看法。」
    宇都宫德马说,许多日本人认为,美国在亚洲采取一种只会导致灾难的方针,就像日本在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采取一种导致它最终遭到失败和耻辱的方针一样。
    【合众国际社华盛顿三日电】明尼苏达州参议员麦卡锡二日再次要求美国承认共产党中国。
    这位参议员在电视节目《问答》中讲话时说,承认共产党中国对于找出越南问题的真正解决办法来说,是重要的。 S7q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