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日期

1958年2月13日参考消息第1版

字号+作者:参考消息 来源:参考消息 1970-01-01 08:00 评论(创建话题)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西方通讯社对周总理讲话的转播情况 '...

    【本刊讯】西方通讯社2月10日根据新华社的报道,共转播了周总理在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国际形势和外交政策的讲话一万四千字(中文),其中,合众社共发四千四百字,法新社二千八百字,路透社二千七百字,美联社一千五百字,国际新闻社一千二百字,共同社一千一百字。现将各通讯社转播情况分述如下:
    一、合众社:合众社以东京电头比较详细地转播了周总理的讲话中关于目前世界形势的变化的部分。第一段是“共产党中国周恩来总理今天在重要政策演说中宣称世界的力量均势已经肯定地转向共产主义国家集团,而美国的地位现在已经‘破灭’”。转播说:尽管周对西方提出批评,然而他说:“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条件空前有利”。
    东京合众社接着发了三条注有紧急字样的消息,分别转播周总理讲话中关于“两个中国”、苏联计划赶上美国以及美国经济衰退的话。以后合众社又分别转发了这三个急电的一部分。第一条急电的导语是:“共产党中国周恩来总理今天抨击了他所说的美国要制造‘两个中国’的企图,并且把在中美两国建立较为友好的关系方面毫无进展这件事完全归罪于华盛顿。”这条电讯中也转播了发言中关于中日关系和中英关系这两部分。第二个急电的导语是:“共产党中国周总理说,苏联正满怀信心地要在十五年内在各种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上赶上和超过美国”。第三个急电的导语是:“共产党中国周恩来总理今天指责美国说,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力图加紧对它的同盟国家的控制和掠夺。”
    二、法新社:法新社用北京电头以“支持”为小标题报道了周总理关于亚非各国和平建议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发言。导语是:“共产党中国总理兼外长周恩来今天对人民代表大会说,他的国家坚决支持印度尼赫鲁总理召开东西方最高级会议的建议。’’
    后来法新社又重新发了一个消息,在前面加了几段,并且把导语改成:“周总理今天对人代会说中国人民和政府将尽一切力量始终不渝地支持印度尼西亚人民的正义斗争。”下面接着说:“周并且警告英国说,中国决不容忍英国追随美国制造两个中国。’”
    法新社在陆续播发这条较长的转播的时候,又简要地单发了讲话中关于中缅关系、中英关系、中美会谈、中日关系等四部分的发言。其中,中美会谈的转播注明是急电,中英关系的转播发了两次。
    三、路透社:路透社驻京记者也客观地报道了周总理的讲话,没有加以评论。它的导语是:“中国周恩来总理今天对人代会说:中美关系中的中心问题,是美国敌视中国人民,侵占中国领土,甚至还要中国承认这种侵占是合法的。”转播接着说:“英国和日本受到了批评,由于它们‘追随美国制造两个中国’。”此外还说:“周欢迎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建立”。路透社记者还转发了讲话中关于中缅边境、中美关系、中国与西欧贸易问题等等。
    路透社从香港发了一条转播,特别强调目前形势这一部分。导语是:共产党中国周恩来总理今日宣称“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条件空前有利。’”
    四、美联社:美联社只转播了一条,但是它的重点最明确。它的第一句话就是:“共产党中国星期一谴责美国敌视中国,谴责英国的两面态度,谴责日本为美国服务。”其中中日关系又是整个转播的重点。美联社还独家转播了周总理所说“台湾是一个不能含糊的大是大非的问题”这一句话。
    五、国际新闻社:共发了二条转播。第一条也是以中美、中日、中英关系为重点。它的第一、二段是:“周恩来总理今天说联合国排斥拥有六亿人口的中国使它本身受到损害。”“他也严厉攻击美国——并以较轻的火力抨击了英国和日本——由于它们企图使人接受‘两个中国’的政策’”。
    六、共同社(日文):共同社发了两条。一条题为“坚决反对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对报告的每一部分都作了摘要。另一条题为“日本政府对中国采取不友好态度”,全文转发了中日关系部分。 9TT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11日电】美国官员星期二说,他们预料周恩来把他的外交部长的职位让给陈毅元帅并不会使共产党中国的外交政策有所改变。
    密切注意着北平指导机构最近的人事变动的远东专家们指出,周总理仍然保持着他在外交政策上的指导权力。
    虽然远东专家们认为这种改变表明共产党中国对西方的态度更加强硬起来了,但是这里的官员们认为,他们看不出北平的态度如何能够变得比它现在已经采取的态度更加强硬。
    这里的人士还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周恩来放弃外交部长的职务是清洗党的队伍和党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变化。这里反而认为这暗示出可能是要提高周恩来的总理地位,使他能够摆脱一些次要事务,把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全面的政府职务上去。
    【路透社伦敦11日电】这里的共产党中国人士说,周先生之所以不当外交部长其主要原因是减轻他在过去八年既当总理又当外交部长那种繁重的负担。
    这里的外交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外交政策不会有根本变化。
    作为外交部长,周先生被许多人公认为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某些反共最激烈的政治家在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亚非会议上也承认他在提出他的政府的意见时的才能。自从那时以来,他访问了好几个亚洲国家的首府,其中包括新德里、仰光、卡拉奇和科伦坡。
    然而,继承他的人是在国际事务中一个不出名的人物。
    【美联社纽约11日电】北京星期二宣布任命一位新的红色中国外长就暗示苏联可能突然来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而接受举行一次比最高级为低的国际会议。
    北京的宣布表明,红色中国把它的外交政策同莫斯科的外交政策密切配合,以便为最后目的是举行最高级会议的活动作准备。
    它可能是红色中国竭力设法参加这种会议从而在实际上赢得联合国默认它为大陆中国的正当的和合法的政府的活动的一部分。在这次任命中有迹象暗示,苏联可能现在会同意举行外长级的预备会议了。
    周恩来放弃外交部长,将使红色中国为竭力设法参加讨论国际紧张局势的任何外长会议作好准备,并且将周恩来保留起来以便以后出席最高级会议。
    【美联社香港11日电】周恩来卸去外长职务很可能是出于加强和巩固他在红色中国的权力地位的愿望。
    虽然周恩来一向喜欢搞外交,这里观察家们同意北平电台的说法,电台的消息说周恩来是自动放弃外交部长职位的,而且周提名陈毅为他的继任人。保持总理职位表明周的显赫地位没有下降。
    共产党中国的政治中的权力不在外交而在内政的控制上。解除周的外交职务,将使周能脱身而集中力量搞这方面的工作并且进一步加强他在党和政府里的地位。
    可能还有其它两个因素:陈毅一直是十二位副总理当中最活跃的一个。两年多以来,西方观察家一直认为他是在被培养为周恩来的可能继任者。这次陈毅被任命为外交部长是一个很大的提拔并且是对他的继续培养,但是同时外交方面的任务必然暂时地打扰他在国内政权方面的活动。周恩来的健康情况可能要求减轻他的一些职务。
    【法新社香港11日电】陈毅元帅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以接替周恩来,在香港并没有使人们感到惊异,在这里西方人士早已预料中国总理将卸脱一部分繁重的职务。
    西方观察们指出:陈毅元帅始终是周恩来的亲信,所以他完全有资格负责领导共产党中国的外交政策。观察们认为:这根本不能影响周恩来的威望和势力。
    【国际新闻社东京11日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今天任命陈毅副总理为共产党中国的新外交部长对中国通来说一点也不意外。 9TT品论天涯网


    【美联社华盛顿11日电】艾森豪威尔总统和俄国新任大使在星期二首次见面。随后,俄国的使节说,他们互相表示他们希望能够安排一次最高级会议。
    在缅希科夫大使递交国书以后,大使和总统在总统的办公室里交谈了三十分钟左右。
    艾森豪威尔和缅希科夫这次交谈的不平常之外就在于它前后大约持续半小时之久。通常,递交国书的大使只同总统交谈五分钟到十分钟。
    摄影记者被召进总统办公室去拍摄他们两人的合照,这是异乎长久以来的既定先例的事情。白宫助理新闻秘书惠吞夫人后来对记者说,照片是艾森豪威尔亲自要求拍的。
    苏联使节是在上星期到美国的。当他在约定时间五分钟左右以前到达白宫的时候,精神愉快,面露笑容;当他离开白宫的时候,面上笑得似乎更开朗了。
    缅希科夫说,苏联的目的是要改善和发展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缅希科夫和艾森豪威尔都一致认为,苏联和美国最近签订的交流思想和互派人员的协定是在两国之间建立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步骤。
    艾森豪威尔在会谈中说,美国政府希望,导致签订那个协定的合作精神会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
    艾森豪威尔说,美国政府希望,一切悬而未决的问题都能通过和平方法解决。他又说,美国将继续通过耐心的谈判来谋求在能够导致公正和持久和平的基础上解决国际问题的办法。
    【法新社华盛顿11日电】新任苏联驻美大使缅希科夫告诉记者说,艾森豪威尔总统和缅希科夫今天都表示,希望能够组织一次东西方“最高级”会议。
    缅希科夫在向总统递交国书之后说,他跟艾森豪威尔对下述事实的看法是一致的:苏美关系应当改善,而且将会得到改善。
    缅希科夫拒绝答复关于东西方会议的具体问题。他说,应当一般地而不是具体地看待召开会议的问题。缅希科夫和艾森豪威尔都说,应当通过和平谈判来谋求国际问题的解决。缅希科夫说,他同总统的会谈情况“好极了”。他说,他作为大使,将尽一切力量来帮助促进美苏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谅解。他说,他认为两国将设法进行友好合作,因为这两国人民有许多共同点。 9TT品论天涯网


本网除标明“PLTYW原创”的文章外,其它文章均为转载或者爬虫(PBot)抓取; 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本网站属非谋利性质,旨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历史文献和参考资料。凡刊登的著作文献侵犯了作者、译者或版权持有人权益的,可来信联系本站删除。 本站邮箱[email protected]

相关文章
头条焦点
精彩导读